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安史之乱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同时也是两千多年来古代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安史之乱的爆发与阶级矛盾、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激化等有直接的关系。安史之乱共持续了8年的时间,给盛唐造成了巨大的打击。本文主要分析安史之乱持久的原因,以供参考。
关键词:唐朝;安史之乱;唐玄宗
唐朝,是继隋朝之后的一大繁盛的王朝,在经历了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唐高宗的“永徽之治”、武则天的“贞观遗风”和“治宏贞观,政启开元”以及唐玄宗的“开元盛世”之后,唐朝走向了巅峰,成为了一个富强的国家,并在开元年间达到鼎盛,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往往一个时代在达到顶峰之后便开始走下坡路,唐朝也是如此。755年,安禄山假借朝内出现奸臣,联合部将史思明发动叛变,史称“安史之乱”,又名“天宝之乱”,这无疑是唐朝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重要时期。据史书记载,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攻东京洛阳,建立了大燕政权,次年大举进犯西京长安,并与唐朝开始了长达8年的战争。一个曾经无比繁盛的国家,又有北方少数民族的援助,但安史之乱仍旧持续了8年之久,在这背后有其更深层次的原因。
一、领导者的腐败无能
开元末年以后,举国无事,承平日久,唐玄宗也渐渐丧失了向上进取的意识,开始追求享乐,任人唯亲,导致朝政愈加溃烂腐败。他不仅荒废政事,更将国中大权交给奸佞之臣,最终民怨载道,给了安禄山可乘之机,以致在日后的平叛中落得下风。同时,唐玄宗急于平乱,错误估计形势,拒绝采取据守险要之地、持久疲敌、伺机出击的方针,反而过早出兵反攻。而敌军崔乾佑养兵蓄锐,看准时机,引诱唐朝军队出战;并在双方会战时,假装偃旗撤退,实则引诱唐朝军队进入后方伏击地,计谋得逞,致使平叛之战没能成功。再加上唐玄宗不仅不采纳贤能之人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和高仙芝的忠言,反而听信监军宦官边令诚的谗言,以“失律丧师”之罪将封常清和高仙芝处斩,損失了忠诚的两员大将。他因奸杀忠臣最终逼走了自己的士兵,直接导致了长安沦陷,酿成了万古大错。
二、军备废弛
鉴于唐玄宗荒废朝政,不问政事,以致国家大权掌握在小人手中,致使军资不足,装备简陋备,马匹废弛。洛阳战事之时,因精兵强将远在边关,而无法赶回,最终是高仙芝和封常清临时在长安、洛阳招募士兵,购买马匹,而受募招的也只有市井子弟,没有受过正规的训练,作战经验十分缺乏,这也间接导致了战争的失败。
而反观安禄山,他身居要职,手握兵权,身兼范阳、平卢以及河东三镇节度使。史料《旧唐书》卷三十八《地理志》中记载,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全国共有马匹80 000余,范阳节度使管理马匹6 500,河东节度使管理马匹14 000,平卢节度使管理马匹5 500,这三者将近共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马匹充足,军队精良,且十分庞大,容易集中,来去自如。史料记载,安军曾经一夜之间便能从饶阳抵达常山,十分迅速,而且极易调动。两军之间的明显差距直接影响了整个战争的进程。
三、叛军通晓唐军特点
众所周知,安史乱军由汉族人和少数民族人组成,然而并没有所谓的文化差异和种族的歧视问题。相反,安史乱军中的民族关系相当可观,并非有些人眼中的“汉族和少数民族存在许多矛盾,因此少数民族的将领无法咽下恶气,才会利用这些矛盾,发动战争,夺取政权”。而唐军基本上都是汉人。在安史乱军中的少数民族眼中,军中的汉人独具智慧,文化风尚良好,他们便向汉人学习、了解、妥协、适应,从这个角度上说,两种不同民族的人关系和睦,相处融洽。因此,在长时间的相处中,少数民族逐渐对汉人的行为习惯、思想方法十分了解,也渐渐掌握了汉人的行为方式以及作战方法。他们既通晓汉人的作战,也同时具备本族人民特有的骁勇善战,这在安禄山与唐军的对抗中,无疑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很多情况下,汉人出谋划策,少数民族将领带兵亲临作战,两者的智慧与骁勇善战完美结合,为安军赢得很大的胜利。
四、结语
虽然安史乱军骁勇善战,勇猛无敌,经历了八年战事,但也最终败给了唐军。他们只为自己的利益,未得民心,最终走向了灭亡。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安于享乐只能走向灭亡,骁勇善战也不一定能夺取政权,只有不为权、不牟利、身正廉明,才能一路畅通,名垂千古。
参考文献:
[1]史有仓.浅析安史之乱对中唐士人观念的影响[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2]周保明.高仙芝的活动轨迹与开天之际战略局势的转变[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3).
[3]明秀丽.试析玄宗心态对社会历史进程的影响——以“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为例[J].贵州社会科学,2004(4).endprint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