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江西舞龙舞狮传统民俗文化特征探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5378
周升华

  摘 要:舞龙舞狮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而为大多数人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如今更焕发出新的活力,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江西是舞龙舞狮活动的主要地区,具有深远的传统历史文化底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江西舞龙舞狮民俗活动深深地影响江西地区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等各个领域,并孕育了具有本地特色的民俗文化。

  关键词:龙狮;民俗文化;江西

  江西舞龙舞狮运动近年越来越兴盛,尤其各高校成立专门的龙狮队伍,在参加国内及国际比赛中屡获奖项后,江西地区的人们也逐渐对舞龙舞狮运动产生了新的兴趣。江西舞龙舞狮运动发展,人们开始对江西舞龙舞狮运动民俗文化也颇具青睐,市场上与龙狮有关的书籍、器具等也种类丰富。江西舞龙舞狮文化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呢?笔者将从舞龙舞狮的农耕文化、节日娱乐和宗族血缘三个特征予以探析。

  一、农耕文化特征

  江西历史文化悠久,据考古资料与文献表明,现江西地区可证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八千年以前。三、四千年前,由于江西地区的生产力逐渐提高,已基本接近当时的中原地区。到春秋战国时期,江西地区与中原文明地区交往频繁并从中学习。从两汉时期,江西开始成为较独立完整的行政区,从此江西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道路,尤其当北方战乱频繁,代表正统政权的南迁,为江西地区带来了先进的劳动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促进江西地区的农业发展,这也表明江西自古以农耕文化为主。而以农业为主体的人们创造的舞龙舞狮民俗活动和文化,也就具有深刻的农耕特征。江西东邻福建、浙江,南连广东,西毗湖南,北接湖北和安徽。江西自古与荆楚、吴越关系密切,曾经隶属古代楚、吴和越等国,古有“吴头楚尾,粤户闽庭”之称,民风民俗多古朴,其俗近于楚越,又据《汉书·地理志》载:“今之会稽,九江、丹阳、豫章、庐江……尽分吴地”。所以,江西地区自古以来地处长江中下游环鄱阳湖农业耕种地区,自身客观的自然环境条件孕育的龙狮文化具有鲜明的农耕文化特征。

  江西的龙灯种类繁多,主要有竹龙、草龙、布龙和板龙等。“龙”为四灵之首,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以丰富的想象出来的一种神物,龙在封建社会是皇帝的象征,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物。对农耕民族来说,龙更是成了令人又敬又畏的一种神物。舞龙是以娱乐的形式出现,通过这种形式来满足心理上的敬畏与期盼。舞龙灯,又称龙灯,舞龙是中国民间舞蹈之一,江西舞龙兴起于明清,盛于乾隆,道光,同治年间。明清以来,江西多见的是稻草龙和板凳龙,江西板凳龙与舞草龙都是为农田旱涝占卜丰歉的文化心理。乾隆《婺源县志》记载:“俗重社祭。里团结为会,社之日击鼓迎神,祭而舞以乐之。”其志还载“农历八月十五日——大的村庄晚上迎火龙,小孩用瓦片砌塔,燃烧娱乐”,目的是以活动的形式来祈神占卜旱涝或欢庆丰收。说明明清时期,江西舞龙主要表现出祭龙,消灾的文化心理;迎龙神,目的是祭祀求雨,祈求五谷丰登,来年得到一个好的收成。江西的板凳龙以赣北地区铅山和以南昌周围四乡最具特色,农历二、三月,江西重“春社”和清明节,江西农村有祭谷神祈年的风俗,乡民称此为“祈社”。江西玉山县志记载说:“玉山草把龙源于明万历年间,据说,当年三个月无雨,农民求雨不得而逃荒,一天风雨大作,天空有一条丝丝如缕的稻草龙正在布云吐水,禾苗都活下来了,当年还取得了丰收,村民为感恩,每年正月初二至十五日都用稻草扎成草龙,期望五谷丰收。总之,江西民间相信舞龙就能辟邪,辟邪是为了消灾,包括一切可能受到的自然灾害。农历五、六月,天气炎热,田间害虫多发,危及农作物,便抬草龙到河边烧掉,所谓送龙归海,如此成为习俗。

  狮子是百兽之王,在我们民族中象征着权力和威严,舞狮在古时又称“太平乐”,大致认为起源于汉朝。《汉书·西域传》写有“鸟山离国王有挑拨师子,犀子,师子即狮子,此是百戏化装,非真兽”。舞狮的起源虽不能说清楚,但他们应是祭神的仪式,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为一种庆祝活动。

  江西“狮灯”有文武之分,文狮造型如同南狮派狮灯,简练粗犷,在表演时注重于表现狮子的表情,动作细腻诙谐,以逗人喜乐。武狮造型如同北狮狮灯,但着重于武功技巧的表演,动作勇猛粗犷,给人以威严之感。环鄱阳湖的狮灯内容广泛,展现了沿岸人们男耕女织,推磨舂米,捕捞渔猎等劳动生活场景。江西民间非常注重对土地神的崇拜,因为土地是农业赖以发展的基本条件,能生长万物,能供人享用。有土地就有了五谷,有了五谷才有了衣食。《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萍乡每年阴历岁首,各村从头天至第二天黄昏,锣鼓喧腾,爆竹声不断,唱着祝语,一行去土地庙以示祈求。在崇义县农村,有专祭土地的社坛,到那祈求六畜兴旺,保佑五谷丰登。

