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中国文人的出世与入世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4708
谢墨雨

  摘 要:中国文人的出世和入世取决于他们的出世观和入世观,他们的出世观与入世观形成于特定的社会背景,形成了不同朝代的哲学思潮。中国文人的出世和入世观随历史思潮、哲学思想亦或政治形势而变换。四种不同的出世观和入世观:以儒为主的入世观、以“玄学”为主的出世观、以“佛”或“道”为主的宗教出世观、“儒、佛、道、西学”混杂的复杂观念,深刻揭示了中国文人的哲学思想。他们的出世与入世推进了历史的发展与改变。

  关键词:中国文人;入世;出世

  一、引言

  遍观中国历史,总有那么一些人存在着,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沉浮中一直书写自己的书卷。他们或躬耕布衣,寒窗十载只求一朝入仕,衣锦还乡;或衣冠博带,意气风发,慷慨陈词于朝堂之上,只求天下河清海晏;或辗转半生,于蛮荒之地远眺北辰之星,唯于山水之中作乐,修身而立命;或深知明智保身之道,庸庸碌碌稳扎稳打于朝堂,长袖善舞,左右逢源;或颠沛流离于乡绅小农之间,知政事者在朝野,胸怀天下而无伯乐知,唯有北门之叹,矫情之作;或横刀立马于沙场之上,指点江山于帅帐之间,但保国家安宁,建功立业;或目不窥园,醉心于文字哲理之中,著书立说,开院立派,求桃李三千;或躬耕山野,隐于山水之间,修身立命,超出红尘;或弃世而伴青灯古佛,于梵音经文中求般若大道;或仰望终南山,以退为进求入仕盛名。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文人。

  思想决定行动,哲学推进历史,在农耕经济主体下的多元经济的社会经济形态与伦理宗法社会的社会结构基础上,中国文人的出世和入世观随历史思潮、哲学思想亦或政治形势而变换。

  二、以儒为主的入世观

  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轴心时代,进入儒学制度化的两汉时期,儒士以“格物、致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理想。不过,从孔子“凤鸟不至、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的哀叹中可以看出,儒的本质仍为“内圣外王”,它以“仁义”“忠恕”为核心,但目的仍为出世而平天下。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正统的孔孟基础上,儒家出现了各个不同的流派:一是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由西汉董仲舒建立的新儒学;二是认为理是天地万物的本原,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提倡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三是认为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通过反省内心、致良知把握“理”,提倡知行合一的陆王心学……

  不同流派的儒士,有着不同的入世方式。不同的入世方式又决定了不同的生存方式与最终结局。

  (一)北门之叹,命运多舛

  苏轼“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小舟从此逝,江海任平生”;祝允明“少日同怀天下奇,中年出世也曾期”“浮生只说潜局易,隐此求名事更艰”;辛弃疾“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他们的共同点是愿意入世以求闻达天下,造福于万民,只是仕途迭宕,身世沉浮而不得不出世,正所谓“得意时信孔孟,失意时信老庄”。这类儒士以柳永和李白为代表。

  诗仙李白,以傲视权贵、奔放不羁而闻名于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他的自我写照。其实,李白的一生都受儒家入世思想的影响,流连于红尘之中。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像“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与韩荆州书》)的献媚诗文和“干谒”一辈子的行动。李白曾被放在翰林院“待诏”三年,有贵妃赐酒、力士脱靴、皇帝调羹的殊荣。但他始终不明白,对于帝王,他只是可有可无的如戏子般赋诗凑趣的玩物,和贾长沙一样,帝王即使“可怜夜半虚前席”,也是“不问苍神问鬼神”。他不过是在“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词”之际,用“倚马才”来写“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的艳词,无法献上治国安邦之策。

  李白即使“赐进还山”之后,有入山当道士之意,但安史之乱时仍汲汲求营,至身陷囹圄,长流夜郎,侥幸遇赦后仍不敢弃干谒求进,至死不悟。

  (二)终南捷径,直接入仕

  除了“干谒”以外,还有一种不通过科举而直接入仕的途径,那就是“养望”。这些人都是隐于山林之中,待价而沽的读书人。自秦汉的“商山四皓”开始,他们以退为进,以隐居山野表现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品性,又将诗文作品、行为言论传播出去为自己造势,从而达到闻名天下,君王青睐的目的。养望真正是十分出色的公共关系学案例,树立形象既而传播沟通,建立关系,最终达成目的。最出色的养望者便是诸葛亮、谢安等。

