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是语言和文字的结合体,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训练内容,是学生对文本认知和文本理解、感悟的重要体现形式。“读书百遍其意自见”便道出了语文朗读教学的真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它能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能力。
关键词:朗读教学;朗读能力;小学生
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三华小学地处农村,受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农村小学生朗读功底较弱,能力不强,语文朗读教学较少且效果不理想,种种现实问题要求人们必须重视学生的朗读能力,采用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笔者将以所在学校为例,针对农村小学生的朗读问题展开研究,提出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这对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朗读在农村小学的现状
新课改以来,大家都重视了朗读的教学,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更多的还是重视写作技能,较城市小学比较而言,农村小学生的阅读量少,安排的朗读时间少,朗朗读书声很少能听到,他们的朗读能力较弱。农村孩子日常生活用语大多不是普通话,家庭和社会交流基本为地方语言,受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学生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量少,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致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低。而在学校,教师对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够重视,朗读时间较少,加之自身朗读基本功不足,对学生缺少正确、系统的朗读指导,课堂上学生的朗读准确率低、流利程度差、缺乏感情等情况普遍存在。
(一)分学段调查农村小学生朗读兴趣和实际水平
经调查发现:低年级的小学生刚刚入学,对许多事物有着新奇的感知,再加上由于环境的影响,他们更亲近于大自然,刚刚从大自然步入系统的学习环境,具有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因此,低年级小学生对于单单朗读的兴趣不是很高,同时由于年纪小知识水平有限,朗读效果不太理想,朗读水平提高较慢。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他们的知识水平与自我要求能力较高,但是由于部分学生低年级时朗读水平的局限性,可能影响到高年级的朗读,同时升学的压力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高年级农村小学生对于读的重视不如写的高。
(二)分学段调查农村小学生在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低年级的农村小学生,笔者做了一下调查,对于低年级小学生对于朗读的兴趣来说,部分小学生认为:相较于朗读认识,他们更喜欢亲近大自然的认识方式,对于读书习惯来说,一半以上的学生在刚入学没有养成读书习惯。
对于高年级的农村小学生,调查发现:在家长重视方面,大部分学生家长的重视程度不够,家长自己很少读书,对于孩子的读书方面投资较少;对于学生的读书目的来说,一半以上的学生没有明确的读书目的,不知道为什么读;对于读书方法来说,许多学生没有掌握读书的方法,不知道怎么读、如何读。
二、学生朗读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家庭原因
在对学生的平时了解中发现,大多数的学生家庭并没有读书氛围。有的家长几乎就不读书,还有部分家长由于工作确实很忙(或忙生意,或忙娱乐),认为自己读书没用,已经太晚了,却又强迫、盼望子女去读书。在这样的氛围中,只有极其少的学生具有自主阅读的习惯,但仍然缺少读书的方法和交流的平台。
(二)教师原因
教师因为对自主朗读的认识不到位,在教学中只重视课本知识的讲授,并没有深挖教材,只是在教书,而不是在教学生读书的方法。另外,缺少对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意识,相关自主阅读的训练次数不够,学生的阅读速度整体偏低。
(三)学生原因
缺少家庭的氛围和教师的引导,更重要的是缺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城市文化交流较多,各中小学经常举办类似“朗读比赛”“读书交流月”“读书角”等活动促进学生读书交流,而农村部分地区较为封闭,缺少让农村小学生自我展示以及交流的活动,即缺少对自主阅读这一行为的强化。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丧失了自主阅读的兴趣,更谈不上相关习惯的养成。
三、进行朗读系统训练的重要性
(一)朗读系统训练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低年级农村小学生由于刚入校,对于朗读一无所知,因此对他们进行系统的朗读训练尤为重要。由于地域性的原因,方言可能会对他们有一定的影响。但是这个时段的学生模仿性强,可塑性强,教师语音标准、字正腔圆的范读、领读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会在朗读中自觉地学习标准普通话,在朗读中与字、词多次“接觸”,牢记字的读音、字形。听多了,读多了,接触到的词语、句子也就多了,学生的模仿能力和吸收能力就强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长期的朗读训练中,优秀作品的语言会和学生自己的语言融合,各种新鲜活泼的表达方式也都会在他们的脑海里形成,从而逐步提高口头语言,潜移默化地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二)朗读系统训练能给予学生美的熏陶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篇目大多是名家名篇,不但文质优美,而且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为学生的朗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教材中有许多写景的文章——《秋天的雨》《鸟的天堂》《草原》等,这些都是名篇中的经典,教师配以音乐,在声情并茂的诵读中,学生会渐进美的情境,感受自然的美、语言的美、文字的美。美的感受、心灵的愉悦,一切都会在顺其自然中生成,这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规范语言是大有裨益的。
