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层领导干部存在着法治承担能力较弱、法律知识学习主观性不强、法治能力不足、法律意识有所欠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党校应该发挥作用,将法律意识培养、法律知识学习与警示教育相结合,以提升基层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
关键词:基层干部;法治素养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提高全民族的法律素养”,这是法治政府建设的本质需要,也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的法治要求。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直接与人民群众打交道,必须提升法治素养。党校作为干部培训的主渠道,必须发挥好作用。
一、基层领导干部法治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法治承担能力弱
基层领导干部依法办事坚定性较弱,受干扰性较强。越是基层的领导干部遇到的压力就越大,受到的人情干扰就越多。一方面是由于基层法治氛围还不够浓厚,请托办事的“人治”思想在基层还很普遍,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百姓都存在着热情办事的思想。另一方面,法治文化还没有形成,民众心中“法治”成本高于“人治”成本。越细微、越常见的日常行政越容易面临“权”与“情”的博弈。
(二)学习主动性差
不少基层领导干部认为法律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自己的工作与法律关系不大,自身对法律学习的需求不高。因此,将法律知识学习视为额外的负担,缺乏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对于法治理念学习是课堂上听着热闹,课堂下转头就忘;对于法治考试也是能抄就抄,考过就忘。不要说对《宪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等行政基础性法律没有系统学习过,就是与自己职能职责和本行业本部门实际工作联系紧密的法律法规都不熟悉,法律知识储备严重不足。
(三)法治能力不足
知识是素质的基础,领导干部法律知识的多寡决定着其有无成熟的法律心理和观念,对法和法律现象有无正确的看法和评价,同时也是能否依法办事的重要条件。由于缺乏法律知识基础,基层领导干部在依法行政过程中法治能力不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执法不公、违规执法的情况时有发生,政府行为得不到规范,致使政府的公信力遭到破坏,使公权力遭遇公信力危机。同时,由于法治能力不足,当遇到一些突发事件、群体事件的时候就容易出现违法违规行为,造成不良的社会后果。
二、发挥党校思想教育优势,提升领导干部法治素养
(一)集中培训与交流汇报相结合,培养法治思维能力
法律思维能力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许多法治意识、规则观念甚至需要从小学习和培养。因此,对领导干部的法治培训需要较长时间和不定期的进行。而党校培训由于是定期调训和集中专题培训,这种培训方式较之于基层领导干部平时自学和网络学习而言效果更为明显。所以,基层党校应该抓住定期中期培训机会,在培训时间内加大法治培训力度,将法治教育与党性教育结合、党风廉政教育结合,增加法治课程,逐步渐次培训基层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
其次,党校培训期间要开展主题交流汇报活动,创设法治氛围。不拘泥于汇报形式,即可采取分组讨论形式,也可采用演讲形式,还可以采用辩论的方式。引导和锻炼基层领导干部用法律思维去处理法律问题。
(二)法律意识教育与法律法规学习相结合,提升法治能力
不断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是法治建设的关键,而扎实的部门法知识是提升依法行政能力的基础。所以基层党校需要将具体法律法规的学习与法律意识的培养都纳入主体班教学中。上级党校组织专题法治培训的时候,都是抽调公检法司等单位的领导干部进行培训,其他基层领导干部往往没有机会学习具体法律法规。但是随着普法的逐步深入,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逐步开始形成,而有意识而无常识、无知识的问题却尖锐了起来。这就造成许多基层领导依法行政的能力只停留在意识层面,缺乏实际的操作性,同时也造成了基层领导干部不重视法律法规学习的后果。因此,基层党校应该在相应层级的主体班培训中选择性的加入《行政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国家赔偿法》等相关内容。
除此之外,还应将《经济法》、《商法》、《公司法》、《知识产权法》、《国际公法》、《国际商法》、《国际经济法》等涉及相关建设领域的法律法规纳入教学范围,让我们的领導干部能够学习到经济发展所必需的法律知识。更进一步,开设世界贸易组织WTO法律规则、一带一路法治建设等课程,开拓世界眼光,让符合时代需求的课程进入课堂,让基层领导干部既有法律意识也有法律常识,既有法治理念也有法治能力。
(三)法律课程与警示课程结合,树立法治权威
德国法学家耶林说:“执行法律的人如果变成扼杀法律的人,正如医生扼杀病人,监护人绞杀监护人,乃是天下第一罪恶 。”执法者如果率先违法,破坏法律权威,那么法律如何能得到世人尊重。而对违法者苛以严正的处罚将能重塑法律的威信,这是在用违法结果来警惕违法行为。实践证明,破坏法律的成本越重,越难让人承担,人们作出违法行为的可能性就越低。但是人们往往只能看见眼前的利益,只愿预见冒险违法带来的可期利益,而看不到违法的风险。针对领导干部进行警示教育就是将违法的后果赤裸裸的展示于人前,逼迫教育对象正视违法违纪后果,提出告诫,以免重蹈覆辙。
党校的法治教育应该与警示教育紧密衔接,以达到最好的警示效果,树立法治权威。警示教育本来就是党校培训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只是以往多把警示教育限定在党风廉政建设的领域。其实,无论是法治教育、党风廉政建设或者警示教育都是相通的,如果结合得当将能发挥成倍效果。首先,法治教育内容要紧扣警示教育内容,将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衔接。在党校法治教育课程讲授中,法律规定能怎么做,不能怎么做往往很直观,因为这些内容阅读学习法条就能明晰,但违法后果在课堂上的传授往往不如警示教育这么震撼。而一些警示教育又存在“站一站、看一看”,有震撼力但是针对性不够强的问题,很多领导干部看了不往心里去,不往自身想。所以,可以尝试在法治课程中添加警示教育涉及的犯罪行为和案例,增强教育的贴近性。其次,把握教育时机,将有关法律课程安排在警示教育课程的前一堂;警示教育结束后紧接着安排学员讨论,以“依法行政”为主题,针对两节课的内容进行讨论,深化教育效果。
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专题讨论依法治国的问题,并且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可见中央看到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也高度重视依法治国。党校作为干部培训的主渠道、主战场必须加强基层领导干部法治意识、法治能力的培训,发挥思想教育阵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姚建宗.法治的生态环境[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351.
[2]杨亚佳.调查:领导干部法律素质及法治预期 [N].北京日报,2008.07.14.endprint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