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职院校管理会计教育存在课程设置不科学、教学时间短、学科交叉渗透性不强等问题,导致管理会计人才培养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高职院校作為社会应用型人才的输送机构,应从人才培养目标、管理会计案例教学、嵌入“微观教学”等方面优化高职管理会计教育模式,推进管理会计人才培养。
关键词:高职院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政治气氛、经济环境不断改善,新科技、新技术、新人才不断涌入经济领域,使中国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来,中国逐渐出现了海尔、华为、腾讯、阿里巴巴和京东等在世界范围内有重要影响力的企业。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结构不断调整、转型,社会逐渐出现了低碳经济、共享经济、“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新型经济名词。这些充分体现了中国经济的活跃与开放程度不断提升,在党的十九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社会已经进入“新时代”。
中国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所处的宏观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家为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企业生存压力,不断尝试将西方先进的管理理论运用于内部管理中,如经济增加值(EVA)、平衡计分卡(BSC)、作业成本法(ABC)等。近年来,企业管理者根据企业战略需求及管理实践的内在要求,逐渐向以战略为导向的内部管理方向拓展。这些理论引进对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实务操作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推进作用,管理会计在这种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管理会计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运用会计信息预测前景、参与企业决策、科学规划未来、控制和评价经济活动,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内部管理服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管理会计发展较为滞后,比如在美国,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都设有管理会计岗位,90%的会计人员从事管理会计工作,75%的时间用于企业决策支持。回顾中国会计人才的社会需求及会计人才的就业状况可以发现,社会由最初“人才难求”到岗位逐渐饱合,再到现在的“人满为患”。财政部公布的会计人才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执业注会108 109人,637万人取得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其中初级443万人,中级180万人,高级14万人,总会计师超过20万人,且这个数字还在逐年攀升。从总体上看,会计人才培养偏重财务会计人才,而高端会计人才相对不足,尤其是管理人才更为匮乏。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企业产业结构开始进行转型升级,中国企业开始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导致低端核算人才开始出现过剩现象,但高端管理会计人才严重不足。人才与岗位错位,对于高职教育是一个挑战,要适用社会经济发展,高职会计人才培养也要不断调整。面对社会变化,如何培养适应现代化需求的应用型管理会计人才,统筹推进会计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出一条培养企业管理所需管理会计专业人才的正确途径,成为当前高职管理会计教育的重要课题。
二、高职管理会计教育的现状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高职教育主要是以适应社会需求、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功能定位在于市场需求与职业技术,但是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化,努力将学生努力成为全面、协调发展的人才。技能训练与知识掌撑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与根本,也是高职教育的首要任务,但这只是初级阶段,要培养出社会精英人才,就要着眼于培养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从思维理念、人文情怀、文化和社会责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教育。人的全面化、协调发展,才是高职教育的最终落脚点,管理会计、财务会计人才培养的最终落脚点是人的教育、人的培养,而不单单是一门技能培训。管理会计包括财务知识、信息决策、制度规范、政策引导、公司治理、社会责任和企业经营等多方面的知识,而管理会计知识水平是会计人才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对于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要提高人才竞争力、满足企业需求,管理会计教育应在各校课程和人才培养方案中得到体现、加强。
重庆高职管理会计的教育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第一,现有的课程安排主要以基础性的财务会计、审计为主,管理会计累计课时不足,以“教”为主,学生参与程度不高,更谈不上对管理会计的研究与创新,甚至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存在只闻“财务会计”,不知有“管理会计”的现象。第二,高职学生管理会计知识匮乏的另一个原因是受教育时间短和学习投入时间不足。比起本科四年教育,三年学习时间再减去外出顶岗实习、找工作,学生所剩学习时间不充裕。在如此仓促的时间里,学生很难受到真正的管理会计知识熏陶。第三,学科交叉渗透性不强、管理会计案例缺少等因素,影响着高职管理会计的教育效果。高职院校管理会计教材内容案例不足,再加上教师的上课形式单位,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不佳。许多教师没有企业经验,上课采取“理论解释理论”、由理论到理论的方法进行讲解、诠释。案例库资源不足,缺少事例、案例支撑。中国管理会计案例收集、总结不足,可借鉴、解读的案例数量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育、研究的发展。目前,国家权威机构已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为丰富管理会计实践及教学内容,中国管理会计案例库正在加快建设,在财政部2016年出台的《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中明确提出了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4+1”体系,其中就包括基本指引、应用指引和案例库。案例库能够为理论、业务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借鉴。
三、高职管理会计人才需要具备的能力
