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步调一致,中国在过去的30年经历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大批农村父母选择外出务工,而将自己未成年的孩子留给家中的老人或亲戚照顾,导致留守儿童往往得不到良好的教育,从而产生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本文重点从家庭、学校以及政策上分析了国内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困境,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境
一、引言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人数累积达1.69亿,同比增长0.30%。由此可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外出务工,随着他们的背井离乡,留守儿童问题越发严峻。在关于留守儿童的报道中,家长们认为离家务工能够带给孩子更优越的生活,而将孩子带在身边不仅影响收入,同样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所以家长们选择将孩子留在家中,交给家中的亲戚抚养,有些留守儿童甚至无人监护。根据“2016年中国留守儿童大数据统计”显示,全国不满16周岁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为902万人,留守儿童中由(外)祖父母监护的805万人,占89.3%;由亲戚朋友监护的30万人,占3.3%;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的31万人,占3.4%;有36万农村留守儿童无人监护,占4%。由于观念问题,许多留守儿童的抚养者认为只要能挣到钱衣锦还乡,是否接受教育并不重要,关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亟待解决。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了目前国内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并根据中国国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境
(一)家庭的不完整导致的教育问题
家庭是每个孩子出生后最先接触到的环境,是他们成长的最主要场所。父母是家庭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孩子最初也是一生的导师,他们对子女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父母站在子女价值观培育、态度形成和资源供给的第一线上。但是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便是家庭不完整。在研究中发现,由于外出打工人员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只能从事一些体力劳动,从而导致工作地点往往是不固定的,并且工作时间很长,将孩子带在身边也无暇看管。此外,大量农民工是居住在集体宿舍中,如果将孩子带在身边便需要额外支出在外租房,相应的会多出大量水电费等生活支出,因此留守儿童较之流动儿童要多得多,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将子女交托给家中亲戚照料。父母双方的“缺席”,导致留守儿童与父母无法正常进行沟通与互动,彼此间缺乏情感表达,使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产生心理隔阂,缺乏心理归属感。
一般来说,外出务工的父母都会将子女交给老人或委托给自己的亲朋好友照料,直接将孩子交由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监护的占绝大多数。但这些老人的年龄大且受教育程度不高,只能给予留守儿童生活起居上的照料,在学习上便心有余而力不足。此外,由于爷爷、奶奶对孩子的溺爱,许多留守儿童任性妄为,在家不听从长辈的教导,在学校也不服从管教。加之很多父母一心只想着挣钱,并不重视教育,会使留守儿童认为学习无用,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因此父母教育功能缺失成为产生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因素。
(二)学校教育功能不完善
除家庭以外,学校是影响留守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人在满足基本的生理与安全需求的基础上,还存在爱与归属感的需求。留守儿童往往心智还不够成熟,更是情感意识逐渐增强的重要年龄段。当他们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教育与关怀时,学校就应当承担起管理、关怀与帮助的责任,从而最大程度上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上的缺陷。当学校教育出现问题时,会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
现实中,留守儿童在学校的教育还存在很多不当之处。首先,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存在着“失控区间”,主要体现在对非寄宿儿童的管理以及周末时间的管理失控上。许多监护留守儿童的老人认为孩子留在身边才最放心,拒绝将孩子送去学校寄宿,当留守儿童放学后,學校便失去了对其的监管,许多留守儿童容易沾染社会上的不良习气,加之网络与智能手机的普及,导致心智未成熟儿童易受网络信息流影响。此外,到了周末,学校对所有学生失去监管,留守儿童参与其他不利于其成长和发展的活动增多,在校管理和教育成效因为缺乏连续性而大打折扣。其次,在一些农村学校,学校设施及教师资源质量不高,由于缺乏家长的督促,一些教师甚至忽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把留守儿童与差生等同起来。长此以往,导致一些留守儿童缺乏安全感,成长轨迹出现问题,最终产生心理问题或者走上犯罪道路。因此,学校教育的不完善成为留守儿童教育困境的次要因素。
(三)实质性解决教育问题政策的缺失
