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阿拉伯语作为阿拉伯民族的母语,现如今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有了广泛的传播。阿拉伯语是阿拉伯人的语言,其属于闪含语系闪米特语族,阿拉伯语也是伊斯兰教的宗教语言,在全世界,使用阿拉伯语的人不计其数,阿拉伯语在世界上实现了广泛的传播,本文主要对阿拉伯语传播的原因进行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阿拉伯语;传播;分析
伊斯兰教的兴起是促进阿拉伯民族统一的重要因素,也孕育出了一种新的文化,即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阿拉伯语也逐渐得到完善和整合,同时也帮助阿拉伯语在世界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一种语言可以得到广泛传播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政治原因、宗教原因、经济原因、语言自身优势原因、历史原因等,这些原因虽然零散,但是往往是相互作用的,在诸多原因的影响下,促进了语言传播。本文将阿拉伯语的传播原因大致分为政治经济原因、宗教文化原因、历史原因三种,并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一、政治经济原因
早期阿拉伯文化处于的地位还非常弱势,尽管如此,阿拉伯人也开始弘扬“政教合一”的理念,并且根据这一理念逐渐建立政权。阿拉伯人政权的建立是将伊斯兰教的教义作为核心指导思想,并以此指导思想开展军队的建设,进而实现了高速发展。阿拉伯文化在当时十分强大,但是由于期间出现过不同程度的中断、分散等,导致在面临外来文化比如希腊文化的入侵时,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著名教育学学者西提曾对伊斯兰这个术语进行过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伊斯兰这个专业术语的使用主要是三个方面,首先在发展初期,伊斯兰只是一个宗教的称谓,其次随着相关文化的不断进步,伊斯兰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称谓,最后在历史的锤炼下,伊斯兰成为了一种文化[1]。伴随着伊斯兰教的兴起,伊斯兰教建立了一个属于自己宗教的国家,同时还完成了对整个北部地区的征服。在伊斯兰教政权体系下,阿拉伯人是尤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伊斯兰教的国家政权是由阿拉伯人进行控制的。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国家的治理下有了很快的发展,同时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阿拉伯语的传播范围和速度,而阿拉伯语的传播也对伊斯兰教的对外扩张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二、宗教文化原因
伊斯兰教穆斯林对于《古兰经》有着十分忠诚的态度,而阿拉伯语的来源就是《古兰经》,所以对于伊斯兰教穆斯林来说,阿拉伯语就是真神阿拉所使用的语言,其具有忠诚神圣的意义,并且,伊斯兰教在相关宗教仪式中使用的也是阿拉伯语。由此可见,阿拉伯语在伊斯兰教中重要的地位,在此背景下,阿拉伯语也就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了广泛的传播。所以说,由于宗教文化的原因,阿拉伯语对于伊斯兰教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阿拉伯地区,伊斯兰教信教者因为自己所使用的阿拉伯语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这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与宗教文化有直接的关系。随着伊斯兰教的不断发展,很多地区都被伊斯兰教所征服,而很多国家也已经脱离了宗教的范畴,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产生了影响,所以这些人都需要对学习伊斯兰教的文化[2]。当人们通过宗教学习阿拉伯语时,可以向更多的伊斯兰教地区民族推广阿拉伯语,因此,阿拉伯语的使用人数越来越多,这也给阿拉伯语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历史原因
阿拉伯语得以广泛传播的历史原因不仅是阿拉伯人一直以来的传播,也和宗教历史发展的原因有关。比如在19世纪,就有历史学家将楔形阿拉伯语文字和埃塞俄比亚文字进行了对比研究,他们发现,这两种语言十分相似,通过研究分析判断,这两种语言都属于闪族语言,并且这两种语言的使用民族在体型、相貌、宗教信仰等多方面都非常相似。这就说明历史上很多语言使用的人群都是属于闪米特民族[3]。另外,阿拉伯人曾与多个国家有过交流和接触,在伊斯兰教兴起之前,已经有阿拉伯人在沙姆地区建立了诸多小国家,而这些国家所使用的语言都是阿拉伯语。除此之外,早期伊拉克与阿拉伯国家也进行了大量的接触,并且两国之间也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也是促进阿拉伯语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的一条重要渠道。在诸多历史因素的影响下,阿拉伯语的传播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阿拉伯语得以顺风顺水的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四、结束语
阿拉伯语的传播原因主要与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历史等有关系。在早期的阿拉伯部落当中,阿拉伯民族就与诸多外界民族开展了多样化的交流,这也是现如今阿拉伯语传播的一部分原因。当然这些多样化的交流和接触很有可能是建立在互相之间的血缘关系的基础上,所以阿拉伯语在传播的过程中比较顺利,并没有出现抵触现象。或许是民族之间的血缘关系,所以传播的过程普遍都是欣然接受的,这也是为阿拉伯语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进而促进了伊斯兰教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
参考文献:
[1]马鑫霖.文明对话背景下阿拉伯语传播研究[J].中国报业,2016,(06):95-96.
[2]王莎莎.阿拉伯文學在中国[D].天津师范大学,2014,(11):87-88.
[3]马瑞.探究阿拉伯语传播的因素[J].商,2013,(03):235.
[4]王晶.浅谈阿拉伯语基础阶段教学中教师的作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4):198-199.endprint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