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阿尔贝特·史怀哲是20世纪的著名学者、人道主义者及成就卓越的世界伟人,在哲学、医学、神学、音乐界才华卓著。八岁时,他从管风琴开始了对人生和宗教的理解,十八岁成为法国管风琴大师的得意门生,同年,用法语和德语写出了《巴赫传》。1913年,他来到非洲加蓬,建立了丛林诊所,从事医疗援助工作,并提出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思想。1952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曾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
关键词:史怀哲;敬畏生命;伦理学思想;生物中心主义
阿尔贝特·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1875年1月14日—1965年9月4日)是现代西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思想家、人道主义者。他创立的以“敬畏生命”为核心的生命伦理学,是当今世界和平运动、环保运动的重要思想资源。他身体力行“敬畏生命伦理学”思想,把自己终身奉献的人道主义事业从人与人之间,扩散到整个生命世界,为环保、生态人士提供了研究捍卫动植物生命的理论基础。
一、史怀哲的生平及其非洲岁月
(一)史怀哲生平
1875年,他生于德、法边界阿尔萨斯省的小城凯泽尔贝格(当时属于德意志帝国)。特殊的地理环境使他精通德、法两种语言,9岁时,就成了演奏风琴的能手。1898年在巴黎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获得哲学和神学博士学位。1899年任圣尼古拉斯教堂传教士之职;1901年任斯特拉斯堡大学神学院院长。1904年,在哲学、神学和音乐方面已经拥有巨大声望的他听到刚果缺少医生的消息,决定到非洲行医。歷经九年的学习,他在38岁的时候获得了行医证和医学博士学位。施韦泽夫妇俩于1913年来到法属非洲,主要靠巴赫作品演奏会的收入,在加蓬创办兰巴雷内麻风病院,为当地人民治病近三十年。他是法国哲学家、音乐家、传教医师,为人类和平事业做出了贡献,被称为“非洲之子”,于1952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金。他的主要著作有:《康德的宗教哲学》《耶稣的弥赛亚和受难的秘迹》《在原始森林的边绿》《文明的衰败与复兴》《文明与伦理》《文化哲学》等。
(二)非洲岁月
1913年,在史怀哲的事业和前途一片光明的时候,他毅然决然和妻子海伦前往非洲,在蛮荒丛林中行医达50余年。他创建了丛林诊所,义务为当地居民治病,历尽艰辛,百折不挠。在非洲的第一年,人类苦难和内心的煎熬几乎令他退却。那么多的饥饿、疾病、瘟疫;那么多自然与人为的灾难,包括干旱、战争、奴役和死亡。在史怀哲的眼中,整个非洲大陆几乎看不见一丝光明,人类苦难的无穷无尽和个人力量的微不足道使他颓丧。
为了给非洲兄弟治病,史怀哲放弃了享受知识与艺术的乐趣,放弃了独立的经济地位,终生靠资助为生。为了不断地筹集资金、药品、食物、日常用品,他常在欧洲与非洲之间奔波,却只乘三等车厢。他的一身黑色礼服穿了一辈子,即使在1952年去领取诺贝尔和平奖的那天,穿的依然是这身礼服。食品困难时期,史怀哲把自己每天的牛奶省下来给一位病弱的老妇人喝。史怀哲终生都与医院志愿者一起,吃最简单的食物。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专门写过一篇《质朴的伟大》的文章称赞史怀哲,他写道:“像阿尔贝特·史怀哲这样理想地集对善和美的渴望于一身的人,我几乎还没有发现过。而他又有幸具有极为健壮的体格,使他能用自己的双手去实现符合其天性的一切。健壮的体格要求直接行动,这使他抵制了悲观主义听天由命的倦怠。”他传奇的一生,映照出一个伟大的生命风景,彰显出人文关怀在人类社会的终极价值!
