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根和魂,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和文化包括了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思想、人我合一的社会和谐思想以及自我合一的个人身心和谐三大方面的内容,和文化包容性、平衡性以及崇实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在文化强国战略中的价值和功能:和文化思想有利于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构建稳固根基;有利于驱动企业文化,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构提供发展动力;有利于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三大功能,最终有助于人们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领悟其精髓,加快中国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为中国的文化强国战略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文化强国功能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的智慧,为中华民族强大兴盛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撑,为世界的文明进步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文化强国战略是新时期中国的重要发展战略,是中国实现全面发展的根基所在,笔者认为在文化强国战略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是至关重要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 因而本文试从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文化”入手,对以和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强国战略中功能做了基础性的探究。
一、和合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分析
(一)和合文化的基本内容
和合一词最早出现在《国语·郑语》“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在这句话中“和合”的意思是协调各种关系以使“五教”达到和谐。由此可见,在古代的时候,治理国家的策略中就已经涵盖了“和合”思想。我们现在的社会生活中,通常用“和合”来表示一种美好、平衡乃至和谐的状态,同时“和合”也是当前人类社会祈求达到的目标和希翼。和合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被普遍认同的人文精神。笔者认为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精神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内容:
1、阴阳相和,天人合一的生态观
“天人合一”是和合文化中的生态观,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老子认为 “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他觉得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包含阴阳两个方面的,因为阴和阳的存在和反映才构成了“和”,因而“和”是万事万物存在的基础。张载在《正蒙》中最先提出了 “天人合一”的观点,而在“齐万物”,的观点中就包含了我們耳熟能详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 ”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统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活必须遵从自然规律,人和天地万物是息息相关的,一旦天地万物发生改变人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因而人的变化和自然界的改变你是具有一致性的,这体现的就是“天人合一”所蕴含的意义。人类生活在自然中,并不是去打败和征服自然界,而是同归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和研究,进而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使人和自然和谐相处。道家庄子说 “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这就是说人和自然是一体的,人必须去适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达到“天人合一”。古人有语:“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寿天时。”意思就是说在自然界尚未发生变化之前人们要先对自然进行引导,在自然界已经发生了变化后人们对自然界就应该遵从和适应,做到天人协调。由此可见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中是居于核心地位的。
2、社会和合,人我合一的社会观
(1)“与人和睦”的人际观
“与人和睦”是和文化的人际观,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合是人与人之间最为高级的一种相处原则,人是社会的一员,想要在社会这个复杂的界面进行生产活动,就不可避免的会与他人产生一定的联系。“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仁者爱人” 这些都表明在社会这个复杂的层面中,人和人之间是可以“和立”的。因而古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就有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等这些人际交往的观点,而这些观点都体现了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同时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对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的一种追求和向往。《论语》还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这些实际上就反映的是中国“和合”的原则,同时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而“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不仅表达的是一种个人的处世原则,又体现的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包容和谐态度。
(2)“以和为贵”群体观
