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拟从我国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出发,在对当前我国高校服装表演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服装表演行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对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对策,以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对服装表演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服装表演专业是一门新兴学科,且极具“中国特色”,在国外几乎没有先例可循。自20世纪90年代在国内各大高校进行试点,经过20多年的摸索时期,该专业规模逐渐扩大。因此,针对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一)国际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些年来,我国服装行业逐渐与国际接轨,许多品牌都竞相在全球范围内营销推广,服装品牌的发布会不断增多,举办地点也不再局限于巴黎、纽约,东京和香港等也逐渐加入世界服装之都的行列。国内外时装周频繁举办。当前,随着中国与国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各大时装周的举办逐渐走进北京、上海。在各大时装品牌发布会上,开始大量聘请中国模特来走秀,旨在打开中国市场,增加与中国消费者的亲和力[1]。因此,只有加大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才能够有效推动中国模特行业进一步发展,促使更多的中国模特走在世界舞台上,为中国服装行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二)我国服装行业发展的根本保障
服装表演艺术是将时装、人体、饰品、灯光、音乐等融合为一体的一种形象表演艺术,是时装美的示范者和传播者。随着模特行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潜在问题开始显现,比如很多模特缺乏綜合修养的专业培训学习,缺乏对服装设计理念的充分把握。而一名优秀的服装模特,要想取得成功,不仅需要靓丽的外表,还要具有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高综合修养的意识。各大高校意识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在专业课程中增设了形体、舞蹈、音乐、服饰艺术等课程,旨在为社会培养全方位、高素养的服装表演人才,这为我国模特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无限契机。
二、当前我国高校服装表演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过于偏重理论,有待创新
当前,虽然高校充分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投入在教学第一线,但是对服装表演专业的教学模式上仍然更为重视理论讲授。在具体的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在时尚流行趋势课程上,多以教师的书籍、影视讲解为主,时装表演技巧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主要以教师进行示范、学生进行模仿的方式进行教学,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使他们不能受到很好的实践体验和亲身感悟[2]。从表面上看,教学过程中氛围愉悦自由,但对提高学生的实际专业能力并不能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教学效果不理想,这就需要改革、创新当前的教学模式。
(二)课程设置较单一,有待完善
我国各大高校关于服装表演专业的基础课程开设门类较少,比较单一乏味,许多专业选修课也被当作副课,安排的课时少之又少,导致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无法得到保障。时装表演专业的课程设置不仅包含对该专业学生素质和技能的培训,也包含对服装艺术设计、时尚传媒设计等相关课程的培训,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着重突出素质和能力的教学,适当增加课时数。具体来说,服装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数量和层次要与市场需求相贴合,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突出终身教育,为不断变化的时尚行业培养综合性人才。因此,未来服装表演专业的教育体系应该是以时装表演、外语、计算机为基础的知识体系,重点突出服装、表演和艺术设计的专业课程,同时要结合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教育,不断更新知识,构成一个开放的、面向市场的应用型知识体系。
(三)招生门槛较低,生源素质有待提升
招生门槛降低、招生数量增加,造成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对进校后的人才培养工作带来很大影响。从服装表演专业的入学考试可知,其最低要求就是身高与身材比例问题,女生一般身高需在170厘米以上,体差在12厘米,男生身高在183厘米以上,体差在18厘米以上。近些年来,尽管许多高校不断降低身高要求,但毕业生能否从事模特行业,形体是决定因素。调查显示,河北、山东、辽宁和黑龙江省份生源形体质量相对较高,南方省份较差。众所周知,表演技能与创新能力都可以通过专业的培训学习得到改善,而形体属于先天性条件,假如先天性条件不足,后期是无法培养至完善的。另外,从服装表演专业生源来看,他们在进入大学前的文化课程基础相对较差,对学习缺乏应有的热情和主动性,难以理解某些难度较高的课程,大学英语四级的通过率非常低,大大增加了该专业人才培养的难度。
三、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中之重。高校可以吸纳服装表演专业的优秀毕业生进入本专业的教师队伍,尤其是那些具备较高文化素养、拥有丰富服装表演经验的优秀毕业生,为课程讲授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同时,服装表演专业的教师,不仅要具备熟练的专业理论知识,也要具备实践操作技能,不断创新教学方式[3]。另外,各大高校还可以广泛开展国际交流、教学研究和培训学习等形式,不断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二)合理调整课程设置,创新教学内容
高校应该切实改变单一乏味的课程设置安排,不断增加知识结构的宽度和深度,严格规范教育体系,改变之前各科课程自成体系的不利局面,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性以及理论与实践的衔接,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全面发展。需要注意的是,服装表演专业应重视语言课程的学习,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中国模特业要想走向国际,首要克服的便是语言障碍,因此,高校应在课程设置上增加语言课程的教学比重,确保学生熟练掌握英语,促进服装表演人才的国际化发展。
(三)加强专业实践,提高综合能力
服装表演专业并不是一个闭门造车的学科,需要加强与外界社会的交流,及时了解最新的流行风向,增强市场竞争力,对就业规划作出更准确、具体的认知,因此,各大高校应给予服装表演专业的学生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近些年来,我国时装类时尚发布会的举办越来越频繁,高校可以定期组织该专业的学生参与相应的实践工作,学生不仅可以作为模特,同时还可以深入开展组织管理工作,有利于提升该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并不是以培养名模为单一目的,而是不断为模特行业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因此,高校应更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该专业学生创造愉悦、自由的学习环境,从文化、气质、艺术素养、综合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其进入社会后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朱涵.以市场为导向,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中职服装表演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美术大观,2014(10):142.
[2]罗润来,俞晓康.高职表演艺术专业群“舞台课堂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2(36):77-78
[3]丛璐.服装表演的审美教育与服装美的本质教育[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4):41-42.endprint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