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条至真定律就是个性化分类指导,对学生所学专业、学生个体的状况进行分析和准确判断,为分类管理提供了良好基础。在促使学生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前期给予有效的引导,后期让学生自由发挥,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自主性和判断力。本文分析了一些高校分类指导的方法和模式,并提出全新的分类指导模式,助力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学生管理、分类指导、成长、成才
近年来,各大高校开始实行学生分层分类指导工作,助力学生成长成才。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在校学生处的支持下,正式成立了全校首家院系学生发展辅导室,经过几年的探索,确立了学院学生发展辅导工作的新模式。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发展辅导室强调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建立了校内外、院内外辅导专家库,采用“一对一”预约咨询坐诊和传统辅导相结合的方法,围绕职业发展辅导、心理情感辅导、学习实践辅导、团队熔炼辅导四个模块开展工作,切实服务学生需要,积极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新形势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提出了自己学校“分类指导” 的工作方法。 在“成长手册” 中列出了学校、 学院的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成长目标, 有选择性地参加活动; 四个“助长团”通过不同类别的“引导者”,给不同目标的学生进行不同类别的指导;“辅导员就业工作坊”细化了学生的就业方向,分类指导,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华中科大学着力打造“学在华中大”的品牌,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以院系为依托,结合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开展精细化指导,合理匹配资源、提供服务。向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提供就业援助,发放一次性求职补贴。启动一系列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积极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实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 促进计划”,做到离校不离心,服务不断线。
担任学生辅导员这一职务已经有一段时间,在与学生的接触和深入谈话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对专业缺乏正确的理性认识,他们在军训、运动会、学生会及社团招新等这些新鲜事过后,感到空虚与茫然。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专业,实现学生全面的成长成才,成为首要的和根本性的问题。通过对就业方向的分类,给学生以方向指引,使其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正确发展道路,才能实现学生个性化成长。
当前,随着更多“00后”大学生出现,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多元化,行为方式更加多样化,加之家庭背景的差异,给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在工作理念上应当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从每一名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切实满足学生的发展要求,真正实现服务学生的工作目标。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作为核心要求,紧紧围绕学生发展需求开展各项工作。坚持专业化、精细化、个性化的指导要求。随着大学生成长环境的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日益显现,传统“批量式”的指导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专业化、精细化、个性化 的指导已经成为学生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学生发展指导处于团学工作的第一线,工作内容密切联系学生,更应当突出指导工作的专业化、精细化、个性化,切实保障学生指导工作的有效开展。具体地说,首先,指导应当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多开展一对一的针对性指导活动;其次,注重学生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为毕业生、新生等提供相应的服务;最后,针对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不同工作内容,分别邀请相关领域专家提供专业指导,以保障工作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指导工作细分为职业发展指导、心理情感辅导、学习实践指导、团队熔炼四个模块,分别针对不同学生定期开展,很好地实现了专业化、精细化、个性化指导的要求。
一、构建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消除“后高考综合症”
大多数学生在高考后会出现松懈、兴奋、茫然、低沉等“后高考综合症”,主要原因是在高中尤其是高三阶段的强压结束后出现的负向作用,他们不明确大学学习的真正目的究竟是什么。针对这种情况,仅靠个别说教效果不会很好。为此,需要构建积极向上的班级思想文化,才能更让学生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状态投入到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
首先,要建立有利于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大学班级文化。以人生与职业生涯教育为抓手,避免空洞,使学生能以积极向上的真我形态存在。这种积极向上的思想是其整个人生各方面持续良性发展的第一基础。因此,在教育中要学会赏识学生,使学生珍惜自己存在的价值,并不断激励,使其由外在的“要我进步”变成内在的“我要进步”,引导学生给自己描绘美好的理想蓝图,逐渐培养其成就感。
其次,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不仅指积极的思维功能,它还依赖于积极的思想与心理基础。以人类发展和国家进步为己任的抱负对创新行为有着很强的驱动作用。此外,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促进爱国主义教育与创新教育的有效互动。同学们能认识到自己和国家是不可分的,在培养其强烈的爱国之心和社会责任感的同时,培养其吃苦耐劳的精神。这种爱国主义更易接近国家与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而不再仅仅是教科书。这种直面现实的思维习惯会促使其创新能力的提高,因为当真切的现实问题摆在面前时,强烈的爱国之心和厚重的责任感会迫使其进行创新性思维,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
二、理性对学生进行分类,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成才
要把独立人格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一项基本目标,突出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组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一些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彰显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特长。以人的个性成长为重点的教育是人性教育和人格教育。构建这种尊重个性的大学文化,要求生生之间能形成一种平等、相互尊重的氛围。教师要让学生能够充分自由地表达自己,实现个性化的发展。彰显个性的文化氛围不是肆意张扬个性,那种过分张扬的个性只会破坏同学关系的和谐,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所以,在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人文要素。
三、以“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指引学生的成长成才
在当前,构建求真务实的班级实践文化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需要。求真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精神,是一种勇于探索真理,不放过疑惑的精神;务实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方法,向现实学習,在实践中学习。
首先,教师和学生给要充分认识“实践育人”的价值,它是一种教育理念,而不是现有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在实际工作中,我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通过指导学生指定并完成自己独立的实践方案、定期举办实践经验交流会、举办创新创意系列活动、对学生参与情况进行量化要求等形式,在班级里形成较强的实践文化氛围。在此过程中,虽然对全班同学的时间进行了统一量化要求,但对于每位同学的实践内容又进行分类指导。实行分类指导是班级实践文化能否良好建立的关键。
其次,要通过时间目标、内容、项目等的专业化来实现实践路径的专业化。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开展系列专业品牌赛事;为开阔眼界,每周举办时事论坛,论坛主要侧重于专业相关的前沿知识和国内外时事要闻;每月布置一次案例分析作业,每一学期举办一次案例分析大赛;开展到医院、社区等基层实践活动,使学生养成思考和解决身边问题的习惯。
通过实行创新型的分类指导模式,大部分学生能够朝着自己当初设计的路线成长,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成为了自己的主人。发挥学生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对于班级的管理和学生个性化成长都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静,梁润雅.大学生成长计划”——新形势下大学生成长成才模式的探索与创新[J].改革与开放,2017(16).
[2]庞淇月.把握规律,为大学生成长把好脉”-谈高职院校学生的成长规律与教育对策[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2(10).
[3]董玉晶,黄海涛,王坤等.“三化”主题班会推动高校入学教育的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6(3).endprint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