“以和为贵”是和合文化中的群体观,体现的是人与社会(群体)的关系。和合文化是一种注重的万事万物之间的平衡和谐进而取得共赢的文化思想。这种文化思想在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上表现的就是:“以和为贵”,不仅仅要求万事万物“贵和”更是认为社会也要 “和”,墨子曾说:“皆有离散之心, 不能相和合”, 他认为社会不能和谐的原因就在于每个人的心不合,是离散的,而想要改善这种状况他又提出了“欲天下之治, 而恶其乱, 当兼相爱, 交相利”。即想要使天下得到安定,不受到各种因素的霍乱,就要相互有爱、和谐共处,进而获得共同的利益。荀子则指出: “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就是在强调社会中人与人的和谐,团结和谐可以战胜一切困难,重点说明团队和谐的重要性。《论语》中:“礼之用,和为贵”体现的就是社会层面的“贵和”所谓“礼之用,和为贵”就是说在用礼仪制度处理国家大事乃至人际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和”就是最高的规范和准则。中国的历史中,历代帝王的年号多数都带有“和”如“征和”“绥和”“元和”“章和”“光和”“大和”等,这不仅提现了执政者的一种价值目标也表明了传统文化中“贵和”价值的重要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家天下“的理念,家庭是社会的组成因素,也是基础因素之一,中国古代基本上是处于以家为单位的,所以古人的家观念是相当的浓厚的,对于家庭和谐也是有很多具有价值的观点的,例如:《论语》中有“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把孝悌作为了处理一切事物关系的基础,将家人之间的血脉亲情作为处理事物的基础,以家和作为政和的基础,古人“政和”最为直接的表现就是:对“天下大同“的追求,因而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为大同。”这样的思想和追求在某种层面上它所反映的是当时社会的民众对于社会和谐的追求和向往。
(3)“协和万邦”的国际观
“协和万邦”是和合文化中的国际观,体现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中国自古在处理对外关系时所用的战略文化就是“和”中国人们修筑了万里长城用来抵御外敌的入侵,在战事上,中国一直都是守土防御。中国的古人素有 “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虽然字面是说不管多么富强的国家,如果只知一味的去打仗搞侵略,那迟早都会覆灭,侧面意思就是在告诉人们国家想要长久的富强和安稳,和谐才是最理想的路径和策略。墨子有言:“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若此则天下治”这也是在倡导国与国之间和谐相处,就会天下太平。而“天下和平”作为一种政治理念,最早在《周易》中就有了记载 :“首出庶物, 万国咸宁。”反映着古人们对国家和平的向往,也表达的是人民对国泰邦宁,社会稳定,长治久安,天下太平的一种向往。
3、自我和合,知行合一的人生观
“自我合一”是和合文化中的人生观,体现的是人与自身心灵的关系。在中国的传统中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言论,这句话中 “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只有个人进行修身,使自我达到身心合一,才能管理好家庭事务,家庭事务处理好之后才能对国家进行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天下才会达到天平。“修身”是根本,倘若摒弃了这个根本,那“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成了无稽之谈。所谓“己不正焉能正人”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只有自己的身心内外和谐了,才能去做好其它的事,而想要自我身心和谐就得内外调适,内外调试的关键就在于“知行合一”,所谓“知”就是人的道德思维,“行”指的是人对自己道德思维践行的行动。“知行合一”就是对人的道德思维和人的道德行动是否和谐的判定,“知”和“行”是不可分的,行动不可以离开思想的指导,所以行不离知,只有思想没有行动就是空想主义,因而知不离行,知行和谐,方可成事。
(二)和合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华民族宽容博大的胸襟赋予了中国“和文化”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和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经过五千多年的历史传承,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和合文化”,概括的说,和文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包容性:深养厚蓄,容载万物
“和合 ”文化是一种深养厚蓄,容载万物,对立消解的文化 ,和文化的内容是比较完整广泛的,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主要体现在:它的内容全面涵盖了自然和谐、人际关系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国家和谐等多个层面的关系,并在这些关系的基础上有与之对应的要求例如:在提倡人与社会和谐的时候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在指导人们怎么达到社会和谐的时候又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因而可以说和文化是一种多元的文化,里面囊括的内容是广泛、全面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思想体系,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2、平衡性:多元和谐、求同存异
“和合 ”文化是一个多元和谐、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文化,和文化虽有容乃大,但并不代表它就是千篇一律的, 万事万物之间存在差异且不相互冲突这是平衡也是和谐,中华民族是一个以宽厚待人为美德的民族,“和而不同”是中国人处事和协调人际关系的标准,在“和而不同”中就展现着和文化的平衡,和谐可以创造事物,把多元的东西融合在一起,使他们彼此之间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这样就会产生一个新的事物,同元相融不能生成新事物,因而,同元相加不会被继承只会被摒弃,由此可见“和”不仅包容了多元,还包括多元之间的差异性,在多元事物的差异上使它们进行平衡最后达到和谐,进而在平衡与和谐的基础上去产生和发展新事物,这就是和文化的平衡性所在。
3、崇实性: 崇实尚行、经世致用
