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传统仪式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祭祀中巫术仪式和宗教仪式的重要载体。通过舞蹈的形式参与祭祀祈祷庇佑,达到驱鬼逐疫的目的,这类仪式人们统称为仪式舞蹈。仪式的力量让人类对鬼神的世界产生了崇拜和恐惧。仪式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刻意的节制行为小心行事,把这种节制定义为仪式的禁忌。对于仪式舞蹈的禁忌一是为了保证仪式驱鬼逐疫的目的,二是为了增强仪式的神秘感。仪式舞蹈的禁忌无形中形成在人的主客观意识中,并一直延续。
关键词:传统仪式;仪式舞蹈;仪式舞蹈禁忌
一、传统仪式舞蹈
传统仪式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特定的时空环境中的一种行为方式,是中国礼仪文化中祭祀活动的组成部分。与仪式相关,以信仰为基础,寄托人们对神圣者的崇敬和惧怕的感情;由神职人员主持,具有规范性和完整性,用舞蹈手段沟通取悦神灵,这类舞蹈人们统称为仪式舞蹈。传统仪式舞蹈包括民间跳傩仪式舞蹈、萨满仪式舞蹈、婚礼仪式舞蹈、丧葬仪式舞蹈等。
二、传统仪式舞蹈禁忌的范围
传统仪式舞蹈的禁忌都源于生活中的吃穿住行言中,与生活紧密相关。
(一)土家族婚庆舞蹈的禁忌
同样遵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土家族婚配相比汉族恋爱更自由,在土家族只要是未婚的男女都可通过参加节日仪式、对歌相知相爱,再向父母告知婚配,土家族的婚礼仪式较为繁琐。
1.求肯
求肯即求亲。男方禁止出面应由媒婆代替到女方家。忌空手,一定要带礼物和酒肉,礼物是关键,若女方拒收了这礼就表示不同意这门亲,收下便是同意。
2.定亲
俗称“取八字”订婚期,凡是婚期所准备的一切物品都要以双数计算,忌出现单数;结婚日子忌为单,日子一定要选在双日。这些都是为了寓意新人能好事成双、成双成对。在土家族婚礼中更是忌数字“八”,即“倒八辈子霉”人们觉得不吉利。
3.结婚
婚前哭嫁是土家族婚礼的习俗。哭的两眼红肿,喉咙沙哑是衡量的標准。为了不被人歧视和取笑,一般从懂事起就要开始学哭嫁。在出嫁前的一个星期或半个月(有的一个月)邀上几个邻近的闺蜜一边帮忙针线一边哭,哭的内容有“哭爹娘、哭兄嫂、哭姐妹或骂媒婆”等,哭嫁期间新娘忌出门。男方送来的聘礼要列好清单交于岳父,要用红色纸,忌用白色和其他颜色。另外,排放好的聘礼,孕妇忌碰触。
4.送亲
新娘的婚服忌有口袋,以免会带走家里的财运。脚穿粉红稠鞋,忌着地走路,由家中兄弟背出闺房。出嫁时要哭拜父母、祖先和留下自己脚印后方可出嫁。送亲的队伍路途中忌遇其他婚嫁队伍同行;忌遇送丧队伍,这些都应主动绕开,避免晦气。迎亲队舞途中忌走在新娘后面,路上要争抢着走在前面,不然会被笑话成送亲。送亲队伍人数忌为单数,要成双。忌孕妇和已婚的妇女参加送亲,送亲的队伍随着鞭炮、唢呐、锣鼓的节奏跳着舞蹈,其动作简单,主要以脚下和胯部摆动,扭秧歌、跳摆手舞为主。跳舞的一般是年轻单身男女,忌已婚妇女,新娘可跳也可不跳。
5.回门
出嫁后的三天新人“回门”女走前男走后,忌留宿,返程相反,忌回头张望。
(二)丧葬仪式舞蹈中的禁忌
