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当代大学生公益创业调查分析报告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4845
夏佳颖+陈世宇

  摘 要:公益创业即Social Entrepreneurship简称SE,也可译为“社会创新”“社会创业”“公益创新”等。公益创业与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密切相关。本文选取浙江省财经类高校大学生群体为调查对象,对大学生公益创业现状进行系统考察。在梳理全国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历史演绎、理论与现实困境的前提下,着重考察在浙江省地方经济、文化影响下财经类高校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区域性和群体性特点,以及公益创业过程中所面临的群体性问题,分析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提供可能的解决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公益创业;浙江;财经类高校;调查报告

  一、“公益创业”界定

  有关“公益创业”的界定,国内外学者至今仍无定论。根据现有资料的梳理,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基于公益创业双重性的定义:CCSE(2011)提出,公益创业是具有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双重底线的私营、公共和志愿部门的创新性活动[1];二是基于公益创业活动性质的定义:Mair认为公益创业是催化社会变革和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2];三是基于公益创业运作方式的定义:Andrew M. Wolk认为公益创业在公共、市场和非营利部门相互联结背景下,通过资金可持续性创新活动及市场力量来满足社会公共需求[3]。此外,还可以从字面上来理解“公益创业”,公益创业是一个复合词,从“公益”与“创业”两个概念的含义中对其进行定义。总之,基于不同的角度“公益创业”的内涵与外延不尽相同。

  本文采用中国公益创业中心的定义:公益创业包括创建非营利性组织、兼顾社会效益的企业和志愿公益活动及产学研一体化四个方面的内容,同时根据《公益创业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对公益创业者分类方式将本次调查对象分为四类:参与型公益创业者、深度参与型、主导型和社会企业家[4]。我国对公益创业的关注大约始于2009年前后,而对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关注尚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国内高校逐渐对公益创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全国公益创业关注的重点也渐渐转移到了青年大学生身上。公益创业与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密切相关,浙江是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前言阵地,财经类专业大学生相较于其他专业学生具备了更系统地公益创业相关理论知识。基于社会公益创业环境和创业者专业性两方面的考虑,本文选取了浙江省财经类高校大学生为主体。

  二、区域性发展态势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和思想发展的重要过渡阶段,他们的价值观容易受到各种思潮和社会情绪的影响。公益创业应社会需要而产生,即强调社会价值,同时兼顾经济效益,打破大众对传统公益服务作为“大公无私”“舍己为人”苦差事的认知,大学生在公益创业过程中可结合自己的个性、兴趣选择公益项目,在培养大学生创业创新挑战精神的同时,培养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和传播主流价值观的精神。概言之,公益创业彰显着当代青年的成长和使命。

  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为青年人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我国现代公益事业蓬勃发展,社会和各地高校对公益创业愈加重视,这些都为大学生参与公益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据统计,从2008年开始全国大部分地区都组织举办了各类创业大赛,公益创业项目也渐渐成为创业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开设了公益创业项目类别。高校在公益创业的研究和实践方面的探索也取得了极有价值的成果,如湖南大学在2007年成立了湖南大学中国公益创业研究中心,组织编写了《公益创业学》。

  浙江省作为全国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创业气氛浓厚,创业资源丰富、平台众多,整体创业系统比较成熟。同时,公益事业的发展也走在全国前列,尤其是微公益时代,杭州作为电商的集聚地,以阿里巴巴为首的互联网公司在推动微公益的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浙江省良好的创新创业和公益氛围中,在高校云集的杭州,各类公益组织蓬勃发展。在全社会公益创业的蓬勃发展中,浙江省高校的公益创业正在兴起,各类高校纷纷开设了创业学院,举办创业教育讲座,开展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建立学生创业园区,设立创业种子基金,成立学生创业团队,开展创新课题立项与成果评奖,对学生的创业计划书经评估后进行融资和商业化运作。

  根据本次调查显示:浙江省财经类高校代表浙江财经大学和浙江工商大学对于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相较于北京、湖南等地高校起步较晚。湖南大学在2009年举办了首届中国大学生公益创业年会,清华大学在2010年举办了“‘北极光—清华全国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践赛”。纵观浙江省高校公益创业教育的发展,浙江师范大学走在省内前列,2010年浙江师范大学举办了公益创业大赛。浙江财经大学与浙江工商大学截至目前虽未举办以公益创业为主题的活动,但两所学校在创新创业方面有相对成熟的发展。浙江工商大学与浙江财经大学分别于2014年和2015年成立了创业学院,创业教育在两所高校如火如荼地展开。具体模式主要包括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组建职能化、实体化的创业教育与实践机构;校内校外资源对接为学生提供创业所需的资金与技术支持。

