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明太祖奉行友好往来的外交政策,以怀柔方式定下了15个不征之国,同时与亚非国家进行友好的经济文化交流,待到成祖之时,以郑和下西洋广结异域。本文通过对郑和下西洋进行探究,了解其下西洋的背景及行进过程,进而探究了明朝强大国力支撑下的多次亚非远航在中非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关键词:郑和;中非;国际交往
一、郑和下西洋概述
(一)背景。明朝初年将蒙古逐出长城以北,社会经济恢复迅速,封建统治进一步稳固,航海业、罗盘制造业繁荣发展。为宣扬明朝国威,发展海上贸易,扩大其在海外的影响力,促使明朝开展海外航行活动。
(二)航行历程。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的28年时间里,郑和七次率领船队下西洋,船队规模庞大,经南洋诸岛、中南半岛、阿拉伯半岛等亚非地区,途经30多个国家,最后到达红海海口和非洲东海岸。一般认为有两条路线,一是向南航行至阿拉伯海再到非洲东海岸,另一条是从马累或奎隆或别罗里到非洲东海岸。这是自古至今中国越过赤道线,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航海活动。
二、郑和下西洋的促成因素
(一)造船业繁荣。由于明代前期统治者的重视,明代造船业空前繁荣。明朝政府专门设立了许多大型造船厂,官营造船业尤为发达。在官营造船厂中,一大批高技术工匠在这里发挥作用,官营造船业看重质量而不计成本,所用都是顶级造船材料。明朝造船廠分布极广,在江苏、山东、淮南三地规模很大,尤其在永乐十年一次性造漕船2 000多只,是我国历史上造船业的第三次高峰。明代的造船业发展迅速,能造船只种类甚多,各种运输船、海船、战船种类繁多。工匠对造船技术不断改进,增加了船只耐风浪的稳固特性,促进了航海业的发展。
(二)明朝统治者希望扩大国家影响力。明成祖在稳固封建统治之后,自认国力强盛,希望通过海上贸易向其他国家彰显国力,扩大本国在海外的影响力,故而派郑和下西洋招谕海外诸国来中国进行朝贡。同时也是为了经由海上贸易促进经济发展,发展国家之间的朝贡贸易,鼓励非洲各国通过朝贡在中国经商。
(三)航海技术发达。郑和下西洋是在地理大发现之前发生的,比欧洲葡萄牙、西班牙航海家的环球航行早了近70年,首次在世界上开辟出中国到东非的航线。郑和船队的成功航行离不开当时明朝顶尖的航海技术。郑和下西洋时随船的都是极有经验的航海人员,较为先进地采用了天文导航、罗盘导航、陆标导航等先进的导航方式,并创造性地使用过洋牵星术和漏沙计程法。正是有了领先于世界的明代航海技术的保障,才促成了郑和下西洋的成功,并为后人所借鉴。
三、郑和下西洋在中非国际交往中的意义
(一)开阔国人眼界。郑和下西洋时做了充足的准备,随船的航海家根据图中所见所闻,编写了一系列航海著作,如马欢的《瀛涯胜览》和巩珍的《西洋藩国志》,将航行过程中的风土人情和地理特点一一详记。这些游记都是航海家的真实经历,比国外传入的地理著作更能引起国人关注,对非洲各国的人文、风俗、文化等有了初步理解。这些航海著作打破了国人对“中国”与“四夷”的局限认识,极大地开阔了国人的眼界。
(二)促进中非经济交流。郑和下西洋时在非洲各个国家港口停靠时,打出“中国宝船”的旗号,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易,促进了中国与非洲的经济文化交流。郑和下西洋所带回的海外物品,极大地丰富了明朝市场上的消费品类别,促进了国内商业经济的发展。
(三)推动官方外交关系发展。郑和下西洋后,在非洲国家产生了很大影响,许多非洲国家遣使来华,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在永乐年间,锡兰、文莱、苏禄等国的国王多次亲自入明访问,其他60多个国家的国王和使臣也多次入明。郑和的航行使中非官方之间确立了外交贸易关系,在之后明朝与非洲的这些国家也保持着相对亲密的外交关系。
(四)传播中华文明。在航行过程中与非洲各国交往时,郑和船队不仅进行对外贸易,还趁此时机向沿海非洲一些国家传播先进的明朝文化,让非洲人民了解中国先进的文明成果。非洲国家看到明朝“宝船”蕴含的文化和物质财富以及郑和船队故意彰显的武力之后,对中华文明产生了向往之情,因此纷纷派出使者,到明朝进行访问。
四、结语
15世纪初郑和船队的航行在中非国际交往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航行过程中船队对非洲各国进行访问交易,使非洲国家对这个遥远的东方国度有了模糊认识,对中华文明心向往之,开始派遣使者与明朝互相访问、赠送礼物。这种双向交往使双方都开阔了眼界,提高了各自国家的政治影响,是中非国际交往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为以后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国际交往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马欢.瀛涯胜览[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
[2]张燮.东西洋考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