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分析与引导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3869
贺斐

  摘 要:笔者以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为切入点,对经济困难学生面对的社会环境所产生的不同心理压力进行了分析,总结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心理反应与行为表现,分别呈现出当前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状态、心理变化与现实表现。通过分析与总结,明确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方向与引导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确区分经济贫困与精神贫困,克服心理障碍,激发他们在逆境中坚定信念,正视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关键词:家庭經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 ;引导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完成大学学业期间支付教育费用与生活费用困难的学生,一是负担不了学校所规定缴纳的各项教学费用,二是缺乏维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费用。二者有其一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二者皆有则为特别困难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源大多来源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同时也有部分学生来自于经济基础较好的城市中的失业、下岗职工家庭,人均收入少,经济困难,有的甚至连温饱都无法解决,家长无力支持孩子上学。以笔者东部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数据为参考,例年经济困难学生约占在校学生总数的 20%-30%,特别困难学生约占在校学生总数的 8%-12%。

  现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已不单纯是一个家庭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而是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需要足够的关心与关注。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贫富差距拉大,人们的心理问题普遍增多,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当中,由于经济压力较大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导致经济困难学生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也要比其他学生大得多,因此,相对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一部分困难学生在缺乏基本的学习与生活条件下,学业上感到困难和吃力,他们有人因四处奔波、打工,学习时间得不到保障,有人因身心压力和生活困顿而不能集中精力投入学习,由此学业受损而影响其长远发展,从而成为高校中的“多困生”。还有一部分困难学生因家庭经济的过度拮据、生活的困苦无助以及心理上的焦虑抑郁,对未来迷茫悲观,感到前途无望,由此进一步引发了他们对当前发展改革的社会持有不同的意见与看法,个别出现伤害自己或他人的极端行为。近年来,由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一个家长揪心、学校担心、社会忧心的不可轻视的问题,了解和掌握困难学生的心理及其人格发展,已经成为高校育人和管理工作中重要的环节。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向社会存在的压力

  (一)来自弱势群体身份的压力。困难学生来自贫困家庭,作为社会上所定义的弱势群体的说法,给他们带来了多方面的压力,部分人群对困难家庭的偏见或者社会当中无处不在的同情都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

  (二)来自环境变化的压力。大学之前的学习生活几乎以成绩作为对学生个人评价的唯一标准,困难学生只需通过努力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就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和重视,而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评价体系变得更为多元化,使困难学生的成绩优势不再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同时,同学中不时兴起的消费热点也给本就囊中羞涩的困难学生增加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三)来自就业、择业的压力。当前社会就业压力日趋增加,大学生为了找到理想中的就业岗位,在校期间需要通过各种校外付费形式的培训拓展与专业学习来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力,而这些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如想获得同样的学习机会,必须付出多于他人几倍的努力,同时,他们对高质量就业岗位的渴望与自身综合素质培养条件相对缺乏的矛盾,也促使着他们产生了一系列负面情绪,进而影响身心健康。

  (四)来自资助帮扶的压力。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帮扶工作越来越受到更多群体的关注与重视。近年来,高校中有不少企业、基金、商会等商业团体已经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资助帮扶工作,获得资助的学生在推选过程中无疑受到了更多的关注,甚至猜测与嫉妒。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将平时难以启齿的困境公示于朝夕相处的同学面前,使得善意的资助不经意间成为了某些困难学生内心的焦虑,造成心理失衡,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对贫困的表现与心理反应

  (一)耻于贫困。对于许多困难家庭学生来说,家庭贫富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贫困不是他们自身的缺点,也不会使他们感到自卑与自责。但有小部分困难学生会把贫困当成耻辱与丢人的事,从而引发许多心理问题。

  (二)依赖贫困。有些困难学生认为,既然作为社会认同的弱势群体,就应该得到社会、学校和他人的关心与帮助,“等、靠、要”的思想较多,一旦自己认为得到的关心和帮助不够时,心理就会产生波动,烦恼、哀叹甚至愤怒的情绪也随之而生。

  (三)败于贫困。如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正确看待贫困,能够把贫困看成是一种考验,思想上就不会有过多负担,行为上就会积极主动地想办法去克服困难、战胜困难,但部分困难学生不愿意把贫困看成是磨难,而把贫困当成生活中难以承受的挫折,生活态度消极,并由此产生了种种心理问题。

  通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对贫困的表现,可以将困难学生的心理状态总结为积极进取型、心态平和型和偏执消极型。积极进取型的困难学生能够正视贫困带来的各种困难,不怨天尤人,不消极怠工,部分学生能够将贫困视为对自身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挑战,从而刻苦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积极拓展个人综合能力,在各方面均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心态平和型的困难学生在贫困学生群体中占绝大多数,他们面对贫困状况心态较为平和,能够正确的看待社会、学校和他人给予的资助与帮扶,同时自身也积极投入到勤工助学、社会兼职等活动中,但在经济上由于基础薄弱,使得他们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应对压力。偏执消极型的困难学生由于长期受到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内心承受着来自经济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不能积极的面对身边的困难与挫折,不能正确的对待和调节心理压力,陷入了持续被动、不思进取,甚至偏执极端的状态。

  三、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引导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深入联系,增进感情。建立辅导员、班长、心理委员、舍长为主体的工作体系,切实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真实情况,针对目前存在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问题逐一找到解决方法。老师与主要班干部要和困难学生主动建立联系,增强信任感与亲切感,使他们更愿意将困难和心声吐露出来,进而更有效的开展心理疏导与帮扶工作。

  (二)利用好校园心理咨询体系。通过老师和主要班干部的前期工作,对存在不良心理倾向的困难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并积极引导学生与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交流,疏导心理难题。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可在开设心理咨询室的基础上设立心理咨询热线,举办“心理咨询日”、“困难学生谈心日”等活动,帮助有不良心理倾向的经济困难学生早日脱困。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变化的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程与讲座。在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际问题的同时,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利用先贤励志、模范典型等人物形象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引导困难学生正确区分经济贫困与精神贫困,不断克服心理障碍。开展勤俭节约品德教育,对奢靡享乐的学生风气及时纠正引导,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友爱良好校园环境与氛围。

  虽然,绝大多数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积极向上,但对于小部分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还应及时关注并给予相应的引导。作为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不仅要做好国家、社会的各项资助帮扶工作,还应在心理、知识、能力上给予困难学生更多的引导与锻炼,做好全方位的资助育人工作。

  参考文献:

  [1]陈曦.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探因与帮护.中国青年研究,2005,12:74-76.

  [2]施志源.社会转型大背景下贫困大学生的学习困境及心理调适.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0(1):83—91.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