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用关爱打开学生紧闭的心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6122
马超

  摘 要:随着社会发展,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日趋严重,网络成瘾、人际关系处理困难、恋爱碰壁、学业压力等问题凸显,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健康成长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学生心理问题典型案例分析,力求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度,帮助辅导员形成良好的问题处理思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心理素质。

  關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

  一、案例事件

  某学院2015级新生S。在进入大学校园前,家庭并不富裕的她和父母、姐姐生活在一起,近乎苛刻的严厉家教让其性格孤僻,内心脆弱,渴望自由。上大学后,随着学习、生活环境的变化,S学生不善沟通交流、不适应新环境的性格特点逐渐显现出来。在军训期间,出现了“宿舍同学要迫害她,无端怀疑同寝室同学偷盗其财物,以及常感觉对面宿舍楼上有人在偷拍自己”等错觉,同寝室同学也对该生有明显的抵触情绪。为进一步掌握情况,我在走访宿舍及军训担任指导员期间,就其之前的生活经历、家庭环境及亲戚构成等情况,多次找其进行谈心谈话。但她对我的提问常常是答非所问。之后,在一次聚餐中,因为家庭出身等问题与同学发生争执,返回宿舍时,又发现宿舍门打不开,并出现了“宿舍门上有白色纸钱,以及走廊里有花圈”等幻觉,恍惚中自行打车回家。S学生所在班级的学生干部将这一情况及时向我作了汇报,我在联系其本人的同时,第一时间赶到学生宿舍,核对事情经过,并与其父母取得了联系,叮嘱抓紧联系孩子并进行劝导,防止发生意外。随后,我将这一情况向相关领导作了汇报。

  在随后的时间里,我多次与S学生的父母沟通并提出四点解决思路,第一,到相关医院就诊,查明是否有精神性疾病,并让其父母暂时性陪读,防止发生意外;第二,找其同寝室学生谈话,从侧面了解S学生平时的情况,成立宿舍、班级应对小组。第三,联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进行一对一的专业咨询帮扶,并把心理健康教育扩展到全体入学新生;第四,我坚持每两天打电话询问一次S学生的情况,每周找其谈话一次,不定期去其所在宿舍了解情况,利用学生干部这一桥梁进行大学生活适应性教育与心理疏导,帮助其有针对性的做好高校生涯规划,鼓励其多参与学校、学院积极有益的活动。

  在与S学生父母的接触中,还发现其家长对该问题存在糊涂认识,以为孩子的心理问题是所谓的“中邪了,应找大师做法来让孩子恢复正常。”针对这一特殊问题,在对S学生进行谈心谈话的同时,也对其父母进行了侧面引导,帮助其建立正确的认识,并联系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其父母进行专业心理咨询。

  二、案例分析

  1.大学生突发的心理问题看起来是一种“急性病”,但其病因是慢性的,该生从小受家庭环境的影响,长期处于父母缺乏正确教育方法的严厉管束之下,已经形成了孤僻、胆小、叛逆、脆弱的心理状态。

  2.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导师”,该生家长除对孩子的过度严厉之外,还出现对心理危机认识不足的问题,更进一步加剧了该生的心理趋于非正常状态。

  3.大学新生由于刚步入大学校园,学习、生活环境较之前发生很大变化,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适应性问题,该生的内心封闭,对大学生活认识欠缺,导致其无法很好的适应大学生活。

  4.该生长期内心封闭,缺乏与周围人的接触交往,久而久之对周围同学,甚至是同寝室学生产生较强的戒备和不信任心理。

  5.该生同寝室同学由于刚步入大学校门,为人处事经验不足,阅历尚浅,对类似心理问题缺乏正确判断,盲目抵触。使得该生陷入怀疑、焦虑的恶性循环。

  三、教育思路

  (一)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在对该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要注意对其全方位的引导,其中要抓住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先决关键。

  (二)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建立学生、辅导员、心理咨询师的三级工作机制,充分利用集体活动、课余活动对该生进行“主题式”教育,营造增进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三)坚持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既要对该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与心理疏导,又要用真心去关爱学生。

  (四)坚持个别咨询与普及教育相结合

  对该生要建立心理档案,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应给予多一点关注,帮助其提高心理素质及适应能力。还应由点及面,对所有2015级新生进行心理问题筛查工作,帮助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经常性的开展谈心活动,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要花大力气,下大功夫,加强心理干预的针对性、规范性、系统性,增强其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经受考验的心理能力。

  (五)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既要积极引导学生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进行专业帮扶,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

  四、教育效果

  经过近两个月的努力,该生慢慢适应了大学生活,与我也建立起一种和谐互信的师生关系。虽然周围的同学对该生内心接纳还需要一个过程,但她已经能够与周围同学正常交流、融洽相处,并以积极、乐观的状态面对学习生活。其父母也在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用相对正确的教育方式引导该生步入正轨。

  五、案例启示

  通过这一案例,我感受到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地域特征、自我心理暗示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产生一定影响。针对这一现象,辅导员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一目标,审时度势,找准方向,通过真诚的沟通、耐心的引导、贴心的服务来关爱学生。

  (一)统筹兼顾,注重方法

  每个学生的思想状况,家庭环境,优势特长都不相同,作为辅导员不要轻易给任何一个学生“贴标签”,要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第一手资料,提前进行沟通与教育引导,把心理危机扼杀在萌芽状态,防止心理危机引发行为危机。辅导员还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式方法,善于利用学生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善于运用谈心谈话,善于建立学生本人、辅导员、心理咨询师三级工作机制,用耐心、真心、细心去感化学生。

  (二)积极应对,做好防控

  学生心理危机的出现往往有突发性、隐蔽性、扩散性等特点,在处理学生心理危机突发事件时,首先要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了解事件基本情况。其次,如事态严重,应立即逐级进行汇报,发动学生干部稳定学生情绪,并联系家长,形成合力;最后,要做好跟踪服务,心理预警及防控工作,有针对性的提前做好其余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作用,积极预防,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

  (三)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在新生入学阶段,极易出现大学学习、生活适应缓慢、适应难等现象,应提早进行新生入学教育规划,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调查,找准切入点,卓有成效的进行新生入学教育。学生除后天行为习惯养成外,家庭、成长环境也是引发其心理健康危机的一个重要诱因,要注意与学生父母及其他监护人沟通,从源头上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工作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要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只有用无微不至的关心、关爱,才能打开学生紧闭的心,才能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才能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才能真正实现辅导员的工作目标和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王淑兰主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8月.

  [2]当代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郑安云,同雪莉,田兵权著. 西北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

  [3]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张怀民,万小华.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6月.

  [4]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施福新.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12月.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