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9世界60年代,在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下,日本打开国门并进行了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明治维新。“奉还版籍”与“废藩置县”是明治维新中的重要政策,两者在内容性质上有一定的延续性,这两个政策的实施,使日本结束了封建割据的状态,建立了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极大地促进了日本近代化的发展,推动了日本的近代化进程。
关键词:明治维新;奉还版籍;废藩置县;近代化
一、改革背景
(一)幕末危机
19世纪中期,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统治时期——德川幕府。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对外实行“锁国政策”,禁止外国传教士、商人与贫民进入日本,也不允许国外的日本人回国,甚至禁止制造适合远洋的船只。在此期间,只允许同中国、朝鲜和荷兰等国通商,并且只准在长崎一地进行。
在德川时代前期,日本社会经济总体上依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18世纪中叶起,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开始出现家庭手工业或手工作坊。作坊内出现了“雇佣工人”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它的出现冲击了封建自然经济,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的统治基础。伴随着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在日本出现了一个新的阶级——资产阶级。他们在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经济上的发展又受到封建制度的限制,因此具有一定程度的革命要求。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大名、武士和要求进行制度改革的商人们组成政治性联盟,与发对幕府的基层农民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实力基础。
(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尊王攘夷
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率领船队进入江户岸的浦贺,逼迫日本同意建立外交關系和进行贸易。1854年,美国舰队再次驶入神奈川,在美国的武力胁迫下,幕府接受了开港要求,并签订《神奈川条约》,同意向美国开放出长崎外的下田和箱管两个港口,并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德川幕府成为日本社会集体讨伐的目标。
幕府末期,在经济上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同时,出现了所谓的豪农豪商阶层。下级武士中的革新势力和出身豪农豪商的志士,联合与幕府有矛盾的西南强藩和皇室恭亲等,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即:尊奉天皇,赶走外国侵略者。刺杀与西方势力勾结的幕府当权者;袭击在日本的西方国家商和外交官;进攻西方列强船只等。在此期间,尊攘派对幕府尚存幻想,没有明确提出推翻幕府统治的要求,并受到幕府军队与西方列强的严厉镇压,最终失败。尊王攘夷运动失败后,有识之士意识到,要想改变日本现状,实现富国强兵,必须推翻幕府统治。于是,尊王攘夷运动演变为倒幕运动。
(三)倒幕运动
1863年6月,幕府被迫宣布攘夷,随之发生了英国舰队进攻萨摩藩事件。1865年春,长州藩尊王攘夷派领袖高杉晋作提出开港讨幕的战略,决定不再攘夷,转向武装倒幕,并与萨摩藩结成秘密军事同盟。与此同时,英国也权衡利弊,改变策略,援助倒幕派。幕府则投靠法国,与1866年7月发动第二次征讨长州藩的战争。此时人民起义风起云涌,沉重地打击了幕府的统治。长州藩联合倒幕势力抗击,同年9月迫使幕府撤军。
1867年孝明天皇去世,明治天皇即为,倒幕势力积极结盟举兵。11月8日,天皇下达讨幕密敕。9日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奏请“奉还大政”,同时在大阪集结精兵,企图反叛。1868年1月3日,天皇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废除幕府,令德川庆喜“辞官纳地”。之后,德川庆喜在大阪宣布“王政复古大号令”为非法。1月27日,以萨摩藩和长州藩为主力的天皇军,在京都附近与幕府军激战,德川庆喜败走江户,戊辰战争由此开始。天皇军大举东征,迫使德川庆喜交出江户城,11月初平定东北地区诸藩叛乱。1869年春,天皇军出征北海道,攻下幕府残余势力盘踞的最后据点五畯廓,戊辰战争结束,日本全境统一。1877年,西南战争爆发,这场战争是倒幕运动的尾声,也是日本资产阶级革命的余波。至此,由天皇操纵、主导政权的封建军国主义国家建立,标志着日本资本主义革命的结束。
