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法律是保护人民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的关键,而法学教育又是法律的基本问题。为了进一步分析中国法学教育的沿革,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古代无法学的主要诱因,然后介绍了中国现代法学教育的基本目的,最后结合上述内容,阐述我国现代法学教育的基本形式,希望能够为法学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创设新的条件。
关键词:中国法学;教育;法学教育
研究中国法学教育,必须要弄明白法学教育的宗旨是什么。法学教育这一词是由法学以及教育两个词组成的,其关键在于对于法学的界定。庞德对于这个命题的建议是“法律是一种有体系的社会管制,同时也是通过政治组织社会力量调整关系的行为”,同时他也认为“法律是一种有系统的社会管制”。无论采取何种判断,我们都不能够否认法律在我国建设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更无法否定法学教育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为了进一步分析我国法学教育的发展,必须要先了解古代中国没有法学的原因。
一、中国古代无法学的原因
从表面上来看,很多学者都会对“中国古代无法学”提出质疑。实际上,笔者所提到的无法学是指没有形成西方普遍意义上的“法学”,而不是我国长达数千年的“礼法”,两者之间具有明确的区别。首先,结合著名的法律判断来看“当法律不是用来限制民众而是用来限制政府和民众的时候,才能够被称之为法律”。以及“当一个人除了遵守法律的命令之外不再需要遵守任何人的命令,那么他是自由的”。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的礼法制度距离真正的“法学”具有较大的差距,其出现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
从经济的角度上来看,我国数千年来一直以自给自足为原点的小农经济体制,这个时期的经济状况是“重农抑商”,重视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忽视了商业的发展。由于财货流通量小,再加上商品经济不发达,其实际上对于界定产权的需求并不高,再加上商品流通关系的私法比比皆是,也就在本质上限制了法学的建立与成长。
(二)乡土气息浓厚的社会人际关系
我国的乡土中国是一个乡土气息很浓的人际关系社会,由于大多数人被附着在土地上,经常见到的人都是生活在熟悉的社会圈子里,彼此都认识,仅仅依靠道德进行约束就可以调整相互之间的关系,对于法学的建设与发展没有任何依赖性。另外,由于我国一直倡导的是以自己为中心的立法制度,忠的是君王、孝的是父母、信的是朋友,对于陌生人的关系则并没有太多的约束。也就是说,古代中国人对于陌生人之间的关系没有任何平等的观念,更没有对陌生人最起码的尊重。这与法学的正义与权利的精神格格不入,这也是导致我国没有法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封建君主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
在封建时代,没有任何的法律能够凌驾于君王之上,我国甚至还有“言出法随”以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说法,这些思想都为君主高于法律的思想提出了合理的解释。另外,君主不受法律的制裁,法律也就成为了君主制裁他人的手段和工具。另外,从治国的角度上来看,君主通过将礼作为主要的治国手段,而法仅仅是用来辅助礼治国的工具。所以,从应用关系上来看,古代的法与刑基本属于同义,显然这与现代法律的基本定义差距甚远。
二、中国现代法学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性将直接体现该教育的定位与特征,同时也将决定教育的体制、内容以及方法等方面的内容。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法学专业培养目标制定过程中,教育部颁布了《法学院、法律系课程草案》,在草案中,明确了我国现代法学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为了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以及适应国家建设与发展的社会前景需要。这对于实现法学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964年,教育部与最高人民法院联合颁布的法律专业四年制教育教学方案中,修正了现代法学的教育目的,要求学生不但要具有爱国主义精神与国际主义精神,同时也要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以及毛泽东思想,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健全的体魄,这对于我国顺利开展现代法学教育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三、中国现代法学教育的形式
(一)私立学校消失
法律被视为阶级统治与压迫的工具,其在统治阶级维护阶级统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1950年,所有教会办的学校以及其他私立学校或者被收为国有或者直接被关闭。由于法学教育培养的都是未来掌握国家“刀把子”的人,所以在前期都是通过专业秘密招生来开展的,对于学生的入学政治身份审核也极其严格,这个时期的公立学校并不需要缴纳学费,只需要按部就班完成相应的学业即可安排工作。尽管私立学校的消失为公立学校集中力量建设学科提供了条件,但同时也存在缺乏有效竞争让一些公立学校没有发展自身学科动力的问题,所以这个时期的公立学校或多或少都带着一些私立学校的色彩。
(二)中国人民大学成立
中国人民大学是完全仿照苏联的模式建立起来的,这个时期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系不但需要为全国的高校法律系培养师资力量,更需要培养从事法学研究以及实施法学服务的人才。这个时期的苏联法学为我国的法学教育建设与发展提供了许多参考价值与意义。
(三)院系调整
在学科发展后期,我国提出了调整高等院校院系的要求,这个时期由北京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以及清华大学等学校的四校政治、法律以及社会民政专业进行了合并,成立了今天的北京政法大学,而南京、复旦、沪江、圣约翰大学则合并成为了华东政法学院,并将厦门大学法律系并入,形成了新时期法学教育的新格局。
四、结语
法学教育是法律宪政的基本问题,纵观中国历史中的相关制度体系来看,几千年来,中国并没有形成西方社会真正意义上的“法律”,而仅仅是出现了“礼”和“刑”两种只有封建社會才具有的特殊体质。进入到近代时期后,我国的法学教育才逐渐正式化、规范化,不但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同时也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法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常晶.法制现代化视野下中国法学教育研究[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08.
[2]陈花梅.收容教养制度立法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5.
[3]杨振山.中国法学教育沿革之研究[J].政法论坛,2000(4):136-148.
[4]懷效鋒,EDWARD LEROY FULMER.中国法学教育制度概况[J].中国法律,1997(4):10-12+62-66.endprint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