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媒体技术的发展深刻影响着艺术类大学生的生活方式,颠覆了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标准。艺术类大学生逐渐成为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冠以“微”事物的追随者和传播者,也成为某种观念的倡导者和塑造者。结合自媒体大环境,从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实践环节的落实着手,以研究性学习的视角,开发其自主学习能力,并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关键词:自媒体环境;思想政治理论课;艺术类大学生;实效
近年来,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兴社交媒体成为人们沟通交流的最热门方式,它们满足了现今人们了解信息实时性、现场感、快捷性的需要。自媒体在改变信息传播结构的同时,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交流方式和思维方式,传统媒介生态格局发生巨大改变。
网络时代具有传统教学环境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这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拓展提供了空间。利用网络,艺术类大学生可以向老师咨询并共同探讨交流感兴趣的任何话题,可以使他们敞开心扉更为真实地表达思想政治认知,情感和意志。利用网络自主地获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自由地表达思想,探索未知领域,有助于形成主动求知、主动探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使枯燥的思想政治说教变得生动直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从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实践环节的落实着手,以研究性学习的视角,开发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道德素养。
一、自媒体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遇到的问题
网络对艺术类大学生道德观方面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网上信息泛滥可能造成艺术类大学生信仰的缺失或价值观的多元化,影响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其次,互联网上信息接受和传播的隐蔽性,引起艺术类大学生道德意识弱化、社会责任感下降;再次,网络交流的隐藏性、无约束性,极容易使他们走向犯罪道路。
一是鉴别能力低下,价值观迷失。当下艺术类大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极强,这主要“归功于”学校和社会上各类媒体、计算机网络、通讯网络、各种社团组织等提供知识的渠道,但同时也很容易造成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知识鉴别、判断能力的欠缺;同时,随着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正确的价值选择变得愈加困难,直接导致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方面的冲突愈加直接、剧烈。
二是缺乏远见卓识和创新精神。随着网络化进程日益加快,艺术类大学生平时的训练、学习和生活已经走出校园,较之理工科大学生,他们的思想变得更加务实复杂。但受到阅历的影响,他们直接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不多,容易被假象所蒙蔽,有时言行比较极端。例如一小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只关心自己的就业和个人的问题,很少关注社会进步和国家利益,对政治和民生问题不感兴趣,信奉实用主义和拜金主义人生观;还有一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学习方向不明确,目标涣散,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创新精神,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态度冷漠。
三是处事情绪化,缺乏理性思考。艺术类大学生思想单纯、思维活跃,面对网络上各种思想的撞击,他们勇于直面来自不同国家、民族、政党的意见,重视实际、批判现实。但由于对中外历史的感知肤浅,他们往往以自己的是非标准来评判权衡社会现象。尤其面对国外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甚至毒品犯罪、色情暴力等,他们缺乏客观、全面的分析认识,也很少能够站在社会和历史的背景下,对各种复杂现象的根源进行理性的判断和探究。
四是以自我为中心,社会公德意识淡漠。有些学生思想偏激,对学校的管理制度反感;沒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对社会道德的约束产生抵触心理。艺术类大学生往往自我评价较高,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社会和家庭难以支持其完全独立的愿望,因此容易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发生冲突,甚至会引发一系列的恶性事件。
二、自媒体环境下艺术类大学生道德缺失的深层原因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脱离现实而被弱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塑造人的心灵,构筑精神支柱,发掘创造潜能。但在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艺术类大学生过分标榜理想化的道德与至善化的人格,脱离了思想实际,这将直接导致德育目标指向的负载过重,更容易使艺术类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出现名义上的“加强”而实际上的“弱化”现象,最终影响教育的实效性。
(二)机械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应试教育下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习惯于对艺术类大学生进行外在的强化灌输,却忽视受教育者对真善美的情感真实体验,弱化了艺术类大学生的主体性;习惯于对思想政治教化的“一刀切”,却不认同艺术类大学生的多样性及差异性特点,教育方法缺乏新意,过于简单陈旧不合时宜;习惯于只注重强调理性认知,没有把理论与艺术类大学生的日常行为结合起来,容易导致艺术类大学生课内课外“两层皮”的恶果。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行脱节凸显思想政治评价体系的滞后
当前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教育评价体系实际上是应试教育模式的延续,以“分”定优劣,以成绩论成败,考试成绩高低成为评价艺术类大学生的唯一尺度,也是他们能否评优、能否升学、能否毕业的主要依据,而在实践层面的道德素质和自身修养塑造上收效甚微。
