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互联网视域下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建设与思考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4150
李璞

  摘 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所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能否始终保持领导权与话语权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法治、民主社会的建设,甚至对于我国当前建设现代化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发展要求而言,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也起着“看不见手”的关键作用。我们要想把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与话语权牢牢的掌握在手中,就必须对当前我国意识形态环境与状态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关键词: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认同;互联网

  我们要想把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与话语权牢牢的掌握在手中,就必须对当前我国意识形态环境与状态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当前互联网“话语冲突”往往会被归因于政府与民众的集体与个人利益冲突的深层延伸。然而居于今天中国特殊的社会发展背景视角而言,两者之间“冲突”的根性原因更可以被定位为“价值不认同”与“社会共识缺乏”的日益深化。

  一、互联网+意识形态

  (一)互联网“网权力”不断扩张

  进入21世纪以来,网络成为了一种全新的信息获取方式,凭借其快捷的传播效率和灵活多变的特色受到了全体年轻人的追捧。网络信息传播方式超越了工业时代的报纸、电视、千倍不止。其差距就好像火药枪与原子弹的差距一样。根据2016年数据显示,我国当前网民总数已经达到6.88亿,其中我国网民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高达75.1%,也正如网络作家周小平所言“网络不是年轻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而是唯一渠道”。

  (二)意识形态“时代化”特性与转化

  意识形态理论之所以能够出现如此快速发展和频繁调整,除了其自身在于理论延展空间上的广阔和先哲个人努力之外,更为根本之原因在于意识形态理论自身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特征。这种特性就如之前定义中所提到的“意识形态是作为人类的一种多元多层次‘价值认知并依靠社会存在而形成的”,是无法由个人或者群体在脱离现实中凭空进行“创造”的。

  二、互联网“话语战争”的恣意扩大

  “互联网+意识形态”在我国成为一种的新兴意识形态发展模式,并非就意味着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就已然走上了“康庄大道”或者“安全着陆”。实质上在上文中就已经提到,当“互联网+意识形态”成为一种趋势的同时,其所带来的“网权力”影响力也在极力的扩张,其在为人民带来技术的便利以及观念的突破的同时,一些“无法无天”的“网权力”也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暗流涌动”。

  (一)从“阵地争夺”到“话题争夺”

  当前互联网的话语权力正以发生着飞速的变化,曾经以个人意志为代表的话语“阵地争夺”正转型成为以非主流意识形态以及反主流意识形态兴起为代表的“话题抢夺”模式。这种“话题抢夺”模式带来的转变表现为互联网话语权使用更为自由也更为集中,并且呈现出对于“政治”事件的更高关注度。在“话语抢夺”的背景之下,开放自由的话语背景也让左右舆论走向的关键因素发生了转移,不再是政府权威一经发声就能够完全实现领导言论破除谣言,而是需要与众多互联网舆论进行博弈与竞争才能实现最终的话语认同,达到引导互联网舆论和群众的最终目的,这也是当前互联网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新特点。

  (二)从“自由自在”到“任意妄为”

  近十年以来,中国互联网飞速的成长以及监管制度的确实存有一定的滞后性,从普通网民某些“抱怨”式的发言开始到现在某些刻意为之的攻击言论,在本质上体现的是个别非主流意识形态乘势发展之后妄图与主流意识形态对抗,并希望解构和挑战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趋向。也就是在这个背景之下,互联网端出现了各种抹黑英雄、虚无历史的“妄言”,这其实也就是某些非主流意识形态和反主流意识形态的直观体现。

  (三)从“完整叙事”到“碎片传播”

  “碎片化”话语方式通常是指只言片语进行大肆渲染,解构和颠覆原有的内容和意义,使网络传播的内容趋于碎片化,“标题党”就是其中一个明显的表现形式。一些文章被部分网站恶意肢解成完全与原意不同的话题,在互联网空间不断制造一些话题事件,影响社会舆论。

  三、互联网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与发展

  当“互联网+意识形态”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就意味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工作需要进入的一个全新的阶段。如果仍然遵循着老道路、老方法或者期望通过现有的领导地位来进行被动的、滞后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就必然会让我们当前的意识形态工作陷入到一种困境之中。因此只有永葆我国意识形态的能动性并时刻保持与社会客观环境相俱进的状态才能使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更具成效。

  (一)从管理到治理的跨越

  由“管理”向“治理”的转变就显得极其重要,虽然两者之间仅就一字之差,但从内涵意义而言,转变就意味着我国的意识形态模式由以“命令化、层级化”为代表的行政模式转化为以“法治化、人性化”为代表的协商模式。这种转化是与当前我国的实际发展背景极其吻合的,也是当前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对接最为行之有效的方式,只有打破一元到多元的意识形态建设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将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叠加共识”提炼出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成为中国社会的广泛共识,才能实现上下对流,避免主流意识形态悬空。

  (二)意识形态理论的深度探索

  当前人民面对的最大问题与矛盾是什么?实质上我们早已有的答案,就如“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所说一样,我国人民在当前以及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所需求的都是在于经济、物质、生活方面水平的不断提高,即快速又平稳的度过我们现在面临的“中等收入陷阱”而并非阶级斗争。因此我们在深化当前意识形态理论建设的同时就有必要看清楚这一趋势,如何完成诸如中国梦就是人民的梦的意识形态“升级”,进一步完成“特殊意识形态”向“全面意识形态”的转变。并通过这种转变实现在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之间“叠加共识”,达成政府与民众在于“价值认同”上的“最大公约数”。

  (三)重拾六种认同

  只有同时把握好互联网的信息传播载体和意识形态理论宣传内容两者时,才能在如今自由度相对较高,意识形态多元、复杂的互联网平台上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争得领导权与话语权。其中对于意识形态宣传内容的提升显得更为关键,如何做到更为简练、实在、易懂,如何让民众在这样“迷茫与不信任”的特殊阶段重新认知、选择、信任、依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观,都是我们当前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以“认同”为核心意识形态理论与宣传方式就显得尤为必要,其中以信仰理念教育为核心的信仰认同、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真理性为基石的理论认同、以实践“最大公约数”为目标的价值认同、以“以民为本”为服务观的利益认同、以实现“与时俱进”为特色的话语认同、以“唤醒大众”为目的情感认同六个方面将是我国主流意识形体继续深化發展的必由之路。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