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医疗改革背景下医学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的分析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6142
王飞

  摘 要:现阶段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推进,影响医学生就业的相关因素也发生复杂变化。作者深入研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现状、分析现阶段影响其就业水平的主客观因素,并结合自身多年实战经验提出相关问题的解决策略,为医学院校就业工作推进树立导向,明确辅导员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和使命,旨在提升医学相关专业毕业生整体就业水平。

  关键词:研究生;就业形势;就业推进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核心部分,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影响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评价高校办学质量的硬性指标。硕士研究生作为现阶段高校培养的高素质人才,其就业情况深受社会关注。笔者从自身工作实际出发,就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工作谈几点经验和体会。

  一、影响医学院校硕士毕业生就业的主客观因素分析

  现今社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日益困难是个不争的事实。具体分析其原因如下:

  1.客观因素——近年就业政策与医疗行业整体形势分析

  其一,医疗体制改革使现阶段医疗行业处于转型期,客观而言,目前公立医院、民营医院及其他医疗单位不定因素较多,社会医疗行业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这些因素均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择业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和冲击。其二,目前国内医疗行业就业总体布局不平衡,其成因主要归结于地理因素与经济发展因素,北上广深等地区医疗发展水平相对优于其他城市,其就业机遇明显多于其他城市。多种差异导致就业形势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使研究生理想就业情况与实际就业情况存在落差。其三,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自20世纪90现代我国实施研究生扩招,每年学生数量增幅达30%,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而社会提供就业岗位量相对恒定,致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和难度有新的提升。其四,医疗体制改革導致社会医疗行业制度发生变化而医学生就业认知相对滞后,导致毕业生对就业环境的认知不足就业选择范围局限等系列就业问题发生。

  2.主观因素——医学专业硕士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对自身评价、工作岗位、就业环境等判断不清晰,过高或过低地评价自己,从而影响就业选择。就业环境日益复杂毕业生的求职压力也逐步增加,因此硕士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和心理问题很值得关注和深虑。首先,硕士毕业生的自我认知和定位不准确:部分学生自我认知高于实际诱发其产生自负心理,在就业择业中表现为薪资待遇要求过高、高分强调工作地区和环境,不愿承担医疗行业中的“脏活”、“累活”,拒绝到“小城市”和“小医院”工作等;与之相反,部分学生由于自我评价过低产生自卑心理,表现出对自身的医学理论素质和临床医疗技能不自信,羞于推销自己、回避参与就业竞争,放弃争取良好的就业机会使自己陷入不战自败的窘境中。第二,硕士毕业生对社会医疗行业认知不确切:部分学生就业时仅考虑个人经济利益城乡区域观念强,忽视社会医疗整体发展,拒绝到薪资待遇差、医疗设备条件差的地方工作,对环医疗境估计不足会出现坐等心理导致面对就业机遇犹豫不决,“高不成,低不就”反而错过许多良好的就业机会。第三,部分学生存在就业从众心理:很对医学专业的硕士生在求学阶段仅重视科学研究与学术造诣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一个明确的计划,忽视自身的性格特异性和能力创造性,不能正确的结合自身实际择业而是盲目听从他人意见,形成个人价值判断和就业去向从众心理。第四,就业攀比心理:部分学生虚荣心较强导致攀比心理从而影响客观理性的就业思考,表现为比环境、比待遇、与医院名气等,择业时仅考虑要“面子” 不考虑自身的专业能力等实际情况。

  二、医学硕士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思路与措施

  首先,面向硕士研究生开展就业形势教育,让其了解社会医疗行业就业现状。高校面向本科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程》等课程引导大学生了解就业环境,然而却忽视了对研究生群体的就业教育,造成部分硕士毕业生对就业择业等方面了解不足引发就业问题。对此应积极引导医学专业硕士毕业生走出实验室,主动了解当今的社会就业形式及医疗行业改革动向,组织毕业生学习相关的就业政策,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让学生对毕业环境有一个明朗的认识。

  第二,加强就业认知教育,让其更加客观全面理性的认识自己、评价自己。通过加强对研究生群体的就业认知咨询与辅导改变现阶段部分硕士毕业生片面、不理智、不健全的自我认知与社会环境认知,引导毕业生明确硕士研究生的本质、了解所在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端正自我定位与认识,以端正的心态、冷静的思维面对医疗行业改革以及社会医疗卫生行业的就业压力。

  第三,开展就业心理教育与辅导,让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压力。一方面通过积极主动的心理引导,排除毕业生其在求职过程中产生的焦急不安、恐慌失措、嫉妒心理等负性情感影响其正常思考和决策,构建医学专业硕士毕业生心理健康环境。另一方面,还需从侧方面时刻关注留意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变化,抵制其因就业压力过大而引发的系列心理问题。

  第四,进一步强化硕士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突破就业局限。教育硕士群体要打破传统观念中的“工作要找铁饭碗”思维定势和“一锤定终生”的择业就业观。鼓励学生创新思维接受并建立新型就业观念,强化自主择业意识。

  最后,将就业指导工作落到实处:医学院校辅导员要立足本职工作,竭力为毕业生服务。辅导员就业工作的直接参与人员,应该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准则,全身心的投身于学生工作。毕业生的工作的繁重的、琐碎的,但与此同时又是非常重要的,关系到每一位走出校门的学子的命运与前途,辅导员要尽职尽责,为每一个学生把握好发展方向,将这份工作做出精彩。

  参考文献:

  [1]苏红,陈俊国.我国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素质的调查与评估[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7,39(4):394-400.

  [2]张婷,李鹏.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探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12(27):56-59.

  [3]徐敏华,王毅.高校辅导员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工作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8(16):93-94.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