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全国县级数字文化馆为主要研究对象,就当前县级数字文化馆群众参与率的现况做了问卷调查,并分析了影响群众参与数字文化馆的主要因素。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提高基层数字文化馆群众参与率进行了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数字文化馆;群众;参与率
2011年,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为全国各地数字文化馆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2014年开始,文化部开展了全国数字文化馆建设试点工作;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开展流动服务和数字服务,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自此,各地文化部门纷纷结合自身的实际进行了数字文化馆的建设,为推动互联网和文化馆服务深度融合进行了有力的探索,让传统的文化馆从理念、管理和服务上实现了新的跨越。那么,经过两三年的探索和建设,广大群众对数字文化馆的参与率如何?影响群众数字文化馆参与率的有哪些具体因素?又有哪些有效的途径可以解决?让数字文化馆最终真正实现在空间上“零距离”,时间上“不打烊”,内容上“集体化”,形式上 “一站式”?让人民群众在享受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上实现更丰富、更高校、更便捷、更均等呢?笔者就这三个问题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并提出了初步的一些建议。
一、影响群众数字文化馆参与率的主要因素
针对数字文化馆群众参与率的现况,笔者就温州市范围内,随机向各县的广大群众共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为了实现数据的真实性,本次調查以不记名的方式让调查对象进行了回答,回收498份,其中有效份数为490份。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分析,发现当前数字文化馆群众的参与率并不是很高:70.9%的群众不知道当地有数字文化馆;近两年有参与当地数字文化馆活动的只占35.8%。那么导致数字文化馆群众参与率低的因素有哪些呢?笔者针对调查问卷进行了分析,影响群众参与率的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因素:
(一)传播途径单一,群众对数字化的知晓率低。通过调查问卷,在24.1%知道有数字文化馆的群众中,获得数字文化馆的不同途径中,38.6%的群众来源于在自己因直接参与县文化馆举办的活动中获得;36.5%的群众来源于朋友同事等人的分享;而通过现代媒体等途径的仅为24.9%。导致这一结局的主要原因是文化馆受传统服务模式的影响,习惯于埋头做事,对数字文化馆的宣传意识不强,导致数字文化馆的关注度不高。
(二)内容有限,更新慢,数字化的覆盖面小。一是数字文化馆的内容主要以文化馆的工作内容为主。笔者通过网络随机对全省26家县级数字文化馆的网站进行了调查,发现80.1%数字文化馆的内容只限于当地文化馆内部的资源,融合了其他文化行业的只占15.4%,做到资源跨部门、跨行业的仅为4.5%;而且文化馆网站上的内容基本停留在信息发布上,很少有音频、视频等资料;二是数字化的类别不平衡。数字文化馆的内容涵盖了舞蹈、音乐、美术、书法、摄影、曲艺等不同艺术门类的内容,但调查中发现,舞蹈、音乐、美术类的占了很大的比例,而书法、曲艺等的占比就少了很多,有些甚至为零,导致不能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兴趣爱好者的不同需求。
(三)内容呈现方式刻板,数字化的亲民性弱。一是由于数字文化馆大部分停留在信息的发布上,文字往往显得过于严肃、刻板,缺少血和肉的真实和温暖;二是当前数字文化馆的服务理念还没转变,告诉受众对象的更多的是“我们在干什么”,而很少关注到受众对象“我想干什么”。以上两种原因导致数字文化馆与群众产生了距离感。
二、提高数字文化馆群众参与率的途径
(一)天罗地网,不断提高知晓率,实现数字文化馆的宣传“无死角”。只有提高了群众对数字文化馆的知晓率,广大的群众才有了了解和参与到数字化文化馆中的机会。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要在庞大的信息网络中,脱颖而出,提高群众的知晓率,必须要多途径、宽渠道地进行宣传和推广。
1.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品牌活动进行宣传。比如: 2015年开始,永嘉县将农村文化体育建设纳入“四位一体”大党建范畴后,策划了农民文化节、礼堂联欢周、全民阅读月、体育运动季和文化“送种”年等几大赛演活动,这些活动注重层层发动,每项活动都做到村居海选、乡镇举办分赛场,全县进行决赛,县、乡镇(街道)、村三级联动,活动触角伸向每一个乡村形成了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县级文化品牌。数字文化馆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品牌活动覆盖面大的优势,在举办过程中,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将数字文化馆宣传出去:在设计和制作演出活动的背景喷绘和节目单时,加入对数字文化馆的宣传,精心制作数字文化馆的小册子或宣传单在现场分发、通过主持人现场反复进行播报,活动的报名都通过平台进行等方式引导群众关注并参与到数字文化馆中来,并且让数字文化馆逐渐渗透到群众的生活中。