二、敬畏生命伦理学思想的提出及发展过程
(一)敬畏生命伦理学思想的提出背景
在非洲,史怀哲乘船出诊时,小汽船在非洲美丽的河流上航行,他对着河水默默沉思。看着夕阳西下时分河马母子情深的场景,突然一个思想火花闪亮在他的脑海:世界之所以如此美丽,就因为所有的生命都有着平等的价值,都应该受到同样的尊重。从一只河马到一只蚂蚁,从一只猴子到一朵野花,从一只小猫到一只塘鹅,从白人到黑人,所有的生命都是值得珍惜的。因此,任何人都不能无故伤害其他生命。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之间不应该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应该是和谐相处的关系。由此,史怀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敬畏生命”的人。他以此思想为核心写作的《文明的哲学》,以对人类心灵作出的伟大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敬畏生命”思想的提出,是史怀哲长期思考和理论探究的成果,爱并且尊敬一切生命,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生命达到其最高度的发展是史怀哲敬畏生命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他对敬畏生命原则之一做了哲学和伦理学的提升,将其论证为伦理学的第一原则,走出了一条敬畏生命的伦理道路,成为当代世界最具影响的生态文明形态。
(二)敬畏生命伦理学思想理论诠释
史怀哲的思想和生命的中心始终是他敬畏生命的伦理理论。在某种意义上对生命的敬畏反映了史怀哲确信生命的一切不仅是有价值的,而且是神圣的。对“敬畏生命”最有力的表达在他的《文明的哲学》一书中的第26章,从哲学的角度论述了敬畏生命的观念。史怀哲指出,遵守敬畏生命的伦理是非常重要的。他明确指出:“善的本质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的本质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阻碍生命的发展。”
“敬畏生命”的思想,其中包括有:“敬畏生命”的理论内涵,即敬畏一切的生命;“敬畏生命”的逻辑构架,共分为三个方面,即生命意志的自我分裂,生命现象的整体性和思想的内在自由;“敬畏生命”的价值指向,包括由其伦理的范围扩展到一切生命,生命存在价值的平等性及敬畏的绝对性;“敬畏生命”的哲学反思,即从理论的宗教性和内在矛盾性两方面来论述。这就从基本的思想内涵和框架上,对“敬畏生命”的思想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知和了解。
首先,对生命的敬畏能够使我们过上一种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其次,正是通过对其他生命的同情和关心,人把自己对世界的自然关系提升为一种有教养的精神关系,从而赋予自己的存在以意义。最后,人们在生活中,确实得杀死其他生命。
但是,“敬畏生命的人,只是出于不可避免的必然性才伤害和毁灭生命。”这种不可避免的必然性就是为了拯救另一个生命。因此,人只有在为了保存其他生命的情况下,才可伤害或牺牲某些生命,而且要带着责任感和良知意识作出这种选择。敬畏生命伦理学把伦理关怀的范围扩大到所有生命体。史怀哲认为,传统伦理学最大的缺陷就是相信只需要处理人与人的关系,而完整的伦理学认为一切生命都是神圣的,要对所有的生物行善。
(三)敬畏生命伦理学思想发展过程
由于史怀哲的宗教情结和个人经历使得他的“生物中心主义”伦理主要立足于情感和信念的描述性说明,从“敬畏”一词的涵义中大致也可以看出史怀哲的论证路径。
把伦理的范围扩展到一切动物和植物,是史怀哲敬畏生命伦理学生命观的重要特征,也是现代环保运动的重要思想资源。史怀哲认为:“实际上,伦理与人对所有存在于他的范围之内的生命的行为有关。只有当人认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时候,他才是伦理的。”我们不仅与人,而且与存在于我们范围之内的一切生物存在着联系,对一切生命予以尊重,关心它们的命运,这比起只涉及人的伦理学来说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和活力。他认为,到目前为止,所有伦理学的最大缺陷,就是相信它们只须处理人与人的关系。道德只涉及人与人的行为,只对人讲道德,这种伦理学只是人际关系的伦理学,它是不完整的。真正完整的伦理,要求对所有生物行善,这符合有思想的人的天然的对生命的尊重,它促使所有的人,关怀他周围的所有人和所有生物的生命,给予所有生物以道德關心,而敬畏生命的伦理就是这么一种伦理。
三、结语
史怀哲亲历了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目睹了人间各色的痛苦颠沛、压迫折磨和冷酷杀戮,也感受了苦难环境中如烛火般脆弱的人间温情,这唤起了他心灵深处对战争与和平、掠夺与谦守、贪婪与节制、文明与野蛮、征服与敬畏的生命反思。对史怀哲而言,敬畏生命是一种长期和艰苦的身体力行。他传奇的一生,映照出一个伟大的生命风景,彰显出人文关怀在人类社会的终极价值!
参考文献:
[1]史怀哲.生命的思索:史怀哲自传[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
[2]阳海燕,杜丹,胡颖.史怀哲敬畏生命伦理学及其生态启示[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75-78.
[3]马文·梅耶.邵明,译.史怀哲、敬畏生命与世界宗教[J].宜宾学院学报,2012(1):1-5.
[4]史怀哲.对生命的敬畏:阿尔贝特·史怀哲自述[M].陈泽环,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陆树楠.史怀泽“敬畏生命”伦理思想探析[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6]唐聪.史怀泽生命伦理思想初探[D].湘潭:湘潭大学,2013.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