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梳理当前学界对“中共是抗战中流砥柱”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及其教学应用现状,积极回应与批判课堂及网络上有关中共抗战史的历史虚无主义言论,有助于启发大学生从更全面的史料和更宏观的视角,深刻认识与理解“中国共产党抗战中流砥柱作用”与“中国人民选择”之间的内在关系与历史逻辑。
关键词: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人民选择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始终是学界研究的重点之一,近年来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研究,提供了许多值得深思的角度与观点,但要进一步推动该问题的深化研究,还需要在史料发掘和视角创新上加大研究力度。目前学界相关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一、从全民族抗战的角度,探讨中国共产党如何引领夺取战争胜利
邢云文(2015)认为,中国共产党以其政治主张、正确策略、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充当了全民族抗战的急先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心骨和战胜日寇的生力军,支撑起全民族抗战的必胜信念。梁柱(2005)认为,中国共产党实行了有利于全民族总动员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且一以贯之、坚持到底,实际上成为了抗日战争的领导者,并最终赢得战争也将赢得人心。刘学礼(2014)认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为抗日战争中流砥柱,其内在逻辑在于它已经成为先进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并通过领导抗战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这些研究均将中国共产党视为团结引领中华民族抗战的不可替代的核心力量,因此其具备了中流砥柱的历史作用。
二、从国共两党在抗战中作用比较的角度,分析中国共产党如何反对投降、分裂和倒退,坚持抗战、团结和进步
章猷才(2014)认为,蒋介石政权在“九·一八”事变以后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方针,热衷于“剿共”,而对日本的武装侵略则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東北沦丧、华北危急,而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实现国共合作奠定了政治基础,为发动全民族抗战提供了有效的形式。李君如(2005)认为,在抗战方略上,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为抗日战争指明了总的方向,而国民党实行的片面抗战路线以及战略战术的失误,造成了不必要的巨大损失。闻丽(2015)认为,国民党军构成的正面战场在战争中的作用是持续的下降,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作用则逐步上升,并逐渐发展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在中国人民进行抗战时,执掌政权的国民党没有对战争和政治形势做出有效的研判,相反,中国共产党的高瞻远瞩,却对整个国家和人民的政治前途起到了决定性的引导作用。这些研究通过系统比较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表现,均得出了“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这一结论。
三、从中国共产党创造性贡献的角度,揭示其在抗战中所起到的突出作用
这些创造性贡献包括倡导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与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等内容。如李蓉(2015)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了人民战争,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几种不同的区域即沦陷区、国统区、解放区,通过不同方式,最大限度地动员、组织民众参加抗战,从而形成了人民战争这一中国抗战的奇观,使野蛮残暴的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灭顶之灾。又如,陈述(2005)认为,中国共产党提出通过持久抗战,并把游击战上升到战略地位,动员民众开展全民抗战,以赢得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总战略,被实践证明是保证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惟一正确的军事战略。再如,张喜德(2005)认为,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抗日战争胜利发展的思想保证,它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新性质、总路线、步骤、纲领、法宝和前途。这些研究直接将中国共产党在军事及政治方面的杰出贡献同抗战胜利联系起来,反映出抗战在中日兵力较量背后不可忽视的历史逻辑。
四、从对历史虚无主义现实回应的角度,指出各种否认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地位言论的根本性错误
李朝阳(2015)认为,近年来网络上有不少否定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的言论,对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的认识造成了负面影响,从当时人民对国共两党认识的变化中把握历史走向,可以帮助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认清中国共产党才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的重要方面。孙文广(2015)认为,应做到“三个区分”,即“将国民党投入抗战与其实际表现相区分”、“将国民党军组织会战与其具体战绩相区分”、“将国民党军部分官兵英勇作战与其整体战斗意志薄弱相区分”,从而客观全面地评价国民党抗战;还应看到“三个不符”,即“国民党在抗战中的动摇投机与其全国执政党的地位不符,国民党军在抗战中的实际战绩与其拥有的强大实力不符,国民党官兵在抗战中的战斗意志与这场事关民族存亡之战对军人牺牲精神的要求不符”。时新华(2015)认为,国民党抗战有功,但与其作为全国执政党,控制着代表全国之政府,掌握着举国资源,拥有着数百万大军,装备着数十个美械师,受到海内外华人大力支持相比,其表现和成绩是远不相匹配的。这些研究均从反面论证了领导抗战胜利的主导力量非中国共产党莫属。
五、从教学思路与方法的角度,提出讲解“中流砥柱”命题的要点与关键
杨近平(2015)认为,首先应讲清楚“中流砥柱”的内涵,其次分析“国民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等错误思想和观点,最后对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整体表现进行科学比较并得出科学结论,从而使大学生在头脑中真正确立“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的科学认识。沙健孙(2005)也指出,说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必须抓住其率先举起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旗帜、制定全面的抗战路线、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组织和推动国民党统治区的抗日民主运动、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主要方面进行阐释。
六、结论
面对当前关于抗战相关问题存在着的历史虚无主义社会思潮的质疑与挑衅,在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仅仅遵循“弄清概念—分辨错误—正面论证”的一般教学套路,尚不足以完全消除大学生对这一问题认知的各种疑窦,更惶论通过这一问题讲解,真正把积极的历史意识与正确的历史观及方法论,内化为大学生科学认识和评价中国抗战史的“理性工具”,从而使大学生能够主动且自觉地“过滤”、回应乃至批判各种错误思潮。为打破这一教学“瓶颈”,帮助大学生从“微观历史记忆”更好地转向“宏观历史把握”,应当强调指出抗日战争在为中国共产党赢得民心、开辟国家新出路两大方面的积极作用。必须认识到,正是“中国人民的选择”才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这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三大选择”主旨并行不悖。
参考文献:
[1] 沙健孙.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J].中共党史研究,2005(5).
[2] 李朝阳.以科学的方法认识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J].思想理论教育,2015(8).
[3] 闻丽.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比较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5(7).
[4] 杨近平.“中国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问题的教学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1(9).endprint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