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论十九大报告的新安全观体系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4894
陈晶 陈繁义

  摘 要: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重要成果,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根据国际政治理论中的安全概念确定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并进一步探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四个统筹”的理论内涵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从逻辑上明晰了十九大中对于中国面临的具体问题以及系列对策的出发点,即总体国家安全观。本文从国际政治理论角度构建了十九大报告中的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本体系。

  关键词:十九大报告;国家安全观;国际政治理论

  一、引言

  安全是国际政治研究的起点和终点,而国家安全则是国际政治理论研究的核心概念。安全的本意是一种没有威胁,没有恐惧的一种状态,安全必须依附于安全主体而存在,国家安全即是安全依附于国家这个行为主体而存在的概念。传统安全观认为安全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防止国家受到外来颠覆和打击的军事安全。然而,国家四要素中的人民和政府要素通常被认为涉及国内层次而不被重视。随后,哥本哈根学派拓展了安全的外延,安全的主体由国家发展到个人、国家集团、地区和全球体系;安全议题由军事政治安全扩展到经济、社会、环境等非传统安全领域。当非传统安全概念逐渐兴起,安全概念的视角则聚焦于“人的安全”上。十九大报告中的国家安全内容则包含了多种行为主体,既包括国家(政治安全、国土安全、传统安全、自身安全),也包括个人(人民安全、国民安全),同时也包括全球体系(非传统安全、共同安全)。与之相应的指涉对象也呈现多元化,如指涉国家(传统安全)、国家主权(政治安全)、集体共识(共同安全)等。报告中的“四个统筹”将4对国家安全联系起来,从而扩大了国家安全的内涵。

  二、外部安全与内部安全,国土安全与国民安全

  国家构成4要素为领土、主权、人民和政府,其中领土和人民是国家构成的物质基础,是国家存在的内源性因素,领土和人民的安全是一个国家存续的基本物质保证。其中,领土安全即国土安全是对国家领土完整且不受外部威胁的描述,在国际关系学院编著的《国家安全学》一书中认为“国家安全”就是国家既没有外部的威胁和侵害,又没有内部的混乱和疾患的客观状态。而外部的安全威胁主要就是从保持国土完整的角度出发的。

  国家安全的另外一个方面是国家没有内部的混乱与疾患的客观状态。危及国家生存的力量不僅来源于一个国家的外部,而且还时常来源于一个国家的内部。国内的混乱、动乱、骚乱和暴乱,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疾患,直接都会危害到国家生存,造成国家的不安全。这就涉及另外一个国家存在的重要物质基础:人民。人民的安全也就是国民安全也是一个国家存续的重要保障。只有国民的生活得到了保障,才能更好地稳固政府的统治基础,才能更好地维护主权、领土完整,因此国民安全保障,特别是国内人民的安全生活环境保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关于国家安全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国家边界的弱化问题,传统观点认为安全是主权国家运用军事力量排除其他国家和政权的外部威胁和政治干预,从而确保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一种稳定状态。这种观点紧紧围绕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进行定义,不同于传统的主权概念,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主权是国家所遵循的一系列规则,这些规则构成并确保了国家的外部独立和国内权威。也就是说国家在领土范围内依据一定的制度、规则对本国进行实际控制,而主权就是以这种基于规范的制度而存在。以此为前提,主权在新的全球化背景下,效能和程度实际上是不断受到冲击和挑战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国际社会中的某些要素对主权边界的侵蚀与国家对本国领土实现的控制力形成不断角逐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和国际、内部和外部都不能简单地割裂开来,国土安全不仅受到来自外部的威胁,同时也受到来自国家内部分裂势力的威胁,而国内分裂势力往往会被国外力量干涉。国民安全也不只是国内人民的安全,而是既包括国内人民的安全,又包括中国驻海外各类工作人员的安全,因此在当今世界环境下,很难简单地对内部安全与外部安全、国土安全与国民安全进行划分,只有将二者相互统一,同时健全国家安全防护体系才能更好地保证国家安全。

