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宋代时期,经济迅速发展,阶级矛盾的复杂激化与文学上佛、道教思想受到理学观点的一定影响,使得宋朝人物画除在前代人物画绘制的基础上又逐步增添了肖像画、经史题材画、风俗画、婴戏画等绘画类别,同时也渐渐拥有了属于宋代人物画的民族本色。北宋时期,“翰林图画院”的建立,破格录招了高益、燕文贵、苏汉臣等一类具有高超绘画技术的民间画师,以描绘民间风俗及人物逐渐成为了主流,其中尤以婴戏题材特色鲜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苏汉臣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画家,其作品《秋庭戏婴图》生动地描绘了儿童玩耍的情形,表现手法细腻,写实生动,赋色明快,极富生活气息,代表了宋代婴戏绘画的最高水平。本文以苏汉臣的《秋庭戏婴图》为例,简单分析该作品的艺术特色与影响。
关键词:苏汉臣;风俗画;秋庭戏婴图;艺术特色;影响
一、宋代人物画的历史背景
众所周知,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论哪个朝代,一定时期的社会文化发展由该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所决定。在两宋时期,人物画的空前发展虽与对前人的继承与创新脱不了联系,但更有决定意义的却是当时的经济发展与政治决策。
中国画一大画科的人物画是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总称,其出现的时间较山水画、花鸟画较早。在新石器时间,人物多以纹样的形式出现在陶器以及生活用品上。在阶级社会,社会日常分工日益明确,虽有许多专业画工的出现,但无论是周代明堂“尧舜之容,桀纣之像”还是汉代的汉墓帛画都是为统治阶层以及贵族所服务。虽已彰显出线描与平涂为绘画人物的主要表现形式,但其表现手法欠缺精致的特点也显示出了人物画发展的趋势仍处于稚拙阶段。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宋代人物画除很好的继承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教的影响外更多的遵循了唐代强调对人物心理刻画与细节描写的人物画标准。宋代时期,画院的产生将人物画的发展推到了新的高度,出现了许多擅长人物画的画家,例如武宗元的《朝元仙杖图》与王居正的《纺车图》等,而其中具有特色代表性的便是苏汉臣的《秋庭戏婴图》。
苏汉臣(1094-1172年),汴梁(今河南开封)人,宋代画家。北宋徽宗宣和年间任画院侍诏,南宋高宗绍兴年间复职,南宋孝宗隆兴初年间任承信郎。在人物、士女、佛道宗教画等所绘种类中犹擅长婴戏题材。其所处的时期是人物画最成熟的时期,城市经济繁荣,商品流通广泛,画师所绘多反映了当地的风土民情,而以描绘孩童为主的婴戏题材更能反映出人们对平淡宁静生活的向往。再加上两宋时期“孝治”的推行,在佛、道教的影响下,人们日常生活中常倡导“多子”的生育观念。《秋庭戏婴图》里描绘的孩童“推枣”游戏更是显现出“早生贵子”的民俗。社会上所产生的催生礼、三朝礼、满月礼等礼节的出现更为婴戏画的题材氛围增添了色彩。
二、《秋庭婴戏图》的艺术特色
(一)构图安排妥善严谨
南齐谢赫曾在其所著的《古画品录》中阐述过画有六法,其中有一法就是经营位置。而谢赫所言的“经营位置”就是通俗说法中的绘画的章法构图。一幅画的构图就是整个画面的骨架,是人们对自身作品进行主观组织并通过各种绘画元素的结合所构成的画面布局。苏汉臣的《秋庭戏婴图》整幅画面就相当看重构图的严谨,通过对这幅画面的分析后可以看出该幅画作的整体结构是采用了由巨石、人物、圆凳所构成的一个典型的三角形构图,背景和人物关系有条不紊,主次鲜明,画面既有稳定性又将整体画面形象刻画的恰到好处。
画面处理最巧妙的部分便是儿童与圆凳的合理安排,让人眼前一亮。位于画面右下方的圆凳和雏菊有效遮掩了芙蓉根部冒出枝条的问题。紧接雏菊从画外引入,在填充画面空挡的同时让人体会到整体画面布局的平衡性,雏菊旁圆凳上所放置的红色玩具更与两孩童形成呼应。虽只为一些细节,但仅通过描绘雏菊的一个小部分就让画面的立体感和空间感都展露无疑。儿童是整幅画的核心所在,他们位于画眼之处,既与右下方圆凳相协调,又弥补了左下方画面的空洞性。儿童身后巨石所展露的高耸不仅让画面增添了许多张力与稳定性,也给人以由前至后的纵深感享受。仔细观察,巨石底部簇拥了一团杂草,芙蓉叶三三两两仿佛长出又似从中穿过,使原本僵硬的石头充满了生气,画面整体效果也变得生动自然。再与象征团圆的圆凳方圆结合凸显效果,圆凳为实,巨石为虚,逐步引入,直达主题。《秋庭戏婴图》整个画面的构图饱满和谐,疏密得当,给人们以赏心悦目之感。
(二)物态景象刻画生动