“和合 ”文化是一种崇实尚行、经世致用,讲求实效的文化,和文化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首先它强调如何治国,强调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其次它强调基础,重视道德建设的作用,告知人们想要治国就得先管好家,想要管好家,就得自我修养到位,由小到大,层层递进,体现修身在治国中的必要性,将道德建设放在首位,讲究道德建设的基础性,《论语》中有:“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连孔子都在担心德不修,学不讲,可见道德建设是非常有价值的。最后它着重强调实践的作用,古人的“知行合一”和 “知之不若行之” “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的观点,就是重实践的有力证明,讲究人们要将思想化为行动,达到身心合一。“格物致知”就是在告诫人们应该从实际事务出发,探求事物的本质,从而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一定的知识。这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出真知”是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都在提倡实践的重要。因而,“和文化”是具有很强的崇实性的。
二、和合文化在文化强国战略中的时代功能探究
和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文化思想作为一种理念深深扎根在中国人的内心世界里,中国传统的和文化的内容和特点对当今我国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和合思想文化,有利于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构建稳固根基
公民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居于基础地位,是文化强国战略的根基所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設,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公民道德建设作为社会文化繁荣的核心,更是是文化强国战略的根基所在。在中古传统的“和文化”中重点强调了修身的作用,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等等这些都在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这与十九大中的内容是相呼应,对于怎么加强道德修养,和文化中也是有明确的提示的例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如果能够积极的去发现和概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个人修养的内涵和精髓,并经其创造性的和当前的公民道德修养结合起来,教导公民弃恶扬善,增强民众的道德认知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在此基础上,使公民的道德修养有一个大的提升,在生活中就会自觉的去弘扬和践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终对自己的文化产生坚定的信念,这对于加强公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会产生推动我国的文化实力也会有一个大幅度的增强,文化强国战略的步伐也就跨出了最坚实的一步。
(二)和合思想文化,有利于推动企业文化发展,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构提强大动力
企业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居于重要地位,是文化强国战略的强大动力。《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有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当然也是有助于企业文化的发展的,在当今的经济建设中也具有其独特的作用,当今社会,企业之间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想要占有一席之地,就要求企业必须注重内外的发展,对内,企业要求员工要具有极高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内部和睦,为企业的利益集体拼搏,为企业争得立足之地。这种精神刚好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这个和文化的意识不仅对企业员工个人的素养有一定的提升,更对企业之中的人际关系起到了调和推进的作用。《论语》中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是阐述和合的重要性,将之与今天的企业联系起来,它表现的就是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协作的重要意义。当然光有员工内部的和谐是不够用,企业外部的和谐也是至关重要的。倘若企业只顾及自己的利益和发展而做出一些损害社会利益的事情,那么这个企业也是会被社会以及民众所唾弃,从而导致自己失去立足之地,同样这个企业如何不顾及别的企业,利用不光明的手段对别的企业造成威胁或者损害,那么长此以往,它必然也会收到企业之间的排挤,导致自己走向灭亡,由此可见企业外部的“和谐”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是不可估量的。企业想要获得地位,并长久的发展就必须处理好三种“和谐”关系即:企业内部的和谐,企业与企业的和谐,企业和社会的和谐。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思想的体现,因而和文化可以推动企业文化的发展,可以推动社会经济建设,“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企业和经济的繁荣隧道来的附加价值是文化更加繁荣,所以说和文化对文化强国战略具有提升以及促进的作用。
(三)和合思想文化,有利于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化软实力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文化强国战略的坚实保障。文化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文化对于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文化走向世界,是文化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提升本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是文化强国背景下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步伐。增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认同,和文化在国际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为解决人类危机问题提供了思想文化资源
