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单身,形成规模宏大的“单身潮”。而具有普遍三高特征(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的独身主义者是其中极具特色的部分。独身主义者避免走入婚恋,保持高品質的独身生活,抵制诱惑甚至为此放弃生育。他们强烈的冲击着以生育为基础的传统婚恋价值观的同时,也带动了新的“独身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独身主义;独身经济;婚恋观
“双十一”从一个网络营销发展为整个社会的购物狂欢不过8年的历史,但中国“第四次单身潮”却早于光棍经济近十年。相较于前三次单身潮的政治性、集体性特点,第四次单身潮中个体性突出。越来越多的人自愿主动单身。而在这些单身者中,独身主义者无疑是最高傲的存在,他们是“第四次单身潮”中的弄潮儿。
一、各式各样的婚恋观
长期的小农经济中,婚姻主义一直是社会的主流声音。婚姻主义者将完成婚姻作为重要的人生目标,结婚是完整人生的必然组成。稳定婚姻最主要的目标之一就是生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正是对这种生育观的最好体现。与此不同的是“丁克”,即具备生育能力却不选择生育,“自愿不育的生育意愿和行为”。一个针对结婚五年以上的婚姻调查显示,丁克现象在各大中心城市已有较大规模,北京家庭占10%,上海占12.4%,深圳占11.8%。
单身主义,即现在未来无恋爱或结婚倾向,习惯享受单身的婚恋价值取向。“不结婚、不同居,而是组成一种新型的单身集团(第三类单身), 这种类型的单身不结婚不同居,而与一名固定的、忠诚的异性保持密切关系,同时依然生活在各自‘小家庭内”。与之相应的是渴望结婚,但由于各种原因而暂“单身”的伪单身主义。单身主义者很少选择恋爱、婚婚及生育。他们并不排斥追求异性。但这种追求的目的,仅仅局限于满足性的需要,而不为追求恋爱或者婚姻形式本身。享受性生活同时并不以夫妻或恋人名义生活。
传统意义的独身主义,即不恋不婚不性不育,这种婚恋观在本质上拒绝爱情组建成的婚姻家庭和子女,并且选择离开父母家庭独自生活。他们推崇独身并很少依赖于父母家庭。传统的独身主义生活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界定。
第一,自愿基础上,选择不要恋爱婚姻和生育;
第二,不追求异性或同性;
第三,没有(或者很少)对两性性行为的欲望,没有两性性生活;
近些年,一些独身主义者尝试着提出来另一种“现代独身主义”。现代独身主义有如下特征:
第一,自愿基础上,选择不要恋爱婚姻和生育;
第二,不追求异性或同性;
第三,仍然保持着对两性性行为的欲望,并且仍然可以通过性生活满足性欲;
第四,性生活的意义单纯局限于生理发泄;
第四,独身主义者往往对生活的其他方面有更高追求而采取遗忘的方式远离性欲;
本文从现代独身主义角度进行论述,即肯定了性对于独身主义的价值。虽然对独身主义的界定仍然存在争议,但独身主义者群体内普遍认为,独身主义是区别于伪独身(滥交或者由于某种缺陷被迫单身)、极端女权主义(无视生理差异,追求男女绝对平等)、宗教教义(宗教精神很大程度将性行为视为罪)的一种独身生活选择。
二、揭开独身主义者的神秘面纱
第一,独身主义者在社会化早期往往就有一定的独身倾向。这点区别于单身主义者,单身主义者往往是在再社会化和发展社会化过程中,为适应新的社会需要而逐渐调整自身行为规范和价值准则的基础上,形成“单身”倾向。而独身主义者在“婚姻化”过程中,始终有着独身的想法的和外在表现。
第二,对于独身的选择,独身主义者往往是主动的。这种主动不只局限于独身主义者对于角色的扮演上,而且表现在独身主义者对于相关角色的表演上。独身主义者往往更加独立,主动自强地完成社会任务,较少依赖父母或者相关他人。
第三,初级群体,如家庭、父母、伙伴等,对于独身主义者约束力很低甚至没有,即多数独身主义者推崇或者事实上离开家庭在外独自生活。初级群体对于独身主义者影响力很小,同时初级群体在社会化中发挥的功能很少或者没有发挥,如提供富有感情的交往,多重角色的训练等等。
第四,传统意义上的独身主义往往指没有(或者很少)对两性性行为的欲望,没有两性性生活现代的某些独身主义者提出一种针对恋爱和性的态度:独身主义是一种长期固有状态,这种状态排除了恋爱、结婚对于独身主义者的束缚。独身主义者依然可以满足性的需要,交友,甚至是恋爱。
第五,独身主义热衷于参与社会互动。
第六,独身主义具有强大的承受能力。独身者理解社会对于婚姻的期待和作为亚文化群体的本身可能遭遇歧视。区别于单身主义者在面对社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仇视异性、仇视社会的心理,独身者往往采取更加合理的途径释放压力。
三、各具特色的独身选择
第一,避免走进婚姻爱情生活,是很多独身主义者避免性生活及生育的选择。与之相对的是另一类将爱情视为生命必不可少的群体,暂且称之为“爱情主义者”。他们认为人的一生必须要经历爱情,否则必将留下遗憾。独身主义者和爱情主义者处于对立的两端。
第二,为抵制诱惑,而选择隐忍,甚至放弃生育的独身主义者。这点和丁克家庭的选择类似,丁克家族放弃生育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考虑到生育子女后可能会带来的生活质量的下降。而独身主义者则提出了更高的对于生活的追求,如实现某种人生目标,追求某种精神状态。