二、奉还版籍与废藩置县
(一)奉还版籍
讨幕军消灭了据守在函馆的幕府残余势力,胜利地结束了讨幕战争,为实现国家统一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木户孝允是奉还版籍的主要倡导者,在1868年初,他就主张要“以至公至正之心,完全改变七百年来之积弊,使三百诸侯一举都交还其土地人民,不然一新的名义就不知何在。”同年12月,姬路藩藩主酒井忠邦主动向天皇上书,“请将其政权领地悉数奉还朝廷”。1869年2月,先是经过萨、长、土三藩的代表大久保利通、广泽真臣、板垣退助等互相协商,后来又得到肥前藩出身的大隈重信的支持,一致决议向4强藩主施加压力,让他们带头奉还版籍。1869年3月,萨、长、土、肥四藩主在讨幕派领袖的压力下,终于上书天皇奏请奉还版籍。其他各藩主得知这一情况后,害怕违抗新政权反而后丧失一切,也被迫仿效四藩主主动陆续奏请奉还版籍,到1869年7月达到236个藩。1869年7月25日,在内战中取得全面胜利的新政府宣告“听从”奉还版籍的“请求”,并命令尚未提出请求的14个藩也要照此办理。这样,新政府便通过实行“奉还版籍”,取消了藩主对土地和人民的封建领有权。但它仍保留了藩的称号,并任命旧藩主为藩的知事,各藩的施政要服从中央的方针。在同一天,新政府取消了大名和公卿的称号,一律改称为“华族”,把藩士改称为“士族”和“卒”,废除了藩主与家臣的主从关系。
奉还版籍是藩主交出自己的领地和人民,由中央政府直接统治,只是初步地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因为旧藩主仍被任命为藩的知事,在藩内继续掌握着统治权,对中央政府也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他们利用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观念,在藩内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量,这就有了之后的废藩置县。
(二)废藩置县
在当时,不允许藩继续存在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各藩在江户时代末期财政上已陷入非常困难的状态。戊辰战争虽然在较短的时间内结束了,但各藩的负债因战争而进一步加重。通过这次战争,以前以门阀制度为基础的藩内的秩序进一步崩溃。另外,最大的封建领主幕府的垮台,对其他的封建领主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幕府末期至明治初期日益激化的农民斗争,也是使得藩不可能继续存在的重要原因。明治元年至三年,在全国范围内,包括政府的直辖地,都展开了大规模的农民斗争。这些斗争否定封建的土地之地,要求商品的生产与贩卖的自由,与“会津改变世道”斗争有着共同性,使得各地的统治机构瘫痪,部分地区彻底摧毁了统治机构。要克服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全国的兵力的统一以及作为其后盾的全国财政与统治机构的统一。全国统一市场的成立、外国压力和各藩内部矛盾的激化等促使统一国家成立的条件已经成熟。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在全国范围内发展的人民斗争是促使统一国家实现的直接原因。
从1870年初起,一些小藩由于财政困难,就主动申请废藩。据日本史学家田中彰的统计,有十三个藩自动申请废藩,除吉山、狭山、盛冈、长冈、多度津、丸龟、龙冈、大沟、津和野等九个藩申请废藩外,还有鞠山、福本、高须和德山四个藩希望并入宗藩。大藏省处于财政方面的考虑,也于1870年强烈要求废藩,否则就无财源来维持日益膨胀的政府机构。
新政府想要废藩置县,必须拥有兵力,以防大藩的抵制与反抗。这只有依靠萨摩、长州等藩的协助才能得到解决。1871年春,由于西乡和板垣被任命为参议,并由政府发布了关于萨、长、土三藩“提供亲兵”的命令,于是萨、长、土三藩派遣步、骑、炮兵约1万人,先后入京作为天皇的亲兵,归兵部省管辖,从恶而建立了新政府最初的常备军。这就为新政府实行废藩置县做好了军事上的准备。
1871年8月29日,木户孝允等以天皇的名义,把在东京的56名藩知事召至宫中,宣读废藩置县的诏书。其中强调:“值此更新之际,如欲内以保安亿兆,外以与各国对峙,宜使名实相符,政令归一,”“故今更废藩为县,务除冗就简,去有名无实之弊,无政令多歧之忧。”于是,废除全国261个藩,免去旧藩主的藩知事官职,叫他们迁居东京,从国家领取俸禄。到1872年1月2日,完成了重新划分行政区的工作,在全国设置了1使、3府、72县。由中央政府任命开拓长官、府知事和县令。府县之下设小区、大区,几个村为一小区,几个小区为一大区,小区之下设有镇、村。废除过去的庄屋等名称,大区设区长、小区设户长、副户长。