丧葬仪式舞蹈是丧葬仪式和祭祀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仪式舞蹈主要流行于少数民族中,土家族、佤族、哈尼族、仡佬族、瑶族以及彝族等。以最具特色代表的土家族丧葬仪式舞蹈为例,跳丧舞又称“跳丧鼓”“闹丧堂”“跳禀”当地语言又叫“撒尔嗬”。这是一种用舞蹈的祭祀手段超度亡灵,帮助亲人减轻悲痛,寄托家人对逝者的一份情和敬。在土家族只要有人去世必举行跳丧舞。严谨的仪式、固定的曲牌和舞蹈韵味出土家族独特的地方风格色彩。按土家族中丧葬仪式舞蹈的禁忌如下。
1.吊唁
丧事在土家族称为“白喜事”,以欢畅热闹为主。土家族的吊唁忌哭,“欢欢喜喜办丧事,高高兴兴送亡人”。土家族人认为死了是重生。凡是来吊唁的人都不能哭,故要高兴的歌舞通宵为他祝福。
2.外出
凡有老人去世,族邻们都不请自来,因为按族规矩凡家中办丧事忌随便外出他家,会带来晦气且不吉利。
3.讳语
人死后停尸期间忌说死字,老人说亡灵会听见。忌家中有猫,传说会诈尸。丧礼期间子女忌理发,发须受之于父母,以敬孝之,不在先辈亡故时抛之,则是不孝。
4.服饰
丧礼期间子女披麻戴孝,头戴白巾,身穿孝衣。孝衣忌有扣子,忌颜色艳丽。逝者穿的寿衣件数忌为双件,衣数为单;寿鞋忌黑白,要红颜色。
5.跳丧
一方面通过跳丧超度亡灵有来世,另一方面祝福亡灵的新生。即兴自编唱音乐内容围绕历史、农动、爱情、死者生平事迹,忌情绪悲伤,应舒展、高亢不悲。舞蹈动作忌软弱无力,要夸张、阳刚、生动形象。动作以胯的摆动和膝盖的颤动为动律反应劳动生活和爱情。跳丧仪式忌女性参加,均为男性,表演人数忌为单,以二或四、六的双数人员参跳。
(三)传统仪式舞蹈傩舞的禁忌
“傩”是上古时期原始宗教的产物,是历史悠久且具有宗教性和艺术性的文化符号。傩舞俗称“跳傩”,以傩面为中介戴面具跳的舞蹈,是沿袭古代驱鬼逐疫的“驱傩”仪式,有“中国古代民间舞蹈活化石”之称。以江西南丰县石邮村傩班为例,每年到正月是石邮村最隆重喧闹的日子,傩班弟子戴上面具用一种原始的方式,向大地和山川祈福。
1.傩神庙的禁忌
傩神庙供奉傩神,存放傩面,是举行傩仪的主要场地。傩神庙的禁忌有:忌随便说话,不吉利,伯们说怕应验要讲“高话”(指吉祥、吉利的话);忌手指傩神像,这是对神的不敬,会惹怒神;忌乱动神庙里的东西,每样东西都有它的栖息处,不能乱动;忌吃荤,大年初一早上静身吃素到庙里给傩神拜早年;女子不得进入庙,尤其在正月初一到十五这段时间(除大年初一早上给傩神拜早年外)。总之,进出庙里要格小心外谨慎,注重言行举止忌触傩神庙的禁忌。endprint
2.傩班的禁忌
“傩班”的规矩多,傩班共八人,按进班的顺序排位称大伯、二伯等,以此类推。一是忌伯退出傩班,这是傩班定的规矩,不管你在哪里,只要节庆都要赶回傩班。二是忌吴氏姓参加傩班,失身份,吴氏家族是掌管石邮村傩班的“领头人”。三是忌吃肉,伯们在东家“跳傩”结束,会应主家邀请要留下回神(“回神”这里指吃饭,忌说吃饭,称回神)伯们说“这就是傩班的规矩”。
3.傩面的禁忌
“戴上面具是神,拿下面具是人”,傩面是傩文化的象征,是人与神沟通的媒介,是神的载体,是角色的装扮。傩面禁忌,一是忌女子触碰和佩戴傩面,古人认为女子阴气重会使法力失效。二是忌随意取出傩面,除节庆日子,取傩面要先净身再举行起傩仪式后方可取出。三是傩面具后面的头巾忌除黄色以外其他颜色的头巾,黄色是吉祥福瑞的象征。四是戴上面具忌讲话,视为对神不敬。五是忌傩面具随意摆放,每一个傩面都代表一位傩神,所以摆放的顺序要按顺序(开山、纸钱、雷公、傩公傩母、酒壶仔、跳凳子、双伯郎和关公八支)摆放在箱内或挂在傩神太子神台上。
4.傩服的禁忌