  拿诸葛亮来说,如果说“苟全性命”“不求闻达”是真心话,那会见刘备时就会有惊世的《隆中对》又如何理解?诸葛亮的养望说明了他决不甘心沦为山野小农,无所作为。最成功的养望者首推东晋谢安,连李白都赞他“谢公东山三十春,傲然携妓出红尘”。谢安东山高卧养望三十载,实则将天下的人心都握在手里,他频频传出自己的一言一行,使之成为世人眼中的圣人,甚至有了“安石不出,如苍生何”的言论。晋穆帝时,他在众望所归中来到朝堂,整顿风气,以高明的手腕代替恒氏掌握了至高权利,又派侄子谢玄力退苻坚,谢家力挽狂澜,救晋于水火之中。至此谢安的名声如日中天,一家独大,真正做到了一人之下,权倾朝野,名望盖世,流传千古。

  当然养望者也不乏失败者,“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黄琼,就是养望最失败的例子。养望者,是以先“出”后“入”为手段,几十年隐忍潜伏,以一生为赌注,与帝王来一场以天下为盘的博弈。赢者,如谢安,权倾天下,流芳千载;输者,如黄琼,一无所有,骂名一世。

  (三)书生意气,激进入仕

  在古代,中国文人的被贬、被杀历来引不起太大波澜。这些人大多坦诚直率,少负盛名,恃才傲物,放荡不羁,不懂君心。坦诚直率者遭人陷害,少负盛名者获人疾恨,恃才傲物者得罪权臣,放荡不羁者引人公愤,不懂君心者君臣生隙。这样的中国文人数不胜数。

  何晏,玄学的创始人,哲学家,谋士,被杀;

  张华,政治家、诗人,《博物志》的作者,被殺;

  潘岳,与陆机齐名的诗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美男子,被杀;

  谢灵运,中国古代山水诗的鼻祖,被杀;

  范晔,煌煌史学巨著《后汉书》的作者,被杀;

  嵇康,竹林七贤之一,被杀;

  ……

  这些文人雅士,大多过于自负,自以为才华盖世,必可建功于朝堂之上,而又大多天真坦率,不会左右逢源,长袖善舞,反而恶语伤人,站错队伍,从而遭君王猜疑见隙。可谓书生意气,激进入仕,不得久矣。

  张居正则是一个反例。张居正以才干著称,顾璘赞曰“此子将相才也”。在张居正乡试时,顾璘担心张居正与其他神童一般书生意气,泯然众人,所以特意打压他三年时间。正是三年的打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让张居正这块美玉由夺人心魄到圆润内敛,意气不在,终成大器,避免了大多数意气书生“不得久矣”的命运。

  (四)君王隆宠,权倾天下

  无论是大刀阔斧的改革,还是垂拱而治的安宁,无论是力挽狂澜的壮举,亦或是华服美妾、名望声誉应有尽有,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举国听命,权倾一时是所有位极人臣的梦想。

  权臣,分五种。一为贵族,鲁之三恒,晋之六卿,齐之陈田,他们架空帝王,分裂了国家;二为外戚,霍、邓、窦、梁之属,炙手可热,他们攀龙附凤,一朝得势;三为功高者,曹操、司马懿、桓温、刘格、萧衍、陈霸先、宁文泰,他们功高震主,终取而代之;四为名臣,汉之霍光、诸葛亮,宋之王安石,明之张居正,他们起于布衣,手腕非凡,隆恩于主,权倾天下;五为小人,秦之赵高,汉之十常侍,唐之卢杞、李林甫,宋之蔡京、秦桧;明之刘谨,他们混乱朝纲,诬陷忠臣,无恶不作。

  权臣,多为聪明者,圆滑世故,长袖善舞,又明晓政局,出手狠决,并且善于隐忍,附小做低。他们大智若愚,善于机谋诡辩,敢忍侮辱欺瞒,所以他们做到了权倾天下,翻手覆雨,但往往死后悲凉,毁誉参半。

