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鄂西土家族哭嫁婚俗的现代嬗变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4752
汪全洲

  摘 要:土家族的哭嫁虽不是其独有的文化,却是最为隆重和典型,哭嫁在历史上经历了改土归流时期、建国时期及现当代三个大的社会转型阶段,且表现出不同的时代性特征。本文从社会转型理论框架入手,深入剖析不同时期的哭嫁表征:改土归流时期的哭嫁具有群体性特征,通过群体认同建构民族身份特征;新中国成立初期阶段,土家族哭嫁具有女性性别解放的特征,同时获得新的妇女角色。

  关键词:鄂西土家族;哭嫁;社会转型;现代性

  一、土家族哭嫁研究缘起

  婚姻习俗和仪式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类型,与其他精神财富一样,均具有地域性、历史性和继承性的特征。[1]有学者认为,哭嫁习俗的起源源于妇女对平等经济生活的要求,对理想婚姻家庭的不懈追求在风俗文化上的反映。[2]但有相反观点的学者认为,哭嫁是以哭的形式来驱邪驱魔,彭勃等人则认为土家族哭嫁习俗起源于改土归流后。[3]也有学者这样认为,哭嫁起因于女性性别意识的觉悟,成熟于性爱的被扼杀及母爱的夭折,没落于性爱的解放。[4]笔者认为,要想了解到鄂西土家族哭嫁婚俗的来源和发展,先要对土家族的发展背景有一个简单的了解,故本文整理了相关的一些资料。

  (一)土家族哭嫁发展历史阶段

  1.血缘到非血缘

  查阅史籍,土家族的婚姻变迁大致经历了从血缘到非血缘的一个转变:血缘婚、氏族内婚姻(“骨种”婚)以及一夫一妻制婚姻。血缘婚是土家族较早的一种婚姻类型,表现形式为兄妹婚。基于流传在湘西流域的《补所雍尼》神话,也是土家族婚姻的开端。[5]改土归流是土家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这一时期土司制改为了流官制,原来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头目废除,改为朝廷中央政府派任流官。改土归流对土家族的婚姻也有很大的影响,对土家族婚姻进行了改革[6],透露出了土家族的婚姻慢慢走入封建化形势。

  2.哭嫁,传承的文化符号

  哭嫁是土家族的姑娘在出嫁的时候都要行一种仪式,土司时期的土家族男女虽是近亲婚姻,但自由恋爱。改土归流之后汉人封建思想传入民族内,婚姻也蒙上了封建的色彩,包办婚姻使女子丧失了自主选择权。

  哭嫁不是土家族独有的文化,却为土家族发展得最鼎盛和繁荣。从土司时期一直到改土归流,婚姻制度的改革促进了婚姻习俗——哭嫁的发展,建国之后,由于政治条件的影响,哭嫁一直被当作是“封建文化”,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才又被重新关注发展到现在。土家族姑娘在出嫁的时候,一定要哭嫁,人类社会在经过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过渡中,都会产生一定的附属物,女子在出嫁前更是有抵触情绪,哭诉自己的不幸及不满,甚至有对父系社会的怨恨之情,这就是土家族的婚姻习俗——哭嫁。

  二、现代性的演变

  (一)改土归流时期哭嫁的表征:场面

  改土归流之后,土家族的首领不再是土司,而是由朝廷派的流官进行管理,汉族人民的涌入,给土家族带来了新的生产方式以及新的思想,但同时制度的变革也给婚姻蒙上了一层封建色彩,以往的以歌定情如今在封建道德的思想下变成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的婚姻变成了悲剧的命运。

  这种包办婚姻使女子丧失了婚姻中的主动权,带给她们的痛苦都体现在哭嫁歌上,所以这一时期的哭嫁歌融入了新的内容,其中最极具特色的是“骂媒人”“哭上轿”“哭要嫁妆”等部分。[7]“骂媒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所以女子用哭嫁歌的方式唱出来对媒人的不满和愤怒;“哭上轿”是整个婚礼的尾声,新娘在“劝”上轿之后,就要慢慢停止哭泣。

  (二)建国初期阶段哭嫁的表征:女性角色的抗争

  社会的进步推动了婚姻制度的变迁,当封建的婚姻制度被彻底废除,一夫一妻制度受到法律的认可和支持时,鄂西土家人的婚姻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自主婚姻已成为一种主流婚姻形式。

  1950年4月份,我国颁布了首部《婚姻法》,明确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有了婚姻法的颁布,女性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人民对婚姻充满了希望,但伴随着和传统文化的对立。据调查,某些村落的年轻女孩对于哭嫁的认识是仅限于看热闹和认为其是封建保守思想的状态,并不了解其真正表达的意思。