  整体来看,浙江省拥有较为成熟的創新创业生态圈,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正在蓬勃发展,为公益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与资源支持。而对两所高校的公益活动调查资料显示:两所高校的公益活动主要以校团委主管的校青协为主展开志愿者活动,浙江财经大学在2010年创建了“一元钱”工程基金会,以每月一元钱系列活动在师生中宣传开展公益活动。此外,还有一些学生自发组织的公益社团,但规模较小,普及面较窄。

  三、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调查问卷和访谈结果显示:虽然浙江省地域优势显著,高校创业教育日趋完善,但目前在校大学生对公益创业的认知与参与度仍普遍偏低。此次问卷共发放500份,有效问卷468份,其中男女比例为1:1.8。endprint

  首先,从对公益创业的认知来看:对公益创业有所关注的同学占总人数的一半左右,了解渠道主要来自网络信息、周围同学的影响及社团活动。其次,从公益活动的参与度来看:有37.5%的同学表示从未参与过公益活动,只有12.5%的同学在一个月内参与一次公益活动。从中可以看出固定地参与公益活动的大学生仍是少數,而从未参与的人数超过了三分之一。整体来看,大学生的公益认知和参与度并不是很理想。同时,调查发现,虽然由于主客观原因,在校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实践机会还较少、参与度较低,但大学生对于公益创业的主题有鲜明的偏好,其中,教育与环境保护两大主题受关注度最高,然后是文化的保护与推广。最后,在提及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困境时,资金被视为首要的限制因素,这与大学生还未经济独立有直接的联系。调查中发现浙江财经大学有一个公益创业团队,由一名大三的男生发起,但在运营约一年后停止。在提及为何参与公益创业时,实现自我价值仍是大学生实践的主要动因。

  综上所述,在公益及公益创业领域,在校大学生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还不是很理想。公益活动实践者为公益创业提供了潜在的人力资源,面对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大部分学生仍然选择常规就业而对公益创业新形式少有兴趣。

  四、调查结果反思及建议

  在新时代下,公益创业已成为青年人不可忽视的潮流,它是未来青年人新的选择,而这一选择因为公益创业的双重属性显得意义非凡,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己任,服务于社会利益是新时代青年人肩负的使命。

  本文反思调查结果的同时,还提出了一些建议。首先,根据调查,有近一半的大学生对公益创业项目不了解,通过对志愿组织负责人的访谈得知,两所高校有几千名大学生参与了不同形式的公益活动,他们大多是浅层次的参与者或参与者。同时,学校每年举办的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中,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公益性项目并获得良好成绩。事实上,公益创业已经融入到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中,但由于缺乏对公益创业概念、内涵、价值的系统认知,大学生身处其中而不自知。这就需要学校进一步完善创业教育系统,将公益创业的知识补充到知识体系中,让学生能从理论层面清楚理解公益创业,从而在实践中进一步体会公益创业的乐趣与魅力。

  其次,目前高校内的创新创业或公益实践活动多以学校为主导,大学生在其中的角色多属于浅层次参与者或深度参与者,很少出现主导者,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校之间的活动模式和范畴过于类似和单一,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学生自发的公益创业组织零星出现,但由于缺少相应的支持,规模较小运营困难。因此,高校在公益创业实践方面应更加注重促发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大学生成为项目的主导者。同时,采取更加灵活的支持方式,适当降低公益创业的实践门槛,保护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热情,及时给予帮助使项目得到长期的落实与完善。

  最后,里德比特认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创业者必须具备三种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及改变现状的能力。公益创业者除了具备创业能力外,还需要公益精神作为内在的长久驱动力。财经类高校由于自身专业的优势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大量专业知识的积累和相关的资源支持,但是公益创业与商业创业不同,它更加需要人文精神尤其是公益精神的滋养。因此,校园公益文化的建设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全社会和高校公益文化建设有助于大众对公益创业理解,而这种来自社会和身边人的支持和肯定将增公益强创业者的信心。在良好的公益文化氛围中,大学生能自觉主动参与公益,从而为公益创业培养潜在的人力资源。

  总之,浙江省财经类高校的公益创业仍在起步当中,在优越的地域环境中,随着社会和高校相关系统的不断完善,公益创业在不远未来将成为越来越多浙江省大学生的选择。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年报社KAB全国推广办公室.中国青年公益创业报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2]J Mair, I Marti.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A Source of Explanation,Prediction and Delight[J].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2006,(1):36-44.

  [3]Andrew M. Wolk.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 Government :A New Breed of Entrepreneurs Developing Solution to Social Problem[C].a Root Cause report,2007.

  [4]朱晓红.公益创业理论与实践[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