  (五)中庸之道,一生顺遂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的人,一般都显得平凡朴实。但大凡这样的人,都是大智若愚者,不急不躁,稳扎稳打,获得全部,笑到最后。

  以南宋中兴四将为例,岳飞一生忠君报国,屡战屡胜,勇抗金兵,二度北伐,挺进中原,但因功高震主,意插手太子位、迎回二帝导致君臣生隙,最终风波亭冤死。而同样的忠臣韩世忠,忠勇过人,曾解救高宗,但较岳飞稍显圆滑,坦率但不相莽。虽好豪宅土地,最终被迫交权,解甲归田,至少得以善终。反之,另两个奸佞小人,则一生兼宠。张俊诬陷忠臣,赞成议合,贪婪好财但却深受宠爱,获封郡王。刘光世则是真正的庸人,治军不严,毫无军功,畏首畏尾,但他罢去兵权之后,却追封七王之首,深受君王礼遇。

  由此看来,唯有“执其两端,庸其中于民”,才能平稳前行,一生顺遂。

  三、以“玄学”为主的出世观

  “玄”来源于《道德经》中“玄之又去,玄妙之门”,玄学是对《老子》《庄子》《周易》的研究和解说。它在某些方面与道教的“自然”与儒学的“名教”类似,是从“正始之音”开始,由七贤“越名教而任自然”发扬光大,西晋玄学嗜酒极欲,追求表面形迹上的放逐,东晋玄学追求思想的进步,超生死、得解脱为主要命题。玄学的思潮从汉末起至宋朝中叶结束,影响了大批中国文人。

  (一)小隐于野,超然物外

  与“养望”的名士不同,这类人看得更透彻。他们放弃一切名望权力,只求“有酒有肉,闲饮东窗。愿言怀人,舟车靡从”的日子,真正的超然物外,但又不超出红尘,仍会呼朋唤友,停云诗就;躬耕山野,与民同乐;写诗奏乐,情兴高洁。

  以陶渊明为例,他也有济世的抱负,诗中出现过“猛志”“金刚怒目”的一类词。但这并非他的主流思想,他自幼虽修习儒家经典,但更偏爱黄老学说,人评他少时“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不同流俗”,更经过几年游宦生涯,体会过官场黑暗,仕途不易,名望烦心之后,便真正弃仕隐居,过起“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的隐士生活,后开创田园诗派。还有“和靖诗人”林逋,隐于西子湖畔,一生“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写诗赋词也是随性而发,从不传播,时人问“何不录以示后世?”其答曰:“我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

  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酒肉穿肠,不求名馨,唯于山水田园中作乐,求初心依然,品性高洁。

  (二)大隐于朝,清谈误国

  还有一类人,大都是世家子弟或才名显赫之徒,因家族逼迫或皇帝屡请而不得不出仕的文人。他们生性放逐,不拘小节,所以往往于官位上消极罢工,虽入仕为官,但仍是出世之态。

  魏晋名士大都做过官,竹林七贤中山涛官至吏部尚书,嵇康尚主,与皇室有亲,王戎至司徒……他们虽挂名于朝,却不怎么做实事,照样纵酒清谈,游山玩水,身在官场,心在山林。如七贤之一王戎,从来随波逐流,不以世事名节为意,虽掌选才任官之职,但从未擢拨寒微之士,退黜徒有虚名之人,只是随时势沉浮,任人调职而已。后来,他拜为司徒,总理三司,可是几年下来,官吏几乎无人识他。

  由此看来,对于“隐于朝”的文人,他们只是将官场看作另一个田园山水,縱情恣意,游戏其中。

  四、以“佛”或“道”为主的宗教出世观

  (一)佛教治心,一朝顿悟

  佛教,以两汉时期从古印度传入中国,东汉时先依附于黄老之家,魏晋时代则依附于玄学,南北朝时才逐渐形成了中国式的佛教——禅宗,并成为了那个动乱纷飞时代中国文人主要的精神寄托。从哲学发展史上看,佛始终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魏晋玄学便深受佛教般若思想的影响,隋唐哲学的主要内涵主要是佛学,而宋明理学的重点落于心性,深受大小乘诸经论的影响。