新政府之所以能不顾旧藩主的不满,采取废藩置县的坚决措施,一是因为新政府有武力作后盾;而是因为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彻底取消封建割据局面。实际上,旧藩主由于财政破产也无力进行反抗,只得听从新政府的命令,交还封建统治权。废藩置县之所以能够顺利地实现,也是由于新政府在经济上充分地照顾了藩主的利益,不僅继续发给他们优厚的俸禄,并承担了负责偿还各项债务的义务。这虽然具有一定的妥协性,但却有利于摧毁各藩领主的割据势力,使日本形成为中央集权的同一国家。
三、奉还版籍与废藩置县对日本近代化的意义
明治政府实行的奉还版籍,获得了对全部国土和人民的直接统治权,结束了封建割据状态,为日本创造资产阶级近代化国家提供了首要条件,从政治上讲是实现国家统一的重要步骤。奉还版籍之后,维新政府进行了官制以及废藩置县的改革。可以说,奉还版籍是废藩置县的必要条件和前提。从经济上讲是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的决定性措施。藩主把领地交给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后,就已不再是它的合法所有者,无权继续向领地内的农民征收年贡,而改由政府发给相当于过去领地收入十分之一的俸禄。广大的中下级武士在奉还版籍后“皆隶籍于各地方官”,也改由政府按照过去的惯例发给世袭或终身等各种俸禄。由政府发给旧藩主和中下级武士的俸禄,事实上是他们过去直接或间接占有的地租的一种变相的延续。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是一种封建的财产特权。可见,奉还版籍有一定的不彻底性。
但废藩置县是日本成为近代化的中央集权国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是使日本走向近代化途中的一个重要阶梯,可以说,它是奉还版籍在政策上的延续和必然结果。从国家政治结构上说,废藩置县使县成为一级行政区划,直接由中央政府领导。全国过去达到277个藩及大城市等,经裁撤合并为3府72县,县有县令等官员,除了少数县外,县令都是由中央政府任命其他藩出生的人担任,这样就可以切断地方官和地方上千丝万缕的联系,更利于贯彻中央的指示,中央的政策和方针可一体实行,封建割据式的藩体制就此消失。废藩置县也是消灭封建割据状态的一个必然步骤。日本由此基本完成了中央集权的体制,这样一来,明治维新政府的核心领导人就可以自上而下地实施他们所要的近代化,对外也能统一一致。进,有了可以抵抗列强的政治保证;退,可以有效地实施对外条约要求,取信于世界。而且,在实施废藩置县的过程中,日本的中央和地方官僚体制初步形成。在废藩置县的过程中,日本政府主要领导人之间出现过争论对立,但最终求同存异,相互妥协,完成改革。这些政治家本身的政治素质是完成废藩置县以及废藩置县前后各项改革的重要保证。
奉还版籍与废藩置县在历史进程上有着延续性。奉还版籍是废藩置县的必要条件,废藩置县是奉还版籍的结果。奉还版籍与废藩置县对日本近代化历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摧垮封建领主的势力,使政权由藩主、公卿之手转移到反映新兴地主和资产阶级利益的中下级武士代表着的手中,为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伊藤博文传》上卷,日本原书房1970年版.
[2]伊文成、马家骏:《明治维新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3]依田憙家:《日本的近代化——与中国的比较》,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年版.
[4]汤重南、王仲涛:《日本近现代史》近代卷,中国出版集团 现代出版社,2013年版.
[5]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近代史编》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6]李卓:《日本近现代社会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版.
[7]吴廷璆:《日本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8]阮廷贵:《评“奉还版籍”》,日本学刊,1995年第3期.
[9]杨孝臣:《大久保利通与明治维新》,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2期.
[10]陈逸平:《试析近代日本产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天水师专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2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