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传统文化视域下警察类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4687
熊小莉

  摘 要:提高警察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学习传统文化是一个有效途径。结合警察职业特点,从丰富的传统文化中梳理适合警察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精髓,充分发挥传统文化教育人、塑造人、培养人的作用。

  关键词:人文素质;传统文化;素质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在当今教育环境和背景下,回归教育的初衷,认识到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育人”而非“制器”,意义尤为深刻。教育应包括知识内容的传递、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等诸多方面。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高等教育才能为人的发展服务,才能培养出人格完善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一、人文素质释义

  素质是在人先天生理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也就是说,人的素质包含先天生理因素,而更重要的是它的提升和后天参与的社会实践密切相关。素质是教化的结果,是可以熏陶、培养和造就的;素质是知识积淀、内化和升华的结果;素质是潜在的,同时又通过人的言行体现出来。

  “人文”溯其渊源,“文”乃“纹”的通假,“纹”与“理”同义。所谓“纹理”,即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易·贲卦·彖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指天时自然的变化发展规律;“人文”指人的生长发展规律及人伦秩序,即人在尊重自然属性的前提下,遵照社会发展规律实现对人品性的教化。“以化成天下”,就是用人文来教化天下,规范人、教育人,这也是“文化”的本义。因此,提高人文素质的目的就是不断健全和完善人格,学会“做人”,成其为“人”。

  人文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对大学生整体素质提升具有方向性和引领性作用。其狭义的理解是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广义的理解是指大学生在自身基本素质的形成过程中,将人文知识经过环境、教育、实践等途径内化于身心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内在之物”,其外显为其理想志向、文化修养、思维方式、言谈举止等。

  二、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

  无论出于怎样的教育理念,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必定是汲取人类精神文明即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资源并加以再生性创造的结果。马克思曾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中国传统文化正是“直接碰到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无论人们对它是批判或认同,它已成为我们“创造自己的历史”的先决条件。因此,大学生人文精神的表现形态固然具有“当代性”,但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依赖于“古典性”的:其一,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必须直面“直接碰到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并以理性的批判态度或拒斥、或重塑;其二,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必须吸收、继承本民族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东西,在既定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培植出枝繁叶茂的“人文之树”。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确立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而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学生群体则需要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构建起以传统文化精神为主题的人文素质。

  三、警察类院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现状

  认同,从心理学角度是指体认和模仿他人或团体的态度与行为,使其成为个人人格一个部分的心理历程。文化认同表现为“对一个群体或文化身份的认同感,或个体受其所属的群体或文化影响,而对该群体或文化的认可或赞同”。优秀传统文化是具有稳定结构的共同精神、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对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作用。

  警察类院校应和其他高校一样,将人文素养提升作为在校学生教育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警察职业的特殊性及入职以后工作对象的多样性、复杂性,要求学校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还应更加注重对学生人文知识及精神的融合。如果警察不具备相匹配的人文品质,将难以胜任本职工作的要求。

  近年来,人民警察职业素养及工作表现在老百姓心中呈滑坡趋势,个别人员出现徇私枉法、以权谋私等问题,不仅引起了大家的高度重视,也引发了一系列对人民警察素质教育培养的思考,日益凸显出对警察进行职业道德和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警察类院校学生在选择学校及专业时,已对今后的职业发展初具规划。据学院学生就业工作相关部门统计,我院近60%的毕业生从事与警察职业相关的工作,这对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

  在当今多元文化相互激荡交锋的背景下,在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处于时代信息前沿,接受力强,加之在一定程度上的逆反心理和异域文化的逐渐渗透,导致他们在价值判断、自我修养等方面出现了徘徊、犹豫。传统文化知识欠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缺失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弱化等,势必会影响大学生的情感归属、精神信仰和人文素质的健康发展。

  四、传统文化精神与人民警察的人文素质培养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发展创造的宝贵财富,一直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作为人民警察,在日益开放多元的文化选择中,更应具备辨识出优秀传统文化内在价值并充分利用其价值资源的能力,同时还应主动将其精髓融入到自我提升的过程中。丰富的资源,人民警察不可能面面俱到,但不可或缺的人文素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去强化。

  (一)“令行禁止”的服从意识

  名将巴顿是美国历史上最强悍却又最懂得服从的四星上将,他曾经说过:“服从不只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如果你不懂得服从,或者打了折扣去服从,不仅会损害团队的利益,甚至会成为潜在的杀人者或自杀者。”令行禁止,是一种态度。如果态度不端,我行我素,将四面楚歌,举步维艰。令行禁止,是一种坚决執行、认真负责的精神,有了这种服从和执行的意识,令则行,禁必止,则可长盛不衰。endprint

  商朝末年,武王承文王遗志,以令行禁止推翻了商朝的暴政,成就了王业。管子在《管子·立政》中谈到固国之本时说道:“令则行,禁则止,宪之所及,俗之所破。如百体之从心,政之所期也。”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全党令行禁止,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人民警察是一支纪律部队,对党、对国家要绝对忠诚和服从,才能保证政令畅通,才能真正承担起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与使命。

  (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自强不息这一民族精神深刻影响着在中华民族历史的演进发展,塑造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是中华民族绵延和发展的精神动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对中国人精神状态的经典性概括,梁启超先生对此卦辞的解释:“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且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刚毅,虽遭颠沛流离,不屈不挠。”“健”有运行不止、刚强不屈之意,具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变易性的特点,此句意即人们在效法“天”“健”时,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忍刚毅、积极进取、毫不懈怠。“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足,《兵法》修列;……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为也”。司马迁虽身受宫刑,但忍辱负重,发奋著書,终成《史记》。这些圣贤正是因为有了自强不息的精神,才名垂青史。

  人民警察虽不同于古代的士,但“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也必须具备。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人民警察任务重、压力大,面对层出不穷的矛盾问题,产生职业倦怠或有挫折感时,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在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道尊于势”的从道精神

  “道”是中国先秦思想的核心范畴,早在中国知识分子阶层的形成期,孔子“士志于道”的思想就强调了自我价值的宗教献身精神。超越个体价值而追求天下之道的观念,对后代士人阶层产生了非同小可的影响,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孔子把“道”作为最高标准,坚持“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的人生追求,执著求“道”。不以贫富为人生选择标准、不以物质享受和虚名获得为人生目的的人生态度、名利观是中国先贤共同的行为准则。

  “儒家”的“从道”精神对人民警察同样具有启示作用,使人民警察在淡泊名利、超越权势思想中寻找到安身立命的根本,在功名利禄、利来得往的现实世界中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作为一名人民警察,做到坚持真理、才能真正守护法律的尊严;做到淡泊名利、才能在守护社会公平正义中真正实现人生价值。面对权贵,不屈服、不妥协;面对名利,不羡慕、不追逐;面对诱惑,不扭曲、不沦丧。

  人民警察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专门力量,而作为警察院校的大学生,是未来警察队伍的生力军,是国家法律的执行者、法律尊严的捍卫者、社会秩序的守护者。世界多元文化令人眼花缭乱,我们唯有高擎中华文化的大旗,弘扬民族传统,加强传统教育,尤其是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教育,才能继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大学的时间宝贵而有限,作为警察院校的大学生,应广泛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人文思想,实现人文素质与传统文化思想的对接与传承。在丰富传统文化思想的浸润中,自觉抵制粗俗之风,进一步完善人格,形成更富开放情怀、人文关怀的品质。

  参考文献:

  [1]人民出版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周远清.素质 素质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关于高等教育思想观念改革的再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0(8):1-4.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4]张岱年.文化与哲学[J].海外华文教育,2004(4).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