根据中共中央2017年2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的“要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要求,如何从容应对网络环境的机遇与挑战,让艺术类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健康成长,彰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高校思想政治课要加大实践力度,利用网络及现代媒体,从“以爱疏导、以爱育人”这一角度出发,趋利避害,加强引导,全面促进艺术类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加强实践环节落实,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endprint
(一)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的过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的优化,包括思想政治目标、内容、方法、评价体系等各方面的科学合理的构建与实践。高校思想政治课以培养艺术类大学生的责任感、义务感、效率感,创新精神以及自信心为出发点,紧紧围绕基本的道德品质开展教育。
(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的实效性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课授课的实效性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巩固“艺术类大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和创新,充分发挥艺术类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和积极主动性。同时要实行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多层次教学,积极引导艺术类大学生走向社会,接触社会,观察社会,思考现实问题,密切联系社会实际,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想认识,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动”的最终目的,使艺术类大学生知行合一。在思想政治目标现实性的基础上,思想政治课内容应该更具可操作性、可接受性,加强时代感、创新性。思想政治实践环节设计必须适应变化,突出网络时代的特点,从激发艺术类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出发,摒弃传统的道德灌输模式,合理运用传媒、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注意培养艺术类大学生道德主体意识,实现思想政治观念、手段、方法、方式的变革,增强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说服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积极探索网络“第三课堂”建设
学校教育是艺术类大学生道德观念形成的主要形式,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有效的社会教育对艺术类大学生道德观的形成也有重大影响。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普遍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有的家长甚至在孩子品德教育方面反其道而行之。这就使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退行性效果,严重弱化其实效性。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当构建三位一体的立体化网络,实行全方位、多层次、不间断的教育,以期取得整体效应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也要拓宽渠道、落至实处,发挥出其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强化立德树人效果,开发教育资源,从而使艺术类大学生在接触社会实际中受到积极正面的熏陶,获取正能量。
(四)建立科学的道德评价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环节的落实离不开科学的道德评价制度。科学的道德评价制度可以通过完善艺术类大学生评优评奖体制,改变评审办法,实行评优评奖艺术类大学生申报制,并配之以科学有效的奖惩制度来建立,这有利于艺术类大学生做到知行统一。可见,科学的道德评价体系应该是动态的、激励艺术类大学生主动参与的,评价的最终目的还是在于激发艺术类大学生潜存于心的道德正能量,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实践中获得更大的提升空间。评价体系一旦确立,不但使教育任务有了明确定位,还可以对艺术类大学生的道德思想和行为作出评价,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被教育者可以根据反馈结果修正自己不符合社会要求和规范的言行,提高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与水平。
(五)善用自媒体平台的优质资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积极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加强艺术类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克服自媒体引发的人格障碍等问题,使互联网的普及在拓展艺术类大学生视野、丰富知识、全面成才等方面产生广泛积极的影响。
一是发挥网络优势,开辟思想政治课网上学习园地,开阔艺术类大学生的视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更为顺利的理解信息;二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探究式学习,尝试用网络教学替代部分课程,以开发教学方式、改善教学效果,培养大学生探究能力和协作能力,使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效率,使网络在主动学习、协作探究等方面具备了更多的潜在优势。三是开辟理论课网上公众论坛,专门为艺术类大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的空间,使艺术类大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现和挖掘自己的潜能。
参考文献:
[1]朱晓瑾,代燕军.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探索.新教育时代,2015(10):192-193.
[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9次中國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7.
[3]吕杰,徐静.自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3):72-76.endprint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