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初中化学微粒观有序构建的教学策略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4722
高金维

  摘 要:微粒观是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构建的基本观念之一。只有让学生切实构建物质的微粒观,从微观视角认识和考察物质世界,才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笔者通过对微粒观进行剖析,提出了初中化学对微粒观教学的具体策略,使学生有序地构建微粒观。

  关键词:初中化学;微粒观;有序构建;初中化学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初步认识物质世界。”,毕华林教授提出了化学学习的三重表征思维方式,即从宏观、微观和、符号三种水平上认识和理解化学知识,并建立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其中微观表征就是我们人们普通意义上的微粒观。初中化学要求渗透的微粒观主要包括:物质的组成是有层次的——宏观、微观;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微粒构成的;微粒极其微小;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间有间隙;微粒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且这种作用有强弱之分,存在空间取向;原子(或原子团)是化学变化的最小微粒。

  一、以微粒观的价值引导学生整体理解微粒观

  微粒观是理解化学概念和其他知识的整体背景和与基础,具有包摄范围广、概括性程度高的特征,它支配着化学知识的获得与应用,对于后续化学知识的学习具有强大的迁移力。教师在落实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不忘渗透化学基本观念,将每一单元的知识教学目标与微粒观有机结合起来,确确实实地让学生感受到宏微结合对化学知识理解的作用,切实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化学》中,有七个单元共十几处涉及微粒观的内容,除了第三、四、五单元比较集中外,其他单元需要教师充分挖掘并明确对构建微粒观的作用。如下表所列:见表1。

  通过把微粒观的应用分散为单元教学的目标,可以深化单元主题,突出学习材料的认识价值,以便学生由浅及深、循序渐进整体理解微粒观。

  二、以微粒模型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微粒观

  学生对微粒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微粒的庐山真面目更加充满好奇,但构成物质的化学微粒我们人们通过肉眼是无法看到的,学生很难想象出这些化学微粒的形象,这对他们的理解造成一定的困扰,教学中可以通过制作模型使学生更好的地理解化学微粒。可利用一些简单易得的材料,我们很容易搭建球棍模型制作分子模型,另外增设各种游戏环节使学生参与其中,感官这些微观的世界,更加深入的地理解化学微粒,逐步构建起微粒观。

  学生通过微粒模型不仅可以构建分子的空间结构,还可以演示化学反应过程以及反应过程中微粒的数量关系。例如,如学生通过组建氢分子、氧分子以及、水分子模型,可以很清楚的地理解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再如,在解释“二氧化碳中不含氧气”时,很多学生觉得难以理解,因为从化学式上看,CO2确实好像含有O2,我们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一做二氧化碳分子、氧分子模型,学生在组建这两个分子模型时就会发现,二氧化碳分子中两个氧原子的结合方式和氧分子中两个氧原子的结合方式不一样,老师不用解释什么,同学们学生们自然就很清楚CO2中不含有O2了。这样通过构建对分子、原子模型,让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可视化,学生能更深入的理解微粒观。

  三、以化学实验促进学生认识微粒性质

  微粒观构建的难点之一是这些微粒是看不到的,这对于初中生来讲无形中增加了难度,理论结合实践,可在实践中让学生使用微粒观理解和解释宏观现象,而实践就是借助化学实验,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获得一些直观认识,,从而降低学生理解微观世界的难度,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积极参与有趣的化学实验,对化学反应现象的思考,深化学生对微粒观的理解。

  化学微粒具有:质量和体积非常小的特点,,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间隔三个性质,微粒的质量与体积小我们到人们无法通过常规的测量得到,另外两个性质可以分组进行简单的实验来验证。一组学生通过观察冷、热水中品红的扩散,认识微粒是不断运动的,温度会影响它们的运动速率;,另一组学生通过压缩医用注射器里的空气和水,认识微粒之间是存在间隙的。,然后两组同学经过讨论、变换实验来加深理解微粒的性质。为了证明分子之间间隔很好的实验是50ml 酒精加入50ml 水中混合后体积小于100ml,这可以跟其他看的见看得见的实物类比使学生跟更清楚的理解,例如颗粒比较大的半烧杯花生和颗粒比较小的半烧杯大米相混合,由于花生粒之间的间隙可以容纳大米粒,这就造成两者混合后不到一杯,通过这种类比实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宏观现象来理解微观知识,这样就很容易把50ml 酒精加入50ml 水中混合后体积小于100ml的现象归结为分子之间具有间隔。学生亲自参与化学实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有益于构建化学知识、形成化学观念,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是无法替代的。另外,学生能在实验中感知、体会、思考,在学习具体化学知识的同时,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

  四、以动画模拟及现代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过程实质

  化学反应的定义是有新物质生成,这也可以通过实验现象观察到,但化学反应的本质是组成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的分子的过程,这是微观上的变化,是无法通过实验现象看到的。分子模型已经让学生对分子的构成有了一定的了解,讲解化学反应实质时,完全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微观结构,并用视频等立体的、动态的方式模拟展示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 从而使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增进学生的理解。例如视频演示氧化汞分子分解反应过程,从宏观上看到新物质气体产生,再制作成动画(图2如图1所示),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氧化汞分子分解的过程。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球型体分别代表汞原子和氧原子,将代表汞原子和氧原子的球挨在一起构成一个氧化汞分子。,加热后氧化汞分子分为两种不同的原子——汞原子和氧原子,而后许多汞原子聚在一起构成汞这种物质,每2个氧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氧分子,这样学生可以理解氧化汞分解的反应实质、微粒的变化。可这样通过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把微观世界可视化、形象化,再通过分组讨论,加深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

  五、以“宏觀-微观-符号”三重表征强化学生的微粒观

  化学符号是宏观物质与微观实质的桥梁,它从微观层面科学简明的阐述了宏观物质反应的规律,这也是化学这门学科的通用语言,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学生无法轻易地通过常规方法感知到,更加无法直观地认识微粒的结构及其物质反应的变化规律。教师在初中化学微粒观教学中要发挥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各种化学符号对宏观物质和微观含义的形象诠释。例如:如在《质量守恒定律》第二部分 “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中,为了了解化学方程式是描述化学变化的语言,可以设计下面的学生活动,帮助学生借助化学符号“走进”物质及其变化的微观世界,体会化学方程式作为化学反应微观过程、宏观现象之间的桥梁作用。

  化学方程式和微观粒子的模型化教学,可以直观地表示出物质之间的转化是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的,之所以发生了化学变化不是微粒的数量减少了只是而是微粒的组成结构发生了变化,并且组成结构变了和性质也都变了。从宏观—微观—符号的三重表征思维方法是构成学生微粒观的重要步骤,它强化了学生对微粒观念的理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构建微粒观。

  六、结语

  综上所述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驱动,利用化学实验、生活或生产活动经验,借助微粒模型、多媒体动画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将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相结合,促进学生循序渐进地构建微粒观,进而使学生逐渐建立起从微粒角度看物质及其变化的意识和能力,正确理解宏观化学反应,培养科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王世存,王后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解析[MJ].中小学管理,2012(4).1-2.

  [2] 付淑娟,.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微粒观的重要性分析[J].考试周刊,2013(95):149.(95).

  [3] 毕华林,杜明成,.初中化学教科书中微粒观的构建及其教学策略[J].山东教育,2012((Z2):90-92).

  [4] 魏少兴.帮助学生有序地初步构建微粒观——以“分子和原子”课堂教学为例[J].教学研究,2015(3):23-25(3).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