饱含感情的朗读能激发学生情感的波澜。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的过程,不仅是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更是文字与学生情感的撞击,在朗读中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方法
(一)教师有感情的范读,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语文是靠语言文字表达情感,教师有感情的范读,将作者丰富的情感朗读出来,就可以带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低年级的小学生对于老师的崇拜以及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加之模仿能力强,一个个就会跃跃欲试,从而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灵活运用图片,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教材的插图精美,形象逼真。作为教师的人们,应利用这一优势,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充分利用精美的插图,让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意思,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图片的理解让学生迅速浏览,这样学生对句子的印象要深得多,学生在朗读时也更有味道,更有激情。针对部分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可以用色彩鲜明,形象逼真的图片激发孩子的朗读兴趣。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去观察,看完图片后为了急于知道课文讲的什么从而激发朗读兴趣。
(三)善于运用音乐,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音乐的美丽会给人带来快乐,让学生身临其境,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在教学中音乐还具有良好的渲染作用。在讲语文课时,教师可利用优美动听的音乐导入,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渲染气氛、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更主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可以一边有感情的范读,一边在录音机里放着悠扬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中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四)开展朗读交流活动,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每个人都喜欢交朋友,可通过读书交友的方式开展朗读交流活动,利用微信朗读接龙,让学生听一听、读一读、比一比,使学生可以积极地参加到朗读活动中去。
五、提高各学段学生朗诵水平的策略
(一)诵读课文、诵读经典美文
学生诵读经典可以使自身的記忆力得到明显增强。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古诗词需要背诵,这并不是在考验孩子的记忆力,而是在锻炼孩子的记忆力。小学时期是孩子记忆力的顶峰期,诵读经典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语言的魅力,进而积累材料,培养写作能力。书读的多了,自然会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驾驭文字。另外,经典美文中传递着名人名家的思想情操,诵读经典可以很好地帮助孩子塑造高尚的品德。读一本好书就如与一个杰出的人对话,让孩子自己去感悟书中的道理,比家长单纯说教效果好。
2017年笔者所在学校举办经典美文诵读比赛,笔者选了王金波写的《做一片美的叶子》,这首诗用诗意的语言轻盈地描写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如“美像流动的音符”这句话,一开始孩子们读得并不好,因为没有投入到意境里去,笔者配上音乐,加以精美的PPT,并为孩子定制如树叶般翠绿色的班服,孩子们朗读热情前所未有的高涨,感情自然流露。最终这次比赛笔者所在班级取得了全校一等奖,在好的成绩面前,孩子们的朗读更加带劲。
基于此,教师在课前应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朗读实际情况备课,准备适合小学生的经典美文以及课文,必要的时候可以让小学生适当地背诵一些好词好句,提高孩子记忆力。同时,高年级的教师可以引导孩子读写相结合,把自己在朗读过程中的好词好句引用到写作当中去,可以让小学生多读一些寓言以及有关做人的道理的一些文章,在教学的同时培养出高尚品德有理想有抱负的少年,为孩子的人生做出良好的引导。
总之,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积极引导并为学生的朗读环境创造条件,为成为一名优秀而合格的语文教师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郭利萍.语文教学大策略的更新——特级教师沈大安访谈录[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2(19).
[3]张剑平.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海泉.小学朗读教学的现状及其对策[J].小学教学研究,1991(11).
[5]薛丽萍.做一名朗读者[J].人民教育,2010(1).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