从社会角度来看高职管理会计才人能力需求,会计人才结构分成3部分:初级、中级、高级。初级人才是业务操作型、中级是财务管理型、高级是公司管理型人才。业务操作型的硬技能主要是会计、税收、信息系统办公软件等操作能力,软技能主要是职业道德、经验。财务管理型需要的硬技能是税收、审计、内部控制、财务管理等理论和实务能力,软技能主要有专业能力、职业道德和创造力。公司管理型人才的硬技能主要有战略管理、风险管理、公司治理等方面的理论和实务应用能力,软技能主要有胸怀、企业风险判断,甚至全球视野。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讲,一般从硬技能入手,只有在业务上达到基本的技术水平,才有可能成为中高级管理人才。因此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硬技能和软技能方面不断提升。高职管理会计人才需要的能力如表1所示。
初级管理会计人应具备的硬技能:知识基础必须牢固,如《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法》《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必须牢固;软件操作能力一般包括Excel、Word、PPT等操作技能和ERP信息管理软件的应用能力。软技能:会计人员要具备数字商、智商、经验商、情商和道德水平,能够基本判断业务处理过程中是否存在“正常”或者“非正常”数据。
中级管理会计人才应具备的硬技能:熟练应用各种财税管理知识,考取相关级别的证书,能够总结企业业务活动的普适性规律,并加以推广。软技能:情商、远见、专业能力、道德水平和创造力等,能够判断在经营活动过程中是否存在“背离”“趋向”的企业发展目标。
高级管理会计人才应具备的硬技能:全面了解各种财务软件和信息化软件的基本规律,能够应用这些软件进行管理上的改进和业务上的分配和执行。全面了解企业生产系统,知晓企业的生产工艺,熟悉全部物流环节和单据,全面了解企业人事、管理等各个子系统,对企业各种数据来源要做到心中有数。软技能:远大的胸怀、较强的人际沟通执行能力、职业怀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企业风险判断能力(包括内控风险、行业风险、管理风险)和全球视角等。
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从职业岗位来看,主要为就职于工商、企业、银行、金融证券和国有资产管理等工商管理学科的应用型人才。从企业人才需求方面来看:近年来计算机和网络迅速普及,电算化教学工作的推进,大大减少了传统核算的工作量,初级会计业务重点也由传统的核算填表转为会计信息分析和财务管理,会计岗位对管理知识比重要求增加,管理决策功能得到加强。中小型企业人才需求除了需要掌握财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公司治理和经济学等方面知识,还要求懂得运用财务管理知识作出定性、定量分析,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判断。而基于大型企业,大型跨国公司则从更广泛角度的出发,要求管理会计人才具有管理咨询、信息决策、企业经营理念等方面的能力,要有远见和全球视角,还需具有高度的职业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要有强大的人际关系资源和果断的执行力、要有创新能力,即实现“通才+专才”的完美结合。
四、高职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路径
管理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是提升专业人才的质量,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接轨,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财经类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社会、企业输送财经人才的任务,要完成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使命与担当,在高职院校发展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就应结合会计人才的能力要求及市场需求,从理论、实践等多个层面推进管理会计人才培养。
(一)制定明确的高职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明确的定位目标有助于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与运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更新。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是高职院校中的政策导向,能从宏观上起到理念引领、指导定位的作用。高职院校要打造成地方特色鲜明、社会影响力大、岗位竞争力强和同行口碑佳的高职管理会计教育基地,就必须有系统、科学、规范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而高职管理会计培养模式的确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职院校管理会计教育制度制定者对国际、国内高职管理会计发展趋势、企业岗位需求、权威机构(如教育部、财政部)政策导向是否有深入的研究和清晰的思路。
(二)引入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案例、素材进行教学
从笔者的教学经验来看,我国采用的管理会计教材多是在引进英美国家管理会计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的。教材中的理论与方法的阐释、管理会计案例的列举、习题素材等多是以西方企业素材资料为背景展开的,虽说“大道相通”,但对于基础学习者(高职学生)来说有一定陌生感,引入不经鉴别和“修裁”的教材,难免会造成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消化不良”。国外管理会计教材中的理论多以大型企業为案例作为诠释对象,而我国的中小企业居多,且教材中有很多地方并不符合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学生在学习后也不能直接应用于我国企业。其实,自中国引进西方管理会计以来,许多企业都取得了一定成就,也积累了不少成功的应用案例,如果将这些经验、素材、案例搜集起来进行充分总结、研究,然后充实到高职管理会计教材和教学中去,使管理会计教学素材具有中国特色,从而将有利于我国培养管理会计人才。
(三)嵌入“微观教学学”,提升高职管理会计的教学质量
宋德发教授曾根据高校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微观教学学”概念,呼吁教育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通过日常的追踪和观察,梳理、总结、辨析、借鉴、推广”具有个性特色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管理理念是管理会计人才应该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对此,财经类高职院校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强化管理理念。教育工作者在授课时,应注意运用“微观教学学”方法,结合个人特点、语言风格、授课逻辑等特点适时加强交叉学科渗透,不要只是照本宣科、“见招拆招”。例如,在课堂上解读一些个体案例时,融入经营管理、公司治理、信息决策等管理学相关性知识,对学生进行现场熏陶与“淬炼”,以期达到耳濡目染的效果。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完成企业成本管理、内部控制、战略管理等内容的教学,注重学生微妙的情景感悟与意会,运用关联性问题进行点拨、启发,使学生在无形之中形成良好的管理理念。
参考文献:
[1]楼继伟.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J].中国财政,2014(10).
[2]谢小春.高职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实现途径研究[J].商业会计,2017(21).
[3]宋德发,唐成军.高等教育呼唤“微观教学学”[J].山东高等教育,2011(6).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