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必须学习其文化,掌握中西文化差异对于跨文化交际,避免交际失误起着非常重要作用,中西文化差异主要有哪些?文章从以下四个方面進行了归纳论述:地理环境差异、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社会关系的差异 、风俗习惯文化差异、社会礼仪的差异 。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比较
每一种民族语言都承载着该民族丰富的文化信息, 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而且蕴含着该民族人民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因此学好一门语言就必须不仅要掌握语言、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要知道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观察世界,更要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社交准则、思想意识、语言行为,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的社会文化。中西方文化到底存有哪些差异?我们在学习和交流中该注意些什么?
一、地理环境的差异
中西方各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 各国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等方面也因此造成明显差异, 这些差异也明显的反映在语言中。在我国的地域环境中,我国的西部地区多处于高山地区,且东临大海,当东风吹来时,自然会给人一种舒心、温暖的感觉,而西风多来自于西伯利亚的寒风,给人一种冰冷刺骨的感觉。在英国人的理解中,英国是一个岛国,其国家的东风多来自于欧洲大陆的北部,与其他风向相比,有着一定的寒冷性;而西风则来自于大西洋,温暖宜人。
二、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
英语民族崇尚个人主义,个人至上主义价值观是西方文化的特点,例如,自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来 , 在西方社会一直居主导地位的价值观是 individualism,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但individualism 并不就是国人眼里的“个人主义”,更不等同于利己主义。因为张扬个性自由、崇尚个人权利、强调民主、平等,同时也尊重他人及其权利是individualism的真正而典型的特征。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群体取向导致中国人性格内向、含蓄 ,不愿引人注目 ,因而产生了“树大招风”、“人怕出名猪怕壮”等说法。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landlord (地主) 、capitalist (资本家) 等这些词在西方国家中往往有积极的涵义,但对中国人来讲,却带有强烈的贬义。因此,从跨文化的角度看,词义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民族文化价值的差异。尽管都是一个词,但如果不注意这些文化上的差异,从其自身而译,必然谬之千里!又如下面的对话:
A:—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
B:—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
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中国人听到外国人称赞,自己会按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回答“Just so so.”或“You are over praising me.”;外国客人要起身离开主人家时,中国学生会一再挽留或回答:“Walk slowly.”其实这样的做法和回答都是有悖于英美国家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是不得体的交际行为。
三、社会关系和宗教信仰的差异
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无论贫富,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人人都会尊重自己。同时,也充分地尊重他人。在美国,很少人以自己显赫的家庭背景为荣,也很少人以自己贫寒出身为耻,总统的小孩也会失业,没有什么可耻的,相反,人们相信“If working hard,even a cowboy can be president.”(只要努力,牛仔也能当总统)。经过自己努力奋斗,他们相信自己一定能取得成功的。在美国有很多谚语也验证了这一点,No pain,no gain.(不劳无获);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在中国,传统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现仍根深蒂固,父亲在儿子的眼中,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儿子叫父亲的名字,学生叫老师的名字,都被认为是大不敬,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长中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许多人信佛教,认为有“佛”主宰人世间的一切,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 ,人们信奉基督教,认为人世间有上帝的存在,由此在语言中也体现出差异性,如中文中“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 ,临时抱佛脚”等,英语中的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 ,也有 Go to hell (下地狱去 )这样的诅咒。
四、风俗习惯文化差异
在风俗习惯文化形成的过程中,与该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有关,在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中各个环节的同时,还与该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多个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以此同时,风俗习惯文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该地区的民族特色。在一个民族形成发展的过程中,语言在运用的过程中,必须以反映该地的风俗习惯为主,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语言交流的目的。而在英语文化翻译中,若一味的从字面含义上进行理解,不仅达不到文化交流的效果,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文化传播的意义。白色在西方人眼中象征着天使、纯洁和幸福,在婚礼上新娘要穿白色的婚纱,而在中国,白色则是丧色,人们往往用白色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哀悼和敬意。在中国的婚礼上,新娘要穿红色喜服,因为在中国人眼中红色象征着吉祥、如意、健康、幸福和喜庆,但是在以英语为母语的英美民族眼中,红色则意味着流血、恐怖和危险。再如:“Blue blood ”这个习惯用语,若从字面上翻译为“蓝色血液”,然而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显然是错误的。在这些颜色词中,有着丰富的文化色彩背景,在英语中,通常将“Blue blood”翻译为“贵族”,该词来源于西班牙,一些古老的西班牙人坚持自身的民族原则,不和摩尔人、犹太人等非西班牙人通婚,因而在日常生活中,与其他民族的皮肤相比,他们的血管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蓝色”,并由此而得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一种象征吉利的动物,在封建社会,龙代表帝王、权威和高贵。因此,汉语中與龙有关的成语一般都含褒义如,望子成龙、龙凤呈祥、乘龙快婿,但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是一种能喷吐烟火、凶残可怕的动物, 它不仅无端吞食人类和动物, 而且制造水火灾害, 危及人类生存。它常常代表邪恶, 令人感到恐怖。英语中说一个人有点儿像“dragon”, 表示此人飞扬跋扈, 令人讨厌。对于同一动物的不同认知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中比比皆是,这些差异对于中英文翻译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五、社会礼仪的差异
一般情况下中国人在接受别人礼物时,不会当着送礼物人的面看礼物,通常会放在一边,等客人走后或是避开客人才看。而英美人往往当面 拆开礼物并高兴地说 :“Thank you.I really appreciate it.”。 在英语国家,人们很乐于接受称赞,比如,女士听到男士的恭维: “You look nice today.”“You look so sexy.”会非常高兴地说“Thank you.”,男人听到“Your wife is beautiful.”也会非常高兴地说“Thank you.”,在他们听来,这没有什么不合适,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男性称赞异性基本上是个禁忌,甚至会陷入尴尬的境地,中国女子通常会认为那位男士耍“流氓”(hooligan)或是心怀不轨,这是由于对西方的称赞习俗没有一个很好的理解才造成的误解。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一提到“谢谢”还会显得生份了,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与客人常说:“慢走!”“小心点!”“再见,走好啊!”“你们进去吧!”“请留步”等。 而西方人只说:“Bye bye(再见)!” “See you next time(下次见)!” “Good night(晚安)!”。
综上所述,我们学习一种语言,除了要掌握语言本身外,还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社会文化。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古迪纳夫在《文化人类与语言》中指出:“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因此,要同时理解两种语言,除了通晓两种语言文字之外,还必须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才能有效的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顾佳希.论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J]. 北方文学. 2017(27).
[2]顾嘉祖,陆声.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
[3]黄敏. 熟知中西文化差异,强化跨文化交际能力[J].北方文学. 2016(23).
[4]谭惠娟.从文化的差异与渗透看翻译的异化与归化[J].中国翻译,1999(1).
[5]汪德华.中西文化差异的缘由初探 实事求是.2011(01).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