近年来,随着社会开始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心理、生活等问题,国家也相应出台了许多政策以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例如,2016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及时救助保护处于监护缺失或监护不力等危险处境的农村留守儿童,要充分发挥乡镇人民政府和村(居)民委员会的属地责任等政策。全国大部分省份也出台了留守儿童的保护政策,例如,山东省表示2017年建成全省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平台;福建省要求家庭、政府、学校尽职尽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全面建立,强制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源头预防等关爱保护机制有效运行,侵害、伤害留守儿童权益的事件和安全事故得到有效遏制。但是,纵观这些政策,多关注宏观层面,没有给出补救方案或者建立扶助机制,对于实质性问题重视不够。比如,当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爱与关怀时,需要在学校教育上投入更多的政策支持,搞好住宿条件,让留守儿童能够住在学校里与学生教师相处从而得到更多归属感。此外,留守儿童之所以留守,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庭的贫困导致父母外出务工,因此如何确保留守儿童能够上得起学也是社会及政府需要关注的方面。
三、对策与建议
(一)确保留守儿童有学可上,不因贫困失学
贫困是留守儿童能否享受教育或继续教育的关键所在,政府应积极有效地落实留守儿童家庭情况调查,在全面实施义务教育的背景下,制定规范的补助标准、补助范围,适当加大对经济负担重家庭所给予的资助力度,可以考虑在免费提供教科书的基础上,逐步实施免费供给伙食、交通费用补贴等政策,从而解决留守儿童上学的主要经费困难问题,确保留守儿童不因贫困失学。
首先,明确补助标准与补助范围,确保该享受资助的家庭得到生活补助。其次,由于一些地方财政困难,导致地区补助范围偏小,仍有很多贫困家庭的留守儿童上不起学。各地区部门要在确定基本标准能够满足正常生活的前提下,适当扩展大补助范围。最后,在建立完善的补助制度的基础上,增加透明度,杜绝暗箱操作,使真正需要帮助的留守儿童享受到社会和政府的关爱。
(二)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心理问题开始更多低得到社会的关注,与国外发达地区相比,国内心理咨询行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且敏感的群体,其心理问题更是缺乏应有的帮助。有关部门应为农村学校配备相应的专职或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充分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班主任应定期走访留守儿童,掌握家庭照料情况,并配合学校更多地开展课外活动,營造“家庭式”的校园氛围,让留守儿童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
首先,根据学校规模配备一定数量心理辅导老师,定期为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以及排解压力,确保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时能及时得到关怀与治疗。其次,学校要多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文娱活动,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同时可以聘请专业教师或者社会人士对留守儿童进行特长培养,增加心灵上的慰藉。例如,湖南省妇联曾组织“舞蹈公益百校行”活动,走进全省100所中小学,完成了近1 000学时的免费舞蹈培训课程,惠及1万多名农村留守儿童。此外,学校应承担起与留守儿童父母定期联系的责任,让父母了解到子女学习、生活以及心理上的真实情况,并鼓励父母与留守儿童多联系。
(三)媒体宣传改善农村风气
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受众的范围不断扩大,媒体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负面新闻经过媒体曝光后得到公正处理,于是媒体的社会地位随之提高,人们遇到困难时,不去求助政府或司法部门,而是求助媒体,媒体的影响力可见一斑。在农村,许多人信奉“读书无用论”,以挣钱多少作为衡量成功的标准,这一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各村镇机关可以利用媒体宣传的力量,积极乐观地引导农村风气,鼓励留守儿童多读书,让他们明白父母是爱他们的,而不是一味地宣扬留守儿童和他们的父母多么苦情。同时,通过媒体宣传,鼓励更多有能力的社会人士给予有需要的留守儿童以关怀,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四)完善留守儿童父母返乡创业政策
留守儿童的父母选择外出务工根本上是想给予子女更好的物质生活,鼓励他们返乡创业既可以拉动农村经济增长,又可以使留守儿童享受正常的家庭生活。因此,可以通过完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政策,来打破留守儿童教育困境。
首先,简化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创业的市场准入,落实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一系列措施。其次,为返乡人员提供便利服务,给予符合条件尤其是留守儿童的父母有针对性的政策咨询、执照办理等制度上的“绿色通道”,例如,对返乡人员创业免收登记类、证照类等行政事业性收费。此外,给予留守儿童父母创业辅导,定期开展创业培训,让有创业和培训意愿的返乡人员都能接受培训。通过返乡创业政策真正做到拉近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距离。
参考文献:
[1]范先佐,郭清扬.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回顾与反思[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