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老舍民族心理管窥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4698
王兴

  摘 要:老舍是北京人,他是第一个纯粹用北京人的口语进行创作的作家,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许多老北京的风土人情,他写了一辈子的北京。他是一位人民艺术家,他的作品不像鲁迅的文章晦涩难懂,极具讽刺评判,他的文章词句浅显易懂,是任何人都可以读懂的,是人民的文学。同时,他还是一位爱国主义者,他的作品呈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他的“民族”代表的是中华民族这个整体,而不是个人民族主义,他的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高度统一。在读他的作品时可以发现,他对中华民族的崛起做出了思考,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民族主义,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他的民族主义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本民族进行自我反省,然后再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从而使本民族变得强大,二是他对于民族的敌人怀有仇恨,却又希望各民族能够和平友好共处。

  关键词:老舍;民族;多元化;民族心理

  一、引言

  老舍出生于清末民初,他经历过五四文化运动,也经历过文化大革命。他笔下的北京经历过“沧海桑田”的动荡,而随之变化的是生活在北京城下的百姓生活、命运与心理。因老舍受人道主义思想的影响,他的作品中没有先辈们强烈、过激的民族主义,而是以一种悲悯和智慧的眼光来审视本民族的文化。他的民族主义渗透进了他的作品之中,不强烈,却也如涓涓细流般流淌进人们的心里,引起人们的思考。

  二、老舍民族意识及其产生

  民族意识,什么是民族意识?简单说,民族意识就是指关注本民族的命运、生存的民族精神以及探讨发展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而老舍的民族意识表现为反对帝国主义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反对一切黑暗势力,关注百姓生活的疾。那么,老舍的民族意识是怎样产生的呢?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第一,受到家庭环境及亲戚的满族文化影响。老舍是一个满族人,因此他的思想受到了满族文化的影响,在清兵入主中原时,虽满族人受到了汉族人的歧视,但当局者却提倡满汉一家亲,满汉同盟,老舍也说满族人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对于中华民族有着极强的认同感。正是因为这样,他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希望中华民族能够对内和平相处,一致对外,相互团结。第二,受当时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影响。19世纪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西方列强开始对东方进行武力征服,而由于清政府的懦弱无能,导致中华民族陷入危机,由此,老舍出于对西方帝国主义的仇视,民族意识上升到一个高度。随着五四运动和文化革命的到来,老舍进行深刻的民族自省,民族意识更是日益显现出来。

  三、老舍民族心理分析

  (一)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

  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相互联系却又有着明显的区别,简单地说,民族主义是民族意识的最高体现,是在民族自我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民族认同感,关注的是整个民族的利益;而爱国主义是国家意识的最高体现,是对自己生活国家的认同,关注的是国家的利益。在一定的条件下,我们可以称一个爱国的民族主义者为爱国主义者,可是,爱国主义者却不一定都是民族主义者。老舍之所以既是一位爱国主义者,又是一位民族主义者,是因为他将民族利益视为最高的利益,而他的民族利益同国家利益都是高度统一的,他的爱国主义也是民族主义。在抗戰时期,老舍始终认为中华民族内部是不应该发生分裂的,是不应该爆发内战的,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应将中华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国家利益次之,大家应该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外敌,这既是民族主义的体现,也是爱国主义的体现。最主要的是,大家都知道老舍是一位满族作家,那么当满族的利益与民族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会首先考虑满族的利益,进而再考虑中华民族的利益吗?不,老舍他从未将满族的利益与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利益割裂开来,而是从中华民族这个整体出发来思考其生存与发展的问题,这种思想可以从他的《四世同堂》得到体现,而从他的《国家至上》中又可以体会到他的爱国主义情怀。老舍的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民族自省与民族自强

  老舍是爱国的民族主义者,他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有着自己的思考,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民族主义,他的这一思想包括“民族自省与民族自强”。民族自省,就是从本民族的文化、经济、政治、制度等各个方面进行自我的认识和反省。民族自强,就是民族的自我强盛。老舍的这一思想主要表现为通过对本民族的文化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吸收学习外来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的精华,从而实现民族自强,这也是他致力于一生的研究与探索。在他的作品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主题,即反省中国的伦理文化。在抗战时期,老舍对于中国的伦理文化有了更深的考虑和更全面的认识。面对日本的侵略,有人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寻找中国的出路,这时老舍却将重点放在了民族伦理文化的自省上。对内,在《火葬》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力量——民族凝聚力,却也从中看见它的弊端,那就是过度的爱国主义会产生激进分子,使国家的利益转变成为自己的利益,从而违背了民族的利益。中国的伦理文化有利有弊,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吸取中国伦理文化的精华部分,对于糟粕加以改造,找到民族自强的途径和方法。对外,对于外国文化的入侵,老舍不像有的人如临大敌,而是有目的接受,即对外来文化进行筛选,学习外来文化符合中国国情和价值观的优秀部分,对中国传统文化加以改造,使本民族强大起来,以达到民族自强。