  二、节日娱乐特征

  宋代在江西赣东北已有元宵舞龙灯的风俗,在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这首诗描绘了信州府元宵舞龙的景象,诗曰“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曾在江西上饶地区长期生活,对于当地的舞龙习俗深有体会,诗中的鱼龙舞就是舞鱼灯和龙灯,从中可证明当地为了庆祝元宵佳节,人们举起龙灯走街串巷,欢声震天,灯火辉煌,一派喜庆热闹的场面。赣东北用龙灯庆祝元宵的传统几乎遍及各个乡镇,同治《铅山志》提到说:“城乡各处为庆贺元宵。有龙灯、双龙灯,错彩镂金,颇具华丽,观者如堵墙”。南昌地区也如此,《南昌府志》载:“元夕,张灯,乡间崇板灯,其制,设龙头,在龙尾惯于板……”。

  赣东北地区舞狮子灯的习俗也是浓厚,如余干縣把舞狮灯叫“滚狮子灯”,从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都会举行。本村的狮灯走家挨户,到每家的正堂前首先走三圈,然后由一个人拿着“引宝”作为动作指挥,狮子就跟着耍动作,如跳跃、翻滚、摇头摆尾、张嘴吃宝等,最后主人给予“打发”钱,感谢狮子灯为自家带来祝福。尤其到了元宵十五,从早晨开始,不论长幼老少的村民都忙着用稻草和稻草绳子扎龙灯,到了傍晚,伴随声声的爆竹声,大大小小的草龙灯上面插着点着的香,龙嘴里贴着红纸代表舌头,也表示吉利,舞进每家每户闹元宵,主人表示高兴,会给舞龙灯者当地特产,叫“米果”。赣南客家正月里,“耍龙舞狮”是充满浓郁地方色彩的传统娱乐活动。舞龙舞狮队伍走家串户,游街进巷,展示技艺。整条龙狮舞动起来,龙像天龙腾云驾雾,狮子也是抢球、翻跟斗,活灵活现。元宵节里,所到之处,都是热闹非凡。客家人们通过舞龙舞狮,表示给大家带来幸福快乐的日子。endprint

  三、宗族血缘特征

  舞龙舞狮运动能给人们带来积极的一面,但有时也会给当地宗族之间带来一定封建社会时期遗留的一些不良习俗,比如血缘宗族势力的展示和竞争。赣南客家狮子灯有席狮、犁狮等,村落宗族利益竞争演绎出独特舞狮文化。赣南宗族实际上是官府牙行之外更为重要的力量,是客家农耕文化的产物,舞狮的社会组织形式附着于农耕文化特点之一的血缘性宗法家族基础上。这是土家与客家文化碰撞与较量的一种表现形式。赣南客家舞狮有跳“八仙桌”的动作,这是中原文化融入了特定地域文化的结晶。江西黎川的白狮灯,每年逢过年戏灯,灯中会出现白、黑、红三种颜色的狮子灯。而南狮的颜色一般以黄、红、黑三色为主,分别代表三国的刘、关、張,他们的忠、义、仁、勇素为民族的典范,用三种颜色代表他们,既表示对他们的崇敬及对其正义精神的赞赏,但是狮子头上会写上“王”字,表示本宗族在地方上所拥有的权势和地位。

  上犹九狮拜象,当地客家俗称“搞龙”,是赣南客家特有的大型民间灯会,整个灯彩由一龙、九狮、一象、一麒麟,另加若干牌灯和锣鼓采亭组成。九狮拜象主要流传于上犹县营前地区五乡一镇,即五指峰乡、平富乡、双溪乡、水岩乡、寺下乡和营前镇。九狮拜象作为上犹客家传统的春节娱乐民俗,在传统舞龙舞狮灯的基础上,突显了精美的灯舞狮象的艺术造型,当地村民无一不参加,气势雄浑磅礴,场面十分壮观。龙灯队伍,一般是九节蛇龙,一个龙头,每节龙身的间距数尺。再后面是各种神态的狮子,单数,一般有九只,如表演人数不足,也可以少至五只、七只,狮子有红、黄、青、绿、白等,狮子面容则可分蚕狮、猴面狮、猪头狮、狗头狮、牛头狮和猫头狮等。白象和五彩麒麟夹在其中。九狮拜象以姓氏宗族为单位加以组织,能组织如此规模宏大的民间活动,自然该姓氏宗族的政治势力和经济实力也是强大的。因此,旧社会的九狮拜象难免有炫耀宗族势力的一面。为了在当地拥有领导地位和话语权,往往就是在这种舞龙舞狮活动中展示,这如同广东一带流行以舞狮较量各派各宗族之间的实力。各姓氏九狮拜象从每年年前腊月初开始准备,组织者们分头筹办各项事宜。大年初一就开始搞龙拜年。搞龙的地方没有限制,除本姓氏宗族的祠堂、屋场外,其他外姓氏包括老客姓氏也都会邀请前往庆贺新年。过去营前地区九狮拜象搞得最多的是黄、张、胡三姓,而这三姓均是营前宗族势力较大者,其中有的姓氏借九狮拜象来炫耀宗族的兴旺发达,人才辈出。

  参考文献:

  [1]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余悦,吴丽跃.江西民俗文化叙论[M].北京:光明出版社,1995.

  [4]周文英,刘珈珈,罗淦先,等.江西文化[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5]高占祥.中国民族节日大全[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3.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