  三、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

  传统安全观认为,国际无政府状态使国家间的竞争和冲突成为永恒,国家需要通过自助原则获得安全。而全球化却导致国家间相互依存加深,时空距离缩小,国际与国内事务的边界逐渐弱化,联系相应增强。国家与地区间的安全从而具有普遍性,地域安全、国家安全与国际安全、集体安全密不可分,尤其是经济领域的全球化所形成的统一大市场与国家权力共同对安全问题产生影响。由此,政治、经济、社会等相关问题纠葛在一起会产生一系列新问题。国家间的安全关系已不是竞争与冲突所能囊括的,而是休戚相关的。国家面对的安全问题则是国际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相应地,这些安全问题不仅无法以边界衡量,甚至以流动的要素作为衡量单位也稍显不足。因此,国家维护自身安全已不能仅依靠自身,而需以共赢为目的采取合作等手段。维护自身安全与维护共同安全在某种程度存在一致性。

  四、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

  国家安全的内涵在国际环境变化中的内涵不断层次化、立体化。全球化时代的发展使关注点由传统的军事安全转为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软安全问题上。因为国家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特征降低了传统军事威胁的发生概率,软安全问题随着跨国交流的日益频繁。对软安全的关注使非传统安全得到广泛关注。诸如贫富分化问题、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疾病和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问题,迫使人们提出了新的解决思路。全球化在最初本是用来描述某种本质因素(如资本、信息、经济资源等)向全球范围扩张的现象。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本身占据全球化体系核心位置的西方发达国家遭受重创,而本质因素则流向了较少被波及的发展中国家。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迅速发展,西方国家因此视发展中国家为利益威胁者和秩序破坏者。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期望实现本质因素的回流,从而重新占据世界体系中的绝对优势地位。近年来,中国面临多次如钓鱼岛、南海、朝鲜半岛和台海问题的传统安全威胁。面对这种局面,十九大报告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中提出了统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两者兼顾,缺一不可。要兼顾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则面临一个矛盾点,传统安全往往依靠结盟、遏制、威慑等手段实现安全;而非传统安全则通过对话、协商、合作等手段实现安全。针对如何统筹兼顾,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路径,格外强调对话解决争端,协商化解分歧。通过这一表述表明立场,在面对威胁时必然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然而却更倾向于关注可营造合作机会的非传统安全问题。

  五、结语

  安全的本意是一种没有威胁、没有恐惧的状态。没有威胁是指在客观上保障生存需要,而没有恐惧则是主观需求的体现。主观上感受没有恐惧往往是超出客观生存需求的,因此主观上对安全的感受依赖于国家优势的发挥。这种优势的实现过程其实就是发展的本质所在,所以安全实质上蕴含了生存和发展两个含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早已实现了生存的需求,转而注重发展的需求,国家发展自身实力又必然引起其他国家的猜疑,因此如何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成为矛盾点之一。国家要实现发展,需要参与全球资源的竞争与优势互补体系,若参与一个开放的全球体系中,则难免会存在诸多针对非传统安全的安全漏洞,若建立全面的安全监督与控制体系又会阻碍资源与要素的流动,阻碍发展。如何兼顾两者则是矛盾点之二。十九大报告针对这两个矛盾点提出重视国家利益,不称霸,不扩张,行使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完善国家安全制度,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值得一提的是,纵观十九大报告即可得知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的国家利益究其本质就是和平与发展,实质上所有的问题都是为自身安全和发展服务。保障国内以及国际安全是为了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和平环境。强调相互尊重,平等协商,摒弃冷战思维,强权政治和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大国关系框架;不称霸,不扩张,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周边国家关系框架;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中国家外交原则,以及为了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的“一带一路”,旨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全球伙伴关系,减少冲突与摩擦,增加合作与共赢,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实现共同发展。中国不是西方大国的利益威胁者、秩序破坏者,而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