第三,为保持独身生活的独身主义者。这种类型的独身主义者大多能够理解其他群体(非独身主义者群体)对独身主义的看法。他们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同时也是多数独身社区的组成。此类独身主义者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选择方面更加注重精神的需要。这是相对成熟的独身主义状态。
四、独身经济的狂欢
基于独身主义群体普遍的“三高”特质——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独身经济”对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独身主义群体成为市场的新宠儿,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endprint
首当其冲的就是餐饮业。绝大多数独身状态的人更有可能选择外出就餐,无论是就餐的频度还是就餐标准较之结婚的群體都更高。并且基于独身主义群体内部的个性化需要,越来越多的个性化就餐顺势而出。如部分餐厅为了满足就餐群体需要,将餐厅装饰城欧式街区和花园的休闲风格,也有餐厅推出了玩偶主题就餐需要。而更多的餐厅则会采取将就餐的座位打造成小隔断,迎合“一人食”需要。而在食品销售方面,越来越多的商家提供“迷你水果”,“小份食品”等,迎合小家庭形式及一人生活的需要。
其次,“独身群体”不再满足购买大众化的物品。兼具独身特点的个性化电器出现在各大电商热卖中。如越来越多商场销售的小型化的电饭煲,往往采取个性化的装饰,容量小烹饪效果更好,价格也更高。而在房屋购买方面同样变现了“独身特点”。单身公寓日益成为房屋销售市场的“香饽饽”。在杭州就曾今出现过,在独身群体聚集的下沙地区,8个年轻人租下5000多套单身公寓,做起了“高大上”的二房东。
同时,更多的满足独身者精神需要的服务被商家提供。典型的表现在宠物消费市场。根据相关动物医院统计报告,人们称呼自己的宠物为“妈咪”、“爹地”、“儿子”或“女儿”的比例,从28%(1995年数据)爬升到83%(2001年数据)。饲养宠物成为越来越多独身,独居者的选择。宠物甚至已升格成独身主义者生活里的重要成员。
总之,作为单身群体中的弄潮儿,独身主义者必然对传统婚恋价值提出挑战,但这本身也是个体价值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应该以更加包容的心态看待这种现象,同时顺应“独身经济”需要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市场进一步繁荣。
参考文献:
[1]鹿鸣.独身:对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选择[J].社会,1991(3)31-34.
[2]朱丽丽.黄东.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学生群体之独身主义认知探析--以七项社会调查为中心[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4):87-90.
[3]虹影.“独身主义”[J].经营管理者,2013,(5):110.
[4]李长乐.为什么独身,而且主义?—一位心理学家的调查和结论[J].中国健康月刊,2001,(5):16-17.
[5]潘允康.论婚姻的社会性.2013年10月08日 14:00 来源:《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6]亢世勇;刘海润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2009.
[7]阎海东"第四次单身浪潮”席卷中国,2013(3).
[8]罗萍,封颖.从性别视角看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念[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4.
[9]王飞.当代青年的婚恋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17~34岁年龄段的青年调查数据[J].中国青年研究,2015.
[10]江沙.当前大学生的婚恋误区、成因与对策[J].岱宗学刊-泰安教育学院学报,2011,15(1):62-64.
[11]丁喜龙.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分析与应对性教育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7.DOI:10.7666/d.y1037504.
[12]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3]李瑞德.对“单身寄生族”———文化异化现象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5(11).
[14]王金玲主编.女性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35.
[15]张慧茹.“单身浪潮”汹涌背后[J].记者调查,2006(10).[2]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endprint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