2.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宣传。充分利用移动数字化平台、有线电视、电信等不同的网络通道,打造信息发布的“天罗地网”,使数字文化馆的信息服务进入千家万户,达到全区域的有效覆盖。尤其要重点利用“微服务”。微信自诞生起,由于操作的简便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便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发展,成为当前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通讯软件。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与其他新媒体软件的主要使用人群集中在“18岁到35岁”不同,微信的用户的年龄已经延伸到了“16岁至60岁”。因此,数字文化馆的宣传,要充分利用微信软件,除了做好信息的定期发布,更重要的是积极开发微信的各种服务功能,不断完善以群众所需为主要目的的“微服务”工作。
(二)多措并举,不断扩大覆盖面,实现数字文化馆的“全覆盖”。
通过对数字文化馆的多渠道、全方位宣传和推广,吸引一大批群众对数字文化馆的关注后,如何将他们牢牢地留住,并且让他们成为数字文化馆的忠实参与者、倡导者、和传播者呢?这就需要加大对数字文化馆平台的建设,让它能不断地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endprint
1.充分整合资源。2015年开始,浙江省为推进全省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在省政府的统一指导下,各地都相继成立了跨部门、跨行业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协调小组。数字文化馆的建设中,应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协调小组的作用,打破数字化内容只限于文化馆内部资料的局限,整合各有关部门的资源优势,尤其要注意整合文化同行业的资源,让数字化资源实现跨地域、跨部门、跨行业地整合,让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的群众都能找到自己的文化需求。
2.完善内容构架。要留住群众,信息的发布不能仅仅停留在“我在做什么”,而要把重心移到群众上,考虑群众“我想要什么”。一个满足群众各方面需求的数字文化馆至少应当具有以下几大板块:一是信息发布:除了发布本馆的信息,还应设置当下全国各地特别具有借鉴价值的群文活动的信息、各基层举办的文化活动的信息、即将举办的活动预知公告等;二是信息服务:提供群众常用的一些文艺考级信息、有关文化的政策法规、文化服务点单等类型的信息;三是展示平台:提供一些高水准的舞蹈、音樂、美术、摄影等不同艺术门类的音频、视频等供群众鉴赏的艺术品,尤其要倾向于本地艺术家的作品;四是互动平台:提供群众上传资料、表达诉求、咨询问题等的板块,随时掌握群众的文化需求,促进互动交流。
3.做足特色资源。为了不断满足不同群众的不同需求,数字文化馆资源尽量要做到全,但也要避免盲目地求大求全。还应充分发挥文化馆本身的专业和职能优势,充分调动起政府收藏保护、不易为广大群众所见的高价值的文献或艺术作品,使数字文化馆拥有专业、高质量的内容,建有自己的特色资源库,让它成为不可代替的平台,让参与的群众产生亲切的文化认同感。
(三)便捷人性,不断提高亲民性,实现数字文化馆与群众“零距离”。如何让数字文化馆具有亲民性,需要提高服务意识,将心比心地去关注和研究群众的需求,在主页的设计、内容的呈现、检索工具的使用等方面实现更多的人性化。
1.操作方式要简便、有趣。使用数字文化馆的人群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中老年群体,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群体视力不够好、对网络技术不精通的特点,平台设置的时候要注重清晰、简单、明了,便于操作;同时为了吸引年轻人参与到数字文化馆中,也要充分考虑到年轻人的需求和爱好,把数字化的服务内容做到手机、平板电脑、网络电视等多媒体移动端上:比如可以将永嘉昆曲的脸谱、古玩字画等鉴赏价值较高却又不易辨识的文化艺术品制作成 “连连看”“大家一起来找茬”等类型的游戏活动,让他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到文化艺术。
2.呈现方式要亲民、贴心。数字文化馆在收录各种信息的过程中,不能是简单的堆砌,而要结合现代数字技术,对他们进行二次加工,使之转化成人们乐于接受的信息。除了政府正式发布的一些公告、文件等信息,数字文化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尽量地做到生动有趣,温暖贴心。比如:永嘉县近几年农民文化节中举办了农民歌王大赛,农民达人秀比赛、楠溪江十大美厨娘等赛事,发布信息的时候就可以采用“乡亲们,请放下锄头、解下围裙,你一展才艺的时候到了!”“乡亲们,你的梦想沉睡得有多久了?是时候该醒醒了!”“各位妈妈,县长喊你来楠溪江做美食啦!”等。
3.诉求通道要畅通、有效。设置一些“我要上传”“我要咨询”“专家解答”等互动版块,动态地掌握群众的文化需求,并建立监管平台,及时解答群众的疑难;在放权让他们上传一些资料的过程中,让群众不再只是文化信息资源的消费者,而变身为文化信息的制造者,让他们从内心产生一种自豪感、成就感,最终让他们对数字文化馆有心理认同感。
参考文献:
[1]尉光辉.论数字文化馆宣传推广的有效途径.[J]大众文艺.2015(6).
[2]仇菲.对数字文化馆的几点思考.文化视界.2015(5).
[3]李立群.数字文化馆建设中的“微服务”.宿州教育学院学报.第18卷第6期.endprint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