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着五大冲突和危机: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危机,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危机,人与社会之间的人文危机,国际交流之间的价值危机,人与自身心灵之间的精神危机,而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能够恰好的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思想文化资源,为人类世界的文明发展做出贡献,从而使人们更好的认识中国的和文化,进而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极大的兴趣,善于从中国中国古人 的智慧是伟大的,他们在面对自然,面对群体,面对自身都有一套完胜的价值准则,这些都可以为人类化解五大危机提供强有力的思想资源。第一,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人类的生态问题它提出了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合一”观点,对当今人们解决生态问题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第二,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为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而提出了解决人与人关系的“人我合一”观点,对现在经济社会中人们的精诚合作具有重要价值。第三,注重人与群体(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处,为解决人与社会之间的危机而提出了解决人与社会关系的“以和为贵”观点,对现在的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史鉴。第四,注重国与国之间的和谐,为解决国与国发展之间的影响关系而提解决国际关系的“协和万邦”观点,迄今为止,“和谐”一直是中国在对外关系上所采取的策略。第五,注重人的自我身心和谐,为解决人与心灵隔阂产生的精神危机提出了“身心合一”观点,对现在人们的品德修养、精神提升提供了极大的帮助。综上所述,中国的和文化为人类解决危机提供了不可估量的思想资源,让人类能够在和文化的基础上事实就是结合现状的去解决遇到的困境,为人类的和谐文明贡献思想价值力量,从而推动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在和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让国人更好的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产生认同
2.为当今中国的外交战略提供了思想文化资源
历史告诉我们,诸多的矛盾得到解决都是通过战争来达到的,但战争的目的却是为了得到“和平”,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坚信的理念,中国人的血液中没有称霸和侵略的元素,国强未必霸,中国人民希望能够同世界各国的人民和平共处。中国一直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中国的和文化思想与当今中国的外交政策的结合,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可以通过文化的交往达到某种共识,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就是中国“和文化”的作用,习总书记强调:“物之不齐, 物之情也”我们不僅要知道自己的文化,我们也不能忽略世界的文化,我们要带着自己的文化走出去,以尊重和包容态度带着世界文化的精髓走回来,并在这个过程中看清楚中国文化的优势及局限之处,让中国的优秀文化在世界的大地上生根发芽。当今社会是一个文化交流的社会,中国文化只有打开国门走向世界才能取得长久的发展空间,最终达到“天下大同”的目的。在文化走出去的今天中国的和文化就是最大的成就,也是在国际范围中影响最大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和文化极大的提高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范围的影响力,2013年习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建设,涉及到多个国家多个民族,同时一带一路肩负的是中国人民和沿线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所在,体现的就是中国传统的和文化思想。各民族个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是带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在各国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做到包容互鉴,这就是和平共处的基础。2017年11月特朗普访华,习总书记和夫人在陪同特朗普夫妇参观故宫时路线就先是经过太和门,然后在太和殿广场合影留念最后沿故宫中轴线,参观了故宫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些都在能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思想,这次的参观内容一方面以和文化为代表传播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用这些蕴含和文化思想的建筑表明中国历来坚持的和平共处原则,将中国的大国形象尽显无遗。
这两个方面都展现着中国和文化在国际上的重要作用,中国的和文化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代表者积极的将中国的文化价值引领到了世界上,提升了中国的国家形象,让世界人们对中国的文化价值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同,扩大了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有利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表明中国传统文化是文化强国战略的文化底蕴。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的和文化在文化强国战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文化是中国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代表,而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诸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等等亦在当今我国的文化强国战略中有其巨大的功能,习总书记曾在一系列关于文化强国战略的讲话中频频提到中国传统文化,提到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强国战略的根脉,这就要求我们要对传统优秀文化进行创造性的继承和弘扬大力挖掘其精髓所在,充分探究其在文化强国战略中的价值,强有力的推动我国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许俊.中国人的根与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任友达.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3]孙熙国.传统文化与文化软实力—以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六德”为例[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6.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