苏汉臣的《秋庭戏婴图》对于人物动态与配景的描绘也十分讲究。仅凭画作的第一印象就能让观赏者体会到一种静中取乐的氛围。受画院侍诏任职的影响,其作品虽具有描绘民间乐趣的风俗性,但他所处的生活环境让他观察到了贵族阶层小孩的娱乐方式,作品既结合民俗又体现贵族,对研究婴戏题材人物画以及反映宋代社会环境具有重要价值。整幅画作绘画者用笔细腻,在背景处多采用游丝描,画面背景中的太湖石也与整体结构相呼应,并不会显得累赘和刻意反而凸显了自然无雕琢。“人物衣相要柔中生刚,毫厘分寸,须见笔力,由重大而流畅者,有精洁而缜密者,凡十八楷法。”孩童的皮肤跟大人相比显得白嫩,细润,所以在面部和手部都需要采用细线和淡墨进行绘制。在宋代历史背景下,百姓安居乐业,孩童也会显得稍胖一些,就需要用一些流畅的线条去刻画婴儿肥的脸蛋,肥嘟白嫩的小手等体态特征。画中的孩童刻画不管是头发、眉目,还是一些简单的服饰配件都是精心创作的。其中,服饰的描画丝染兼备,具有丰富的变化性。宋代贵族生活奢靡,孩童所着的柔软细腻的绫罗绸缎需要用细而均匀并且多为圆转曲线的游丝描与钉头鼠尾描方能绘画得出。而在背景花草的绘画上多采用典型的双勾法,石与树枝的刻画上则运用了顿、挫、皴等手法更加丰富了线条的变化性。苏汉臣运用熟练的技艺,将几种不同的笔法优势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为人物展现提升气韵,使得画面栩栩如生。
(三)赋彩雅致凸显情感
不同的色彩处理方式能够赋予各个形象不同的韵味,而画面色彩的处理也是一种情感语言的表达,色彩的冷暖、艳朴、明暗的处理将成为一幅画作独特的表现手段,在《秋庭戏婴图中》苏汉臣对色彩的合理安排使得画面更加和谐与生动形象。在这幅画中,儿童是主要人物,即使在整幅畫面所占的比例很小,但却是点睛之笔。《南宋院画录》卷二载:“苏汉臣作婴儿,深得其妆貌,而尽神情,亦以其专心为之也”。只见两孩童全神贯注的盯着桌上小枣,男孩衣衫滑落也无暇顾及,人物面部通过“三白法”提神,使之更加气韵生动。在衣着方面,以简单的红白两色为主,用厚重的矿物颜料朱砂与白色绘制凸显主题人物的实,而背景采用薄润的植物色绘画,虚实结合,互相辉映。当然,人物旁玩具的刻画也没落下。所绘之红色也与孩童身上红色的服装相呼应。而秋季淡粉的芙蓉、洁白的雏菊穿过墨色的巨石在青色树叶的衬托下更显得娇嫩婀娜,惹人陶醉。苏汉臣对作品灵动的赋色后再次为秋庭婴戏时添加了娴静淡雅之气,既清新与朴素,又沉静与活泼。
三、《秋庭婴戏图》产生的巨大影响
苏汉臣是宋代人物画典型的代表人物,以婴戏题材的画作最具研究意义。通过描绘儿童嬉闹的生活场景,刻画天真无邪的儿童形象,为宋代人物画增添了浓郁有趣的笔墨。他笔下所描绘的儿童或纯真,或无邪,或青涩,或可爱,把孩童的个性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儿童的灵性一览无余,为宋朝的婴戏画树立了典范。《秋庭婴戏图》是宋朝儿童绘画作品的代表,集北宋院体画中的人物、山水、花鸟于一体。对后世婴戏题材绘画在物态、赋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婴戏题材在后世多出现在版画、年画、陶瓷等众多艺术门类中。对天津楊柳青年画的影响颇深。天津杨柳青年画在年画领域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至今民间仍在传颂“天津杨柳青年画”的说法。《秋庭戏婴图》对杨柳青年画的影响可以从早期杨柳青年画的娃娃画里可以探出,娃娃画构图饱满,均衡整齐,婴孩绘制在保留原有技法的基础上又创作出连生贵子、麒麟送子、吉庆有余等百姓脍炙人口的题材。的确如此,杨柳青年画中的多数儿童造型都是参照《秋庭婴戏图》中圆脸大头的可爱造型,符合孩童纯真可爱的特点,绘画内容以孩童的嬉闹玩耍形态为主。年画无论在古时还是如今都有装饰的效果,而象征圆满意义的儿童形态会多注重体现孩童的乐趣而不是如门神一般的庄严凝重。从色彩的角度而言,杨柳青儿童画进一步的发展了工笔重彩年画,赋色在工整秀丽的基础上更加鲜艳明亮。色彩搭配上和谐生动也不会少了喜庆气调,生动活泼的特点将画中的儿童的灵气凸显出来,既是一种传承,又是一种创新。在后世人们的赏析中上得高堂,下得市井,雅俗皆宜。
艺术受一定时期的社会环境所影响,并且能动的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人文精神,一个好的艺术家需要创作出具有时代性的代表作品,赋予绘画以自身的创造与生命力,代入绘画者对世间万物生命的理解,体现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打造出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当代审美的更多更好地绘画作品。
参考文献:
[1]史阳春.《秋庭戏婴图》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2015.
[2]苏汉臣《秋庭婴戏图》研究[J].程沁.美与时代(下半月).2009(06)
[3]浅析宋代婴戏图盛行的原因[J].宋春艳.大众文艺.2012(09)
[4]中国传统婴戏图解读[J].巫大军,杨艳.文艺争鸣.2010(14)
[5]两宋婴戏图像与宗教[J].陈璐.美术大观.2010(12)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