  佛教,中国文人中有诸多信众。他们或多或少辗转半生,最终一朝顿悟,皈依佛门,彻底出世。以李叔同为例,他父亲68岁得子,给他取名叔同。幼时,母亲唤他成蹊;风月场中,他告诉美人唤他“惜霜仙子”;求学途中,他给自己取名李岸;得见佳人雪子后,他更名李哀;出家后,他法名演音,号弘一法师。或许,他也知道,他不过是一个戏子,在不同的舞台上按各个剧本顶着不同的名字去演一场完美无缺的戏。但落幕的时候,他终是抛弃万千繁华,缓缓走向顿悟之路,从此皈依佛门,长伴青灯。所以,对他而言,无论是得喜鹊衔松枝的李家幼子,还是天仙园中得遇佳人的李家三公子,亦或是“天涯五友”中的才子,还是东去日本避难的客人,还是扮演“茶花女”的妩媚戏子,还是打领带穿西装的忧郁画家,他不过是来尝遍世间繁华,然后回头,出世,离开。

  所谓佛教,便是求一朝顿悟,悟造业轮回,悟因果报业,从此脱离红尘。

  (二)道教冶身,性命双修

  道教的鼻祖是老子,它讲究祛除种种世俗名利、个人情欲,回歸到自然、纯真的人类本性,实现“生道合一”,使个体的有限生命与自然大道的永恒相结合。所以相信道教的道士,大多抱朴守真,性命双修,藏于山林。

  以陈抟老祖为例,他少时落第,隐居名山,自创鬼息法,即“睡功”,言“君子只是争些闲气,争如臣向青山顶头,白云堆里,展开眉头,解放肚皮,但一觉睡,管甚玉兔东升,红轮西坠。”他一生一百一十八年的时间大都在睡觉修行。他淡泊名利,进觐二帝却不肯出山为官。

  这些道士都相信道法自然,仙道贵生,敬神感通,所以他们不仅是形体生命的修炼,更是心性品德的修炼,形成了独特的出世观。

  五、“儒、佛、道、西学”混杂的复杂观念

  清朝末期,社会动荡,东学西渐风气见盛,儒、佛、道也相互混合,各种思潮相互碰撞,形成了“儒、佛、道、西学”四合一的复杂观念。

  比如张爱玲,作品中始终有挥之不去的出世的孤独漂浮感和生命的虚无幻灭感,同时作品又以一种执着的现世精神去感知市民生活的点滴意趣。她本人也行走于乱世间,去还原人的真实本性。

  20世纪40年代,经历了香港沦陷,又辗转上海“孤岛”的张爱玲,开始爱以一种苍凉的笔触、末世的基调、出世的观感去描绘世间,以一种上帝视角去描绘时代的仓促、文明的荒凉、芸芸众生的灰头土脸。但在生活中,她紧紧地依附于底层人民,又以式微的贵族身份去做一个真正的市侩,她讨价还价,分角必争,而又紧紧观察生活中的细节:老房子、亲人、狗、草以及所有日常生活中的触动。她一直高高兴兴地走进市民中,合而同乐,不合同争,以观察他们为乐事。但1995年9月8日,张爱玲在洛杉矶居住的公寓被发现盖着毯子,已经在几天前安详地去世。她去世的前几年里,她不接电话,不回信,不应门,过着隐忧般离群索居的生活。这样的结局,或如她小说里形容的“是一个苍凉的手势,只给世界留下了一个远离的背影”。

  她的一生是一个谜。她的文章高冷、不亲俗,永远是高院大户里的恩怨以整个时代为背影,但她生活的艺术直逼世俗,在底层烟火气色中飘散着温情和逸趣。她的人生观就是走两个极端,一头是现时现刻的具体可感,另一头是人生奈何的虚无。

  这种中西兼并,佛道兼修的人生观总是诡谲多变,所以他们的人生也就是复杂难辨,总是在出世与人世间徘徊,流离在分界线上,隐隐约约。

  六、结语

  中华历史五千年,中国文人有着不同的入世观和出世观。中国文人不同的入世观和出世观,形成了时代思潮,影响着社会进程,推动了历史发展。

  参考文献:

  [1]綦桂芬.余秋雨《文化苦旅》展现的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化人格[J].国际安全研究,2002(3).

  [2]马建华.结庐在人境 守拙归园田——《归去来兮辞》中的“归”与“不归”[J].中学语文,2010(4).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