傩服颜色的禁忌,忌黑色、白色和暗色系,红花衣衫配红腰带,继承宋傩的“绣画色衣”预兆大红大紫、喜庆。
5.跳傩中的禁忌
石邮傩班仪式分起傩、跳傩、搜傩、圆傩四部分;正月初一到十五忌祭拜,跳傩忌节目颠倒顺序;忌不在规定的场地跳傩,忌初十之前出村跳傩。初一至初十家中跳儺不通能出村,十一至十五才可到附近村落的各家。家中跳傩兼有拜年、吉庆、祛除不祥和清洁庭院驱鬼逐的意味。忌傩仪结束之前外出,为了得到傩神的庇佑都要等到傩仪结束后才会外出打工。
三、传统仪式舞蹈禁忌产生的原因
(一)原始崇拜
由于知识的限制对宇宙的认识不够,很多事物不能解说就产生了万物有灵的鬼神说和图腾崇拜。对灾害无法做出反抗,祈祷神灵庇佑,因此禁忌最初来源于原始的崇拜。
(二)传统社会中的男权主义
传统社会由于知识受限加上社会盛行“巫风”,母系氏族后的父系氏族出现了男尊女卑,以及劳动农业生产男强女弱的体力加重男权在封建社会的地位。
(三)传统社会的国家政策
因统治政策的需要,统治者稳固政权和国家依靠神权统治,商周时期巫被认命为大臣,神权为政权服务。
四、传统仪式舞蹈禁忌的作用
传统仪式舞蹈中的禁忌是人们在日常风俗习惯中形成的一种观念。禁忌观念的形成让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避免或者抑制某些行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同时也是原始社会中为了约束行为和维护权威的唯一束缚和族与族中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更是中国社会用来规范家族、宗教、仪式、社会、政治以及法律等的源头。
(一)仪式舞蹈禁忌的教化作用
禁忌过程是“危险和惩罚”,违反禁忌的惩罚必然会到来,这种惩罚会让人们更加小心谨慎行事,起到教化要多行善事。
(二)仪式舞蹈禁忌的自我保护作用
禁忌在仪式存在之中造成一种更神秘的气氛,为了达到保护自己和成功避开危险的目的,禁忌时刻提醒人们在仪式中接触某些事物和行为时必须小心行事。同时,也为了确保仪式可能顺利圆满的结束。
(三)仪式舞蹈禁忌的社会整合功能
仪式舞蹈的禁忌是社会存在的必然要求,在仪式中体现着某种凝聚力,禁忌的行为、语言等对社会而言起着一种社会控制、社会整和的作用,有利于人们融洽相处。
(四)传统仪式舞蹈禁忌的仪式保存作用
传统仪式舞蹈的禁忌起到了保护作用,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不可违背的禁忌,传统仪式才得以保留至今,对于这些民间的仪式,也正是因为它们有了自己的一套规矩和禁忌才得以保存至今。如石邮村傩班禁忌规定傩神庙里的傩面除正月初一,平时不得取下,傩面才得以保存的这样完好。禁忌划分人与神灵与祖先的界,既能起到保护仪式的神秘感又能抵御人们对仪式的行为。
参考文献:
[1]任骋.民间图腾禁忌[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2]柳献忠.赣傩面具艺术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3.
[3]詹鄞鑫.神灵与祭祀——中国传统宗教综论[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endprint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