  (三)民族仇恨与民族共处

  老舍的民族主义思想还表现在“民族仇恨与民族共处”。民族仇恨,即对于侵略中国,压迫剥削中国百姓的一切的势力的敌对与仇视。在《二马》一书中,充斥着作者对于英国侵略者欺压中国百姓的仇恨,而在《四世同堂》中,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绘了一个个外国侵略者欺压、凌辱中国的场景,《火葬》中更是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进行烧杀抢掠的罪恶行径,这些都投射出老舍对于危害中华民族侵略者的仇恨。民族共处,即各民族和平共处。在他的作品中体现了这样一种想法,老舍对于民族侵略者是仇恨的。可是,战争本身就是极具侵略性的,通过战争来获得资源、土地,通过战争使自己的国家变得强大、繁荣起来。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战争有时又并不是完全为了侵略,战争也可以是正义的,又可以成为保护自己民族的手段,是为了生存。所以,老舍虽然完全仇视侵略者,却也不反对战争,战争可以促使和平的出现。他更多的是想告诉大家,民族仇恨不应该成为个人英雄主义的体现,不是实现自我价值和目标的发泄口,仇恨有时可能会毁掉一个人,却也可能毁掉一个民族,只有和平友好地相处才是共存的基础。只有实现了民族共处才能更好地发展和延续,仇恨不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应该让民族共处成为民族强大的最高理想。

  四、老舍笔下民族心理的创作特色

  (一)民族化与现代化的结合

  老舍出生于清末民初,他的思想也受到了传统民族文化的影响,可是五四运动时期,提出了“民主、平等、进步、科学”的思想,他又受到了这些进步思想的熏陶,同时,老舍在英国生活了长达五年的时间,在此期间,他接受了西方现代主义思想的浸染。所以,在老舍笔下民族心理的创作特色是民族化与现代化的交织与碰撞。老舍對于现实的思考体现在对民族文化的批判,却也不是绝对的批判,而是对于腐朽、陈旧、落后文化的批判与改造,汲取传统民族文化的营养,古为今用;对于现代文化也不是绝对的赞扬与推崇,而是有意义的学习,学习其中符合中国国情的,对于民族发展有积极意义的地方。在老舍看来,传统民族文化的凝聚力不可小觑,因为共同的文化根本和思想存在,才造就了一个团结的民族。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吃苦耐劳和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这是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沉淀所保留下来的,是不可抛弃的。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值得存在,像传统民族文化中的男权意识、女士地位低下、传统的三纲五常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了。因此,老舍的现代化意识是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审视,他的现代化意识体现在对女权意识、自由平等意识的觉醒,他的作品中妇女的地位有所提高,不再是所有人都可以欺凌的对象,获得了一定的权利。老舍笔下民族心理的创作民族化与现代化结合的特点,使他的视野更加开阔。

  (二)多元化文化交融汇合的发展模式

  19世纪到20世纪这段时间,对于中国有着特别的意义。在此期间,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各方文化的入侵,尤其是现代文化与外来文化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冲击,传统民族文化开始衰落。在五四运动期间,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寻求救国之道,开始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对现实文化的批判继承。老舍,作为一个受多方文化影响的作家,他不只是局限于对于一种文化的吸收学习,他所追求的是多元文化融合。只要是对现实生活和中华民族的发展有利的文化他都学习,再加以改造并继承。一定的时期,有着独属于这个时期的文化,一个时期的文化是多种文化的融合,或许某种文化会在这一时期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会出现新的文化替换原有的文化,这是所不可避免的。文化是多元化的,我们要对多元文化进行融合,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会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这是由国家环境所决定的,优秀的文化很多,需要我们进行取舍,舍弃了哪种都很可惜。既然如此,那就将多元文化交汇融合,发挥各种文化的优势,从而让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加强大。老舍的思想是进步的,他的民族心理的创作特点是多元文化交汇融合的发展模式,将这种模式应用到他的作品中传达给更多的人,让读者去了解、去思考、去发现,我想这就是他想要传递给读者的一种思想情感,也是老舍对民族文化发展的思考和探索。

  五、结语

  老舍毋庸置疑是一位爱国的民族主义者,他的爱国不是过激的个人英雄主义,他将国家利益上升到民族的利益,形成属于自己风格的民族意识。他的作品,语言朴实,通俗易懂,民族主义始终贯穿其中,却并不显得空泛而宏大,他的民族心理特征也同样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参考文献:

  [1]余建华.民族主义[M].北京:学林出版社,1999.

  [2]老舍.老舍文集(第15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3]萧伯青.老舍在武汉、重庆、北碚[J].新文学史料,1979(2).

  [4][德]恩斯特·卡西尔著.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5]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