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途径,而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认定工作,然而在现阶段由于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群体的变化,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出现了较多现实性的问题,为高校资助工作公平、公正的开展造成了影响。师范学院结合学院实际,通过全员育人模式与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相结合,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探索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新方法,不断完善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方式与方法。
关键词: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全员育人模式;高校
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是高校资助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真实性和准确性直接关系到资助工作的实效性,也是国家助学资金投入能否高效利用的关键,2016年底,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通知》,提出在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进一步完善认定办法、改进认定方式的要求。该要求的提出主要原因是在近年来全国一些地方和高校在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而这些现象的出现与近年来人们在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传统的认定模式有关,传统的认定模式在多年的运行过程中逐渐跟不上社会、学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需求,这对当下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如何解决在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推进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更公平公正的开展,是当下高校从事资助工作人员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影响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公平公正的原因
公平公正的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结果直接影响到学生是否能认定为经济困难学生或者在经济困难学生中属于哪个层次,而在传统的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方法中影响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结果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经济困难学生初定材料缺乏真实性
由于一些民政部门责任感的缺失或者村乡镇干部由于人情关系,虚开贫困证明材料,造成贫困证明材料可信度不高,而高校资助部门由于人力、物力的原因无力逐一核实,造成一些原本并不贫困的學生成为经济困难学生。同时在学生群体中,由于周围同学都是同班级同寝室的同学关系,在明知对方家庭经济条件的情况下,由于同学情谊或不愿恶化同学关系,往往容易出现不举报或瞒报的现象,甚至出现传授经验以及教授如何申请经济困难学生的现象。
(二)经济困难学生再认定过程缺乏监督
在高校的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主要集中在新生刚入学的第一个月便会完成经济困难学生的初次认定工作。在初次认定工作中,由于认定工作的时间要求紧,资助工作人员少,对资助工作过于强调资助任务的完成性,而忽视了规范性。如在初次认定工作中往往存在学生有经济困难学生证明就能直接认定经济困难学生的现象,或者班主任对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缺乏大局意识,将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认为是分蛋糕,认为所规定的经济困难学生比例是班级比例,过多的满足比例的要求,而忽视了学生实际。在经济困难学生再认定过程中,虽然每学期会对困难学生进行再次认定,但主要工作主要还是由班主任和班级同学进行自查自评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因为缺乏班级外监督机制,部分班级在再认定过程中存在走过场、敷衍认定等现象,造成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出现不公平与不公正现象。
(三)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变化
近年来大学生价值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表现在许多手拿高档手机,身穿名牌服饰的同学主动伪造、虚构经济困难情况,申请经济困难学生,导致经济困难学生增多的案例,这样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变化所导致。目前进入高校的大学生多为“95后”,他们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比较深,思想上比较独立而依赖性重,又容易受社会负能量影响,存在较多的功利性、攀比性、自私性,认为别人有的自己也要有,而有的经济困难学生更出现了我困难我就应该受到帮助的心理,夸大、夸张经济困难情况,只知索取,不知感恩。在多方面原因影响下也就造成了当下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在认定过程中出现原本属于经济困难的学生漏认定或低档次认定,而不困难的学生被认定或提高档次认定的情况。
二、全员育人模式下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问题的解决对策
由于原有的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无法或暂时无法解决当下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的问题,师范学院尝试通过现阶段在学院推行的全员育人模式,通过专任教师对班级、寝室、学生一对一的结对,通过面、线、点的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参与到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认定过程中,既从根本上保护了学生的隐私,又能减少经济困难学生的错定、漏定现象,具体实施办法如下。
(一)完善审核机制,全员参与认定
在新学年开学初,由班主任收集并提供经济困难学生名单,学院统一收集组建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库,通过班主任、辅导员对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库中的学生进行排查,将该部分认定困难或难以认定学生组建成库,再经由学院专任教师认领或安排的形式完成教师与学生的结对。在结对完成后结对教师需每月完成至少一次与结对对象的谈话、交流、帮扶工作,面对面的深入了解,结对对象在校期间的实际表现、消费状况、家庭经济情况等,并及时将了解到的异常情况反馈给班主任、辅导员,帮助他们及时有效、公平公正的完成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从而更好地完成奖助学金的发放。
(二)健全监督机制,全过程监督
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并不是一次认定定终身的工作,而是一个包括初次认定、再次认定、后期监督等方面组成,并且贯穿学生在校、在班级、在寝室期间全过程的工作。虽然现在学校监督与举报的途径很多,如电话、QQ、电子邮箱等,但很多同学碍于情面或关系比较好,将本应举报的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在认定过程中的弄虚作假或认定完成后的挥霍浪费现象隐瞒不报,造成了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的错定、漏定等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通过全员育人模式中教师结对班级、寝室、经济困难学生个人的形式,让结对教师深入班级和寝室,走入学生中间,充分了解和收集结对学生在校、在班级、在寝室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同时也充分发挥学生群体应有的监督作用,为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贯穿学生在校期间的方方面面服务。
(三)深入学生群体,全方位认定
在建立健全困难学生信息库及完成教师结对工作后,拓展多维度全方位的认定办法,转变专业教师认为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和资助工作是学工部门的工作,与自己工作关系不大的观念,将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深入到学生的专业学习、校园生活、师生交流中,将原来单纯由经济困难为指标向自强、自立、自信方向转变。从经济困难学生学业完成情况、参与志愿者活动、勤工助学工作表现、与同学相处情况以及结对教师意见反馈等多个方面全方位的进行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帮助经济困难学生树立自强、自立、自信的思想,让他们能更好地融入社会,融入集体,达到资助与育人工作的相统一,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同时更能及时有效的发现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中那些“等、靠、要”思想的学生,更让那些通过弄虚作假、虚报经济困难的学生在学校无法隐藏,方便班主任、辅导员对这类学生的思想引导和行为教育。
三、结语
经济困难学生公平公正的认定是高校资助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需要高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努力完善和健全认定工作的模式与方法,以解决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中所存在的问题。全员育人模式结合了学院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虽然现阶段依然处于实践和探索阶段,但从已取得的成果可以发现,该方法切实有效地解决了在认定工程中一些较为常见的困难与问题,为今后新的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模式提供了比较有效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金玲.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教育管理创新及其实施对策——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
[2]李小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改进策略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14.
[3]张美芳.高职院校贫困生救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J].管理学家,2012(22).endprint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