  (三)土家族哭嫁的现代性演绎

  土家族的婚姻制度变迁受到文化全球化和区域文化变迁的双重动力影响,动力分为内外的双重动力影响,外部的政策环境及人文环境的冲击和内部文化的调试作用想抗衡,经过了“兄妹婚—氏族内婚姻—一夫一妻制婚姻”,在这些阶段中形成的每一种文化习俗和惯习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文化意义,哭嫁也包含着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民俗学等多重意义,是历史的见证和社会制度变迁的缩影。从最初改土归流时期表达愤怒的“骂媒人”“哭上轎”和“哭要嫁妆”等新特征哭嫁到建国后对哭嫁的态度的转变。[8]

  总体来说,当代社会中哭嫁所处于的状态是两个大的方面,一方面哭嫁的主体在渐渐失真,影响哭嫁的环境也在发生着扭曲;另一方面,现代社会也在不断地修护和保护这一种传统文化。环境的开放带来新思潮的同时也使年轻一代质疑传统文化,而各种婚姻政策的颁布及现实条件让哭嫁显得没有必要(实则是存在必要性),主体在这种状态下传统思想打破,没有了本源的状态,而本该起到作用的教育功能也受到牵连。但哭嫁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发展中还是会保留其独特性,面对挑战也会不断地进行整治,既有挑战也有发展创新,而且笔者相信,哭嫁这一传统文化习俗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会不断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三、转型社会视角下的嬗变分析

  综上所述,土家族作为一个具有特色充满魅力的少数民族,在其民族的发展历程中经历数次的婚姻变革,婚姻的变革其实就是社会变革的缩影。从“兄妹婚”“氏族内婚姻”到“一夫一妻制婚姻”,从土司时代、改土归流时期、建国之后到现代社会,婚姻制度的变革及社会的转型都引发了婚姻习俗——哭嫁的变革。在此,笔者将从转型社会的视角着重分析每一个时期哭嫁发生改变的背后社会原因。

  (一)改土归流时期

  改土归流时期的哭嫁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女子在进行哭嫁歌的时候要充满怨恨的情绪,“骂媒人”“哭上轿”“哭要嫁妆”都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新的哭嫁特征,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土司时期,土家族相对处于封闭,土家人民都处于亦兵亦农的状态,男子外出当兵之后种族传承受到抑制,为了保障“种”的延续才不得不进行氏族内婚姻。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人口稀少,所以为了维系和强化亲族情感,同时便于生产中合作,这种特殊的情况使得土家族的婚姻制度多为氏族内婚姻,且近亲婚姻居多,但都是基于以歌交情、自由恋爱的基础之上。进入改土归流时期,汉人及外来思想的流入,对土家族的政治、精神文化和生产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封建思想随之也带入土家族,包办婚姻渐渐替代了以往以歌会友的方式。改土归流阶段的哭嫁其内容多表达对于亲情的不舍,哭嫁涉及到嫁娶相关的直系亲属,在群体场合环境下的哭嫁行为成为女子出嫁前维系家族情感的重要纽带,并以此获得群体认同和身份归属。

  (二)建国初期阶段

  建国之后土家族的哭嫁有两大发展方面:一是摆脱了包办婚姻,二是被冠上了封建思想的帽子,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局面。建国之后的社会背景极其复杂,我国建设才刚刚起步,很多措施和政策都会影响各个方面,但正是在这样的大波动环境下,土家族哭嫁才有这两个方面的发展,这一时期主要是由于转型社会发展过程中政策和决定原因所致。

  (三)现代时期

  哭嫁这一文化习俗之所以在现代社会有所沉沦,主要是指对于土家族年轻一代的沉沦,他们大多没有对这一传统文化有很好很系统的认识,虽然在改革开放之后重新对这种文化现象进行认定和研究保护,但这是转型社会发展所遗留下来的问题。

  其实,每一个时期哭嫁都有其独特的特征所在,这和整个社会发展的背景离不开关系,民族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因素,而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民族文化的发展。笔者也坚信,在未来的社会中,哭嫁这一具有特色的民俗婚姻文化会不断地摒弃糟粕、创新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陈世海.青年女性哭嫁习俗“在惯性中传承与断裂”鄂中地区哭嫁习俗的田野调查[J].青年研究,2009.

  [2]沙媛.论哭嫁习俗与哭嫁歌和风俗文化本质[J].贵州民族研究,2000.

  [3]尹旦萍.哭泣的新娘:土家族哭嫁的女性意义及当代变迁[J].三峡大学学报,2010.

  [4]万建中.“哭嫁”习俗意蕴的流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9.

  [5]宋仕平.鄂西土家族婚姻习俗的变迁[J].青海民族研究,2004.

  [6]彭林绪.土家族婚姻习俗的嬗变[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1.

  [7]李岚.浅论“改土归流”对土家族哭嫁歌之影响[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

  [8]馬威.情绪人类学视野下的土家族“哭嫁”习俗研究[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10.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