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探究北宋前期太祖至仁宗四朝的最高权力问题,从人的角度认识君主,感受遥不可及的封建帝王的凡人内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皇权的强化,专制统治的加强,在实际中亦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面对王朝建立后政权合理性的质疑,纷繁冗杂的朝中事务,强权的太后,胸怀天下的士大夫,历朝天子的统治难题各不相同。成为独裁君主,不仅要有过人的智慧还要有过人的精力。太祖、太宗勤于政事且不知疲倦,他们有能力且有足够精力去掌管行政、军事、财政、选官用人等繁复的事情。皇帝一旦精力有限而无暇顾及全部事务,大权难免旁落。“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是宋代不得不提的一个现象。一批以天下为己任、秉持儒家思想、由科举出仕的官僚,对宋代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愿以身殉道,在许多问题上积极发表谏言,对朝政产生巨大影响。
关键词:北宋皇权;士大夫
想要了解,就要走进。我们仰望古圣先贤,倾注了太多的“敬”字,心中永远保持着距离感。当我们试图去了解他们时,则需要走进他们的世界,他们的内心。尤其对皇帝,一个被中国人视为天子,跪拜了千年的角色,历史早已遗忘他们也是普通的凡人。在制度礼仪的规范下,他们永远高高在上,从未被当做凡人去认识去解读。我们将帝王暂且请下神坛,以一个了解平凡人的方式去解读他们的所作所为,从新的视角出发,获得更深刻的认识。
一、独裁不易
佐伯富在《宋朝集权官僚制的成立》一文中曾特别强调:“宋代君主独裁之制,大致确立于太祖太宗之际,而其所以异于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独裁君主者,主要在于这些独裁君主所凭借的乃是君主个人能力,而宋代所建立的却是一个有完整制度与之配合的君主独裁政体。即使君主个人没有什么能力,但凭借独裁的制度组织仍能实施独裁统治。”皇帝统治不是仅靠皇帝个人就可以实现的,还须有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的配合来协同维护统治的稳固。
这一制度该如何设计,怎样设法牵制各方力量来防止皇权旁落,制度本身又该如何运行才不会被人为破坏,是需要精心研究设计的。北宋前期的四位帝王,均为维护皇权统治做出了不同的努力。
二、巩固新朝统治——太祖政权的合理性
在前朝基础之上建立的王朝,其政权的合理性问题历来都是统治者最为重视的,北宋也不例外。唐末五代的变乱,对贵族势力给予彻底打击,而皇帝统治体制,亦由此再创新局。历经唐末各方节度使割据,五代十国频繁的政权更迭,宋代建立专制皇权面临极大的阻力。宋太祖赵匡胤出身军事将领,借兵变建立新朝。宋代开国之君在证明其政权的合理性上深谋远虑。
宋太祖赵匡胤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是史家绕不开的話题。时至今日,史家间或仍有主谋策划者谁属之争,但预谋之说,大抵已成定论。乾德元年二月,太祖与赵普间的一次对话中,当太祖必欲使符彦卿典兵,并谓“朕待彦卿至厚,彦卿岂能负朕?”情急之下的赵普不禁脱口道:“陛下何以能负周世宗?”赵普之言,真相已然明了。
古代不乏身为臣子推翻皇帝,自登帝位建立新朝的先例,宋太祖煞费苦心地策划如此经过,是出于多方原因考虑的。唐末军阀割据,军事力量决定政治权力,假兵变以行政变正是五代积习。宋太祖的陈桥兵变与周太祖郭威的澶州兵变可谓如出一辙,陈桥兵变因袭前人做法,契合当时政治环境。太祖为王朝的正统性、合理性做出了充分的考虑与谋划。太祖严禁军士剽劫,在百姓间塑造了良好的爱民形象。同时,宋太祖的天命故事和各种祥瑞之说,营造出天命所指、民心所向、盛世将至之感。
三、确立君主独裁体制——太宗揽权之专
作为独裁君主,拥有过人的智谋固然重要,而过人的精力也不容小觑。历史上皇权稳固的帝王无不勤勉。太宗精力过人,勤勉于政事不知疲倦另人感慨。太宗从择士、狱讼、钱谷、军政、纳言等各方面控制朝政,“虽细微亦与寻访”。细微至此是多数君主无法企及的,除非有着超乎常人的精力体力,否则无法承受。太祖太宗这等勤勉的帝王,实在令人敬佩。后世的真宗也曾努力对各种政事亲力亲为,但无奈身体不堪重负,终究还是将诸多政务交由刘皇后和大臣处理,未能全盘掌控。
开疆拓土曰祖,守城之君曰宗,宋太宗正是一位合格的守城之君。太宗即位以来的一系列措施无不指向加强君主集权与统治稳固。太宗行事决绝,从他将可能威胁他传位之人彻底清除一事就可见一斑。太宗为专制皇权的稳固,可谓不择手段。他稳定了宋代的江山,加强了皇权,实为宋代国祚的强心剂。
四、借力于天命祥瑞?——真宗君权旁落
真宗继位,顾命大臣皆是前太宗朝能力威望俱佳的重臣,前朝元老于他来说皆是父辈之人。真宗继位之初面临这一角色转换,过去的太子而今成为九五之尊,怎样处理同这些元老的关系,如何转变心态,对真宗是一大考验。元老们高瞻远瞩,颇有治国经验,真宗遇事与之商讨必能有所收获;但如若凡事听从,便会在无形之中丧失决策权,他在朝廷的威望也必将受损。所以,既然在朝廷的重大决策上,真宗须得听取元老们的意见,那么他总要在一些不影响大局的事情上展示皇帝的权威,昭示皇权独尊,显示出自己才是最终的决策者,郭贄出知大明府一事便是如此道理。
说道天命,古代不少统治者,尤其是需要强化其统治合理性与正统性的君主,都在天命上做过文章。从皇帝出生的不寻常,到继位时的各种祥瑞,凡此种种其目的只是昭告天下,皇帝正是天命之所在。太祖太宗虽也假借天命稳固统治,但他们更重视现实权力的掌握。真宗则不同,他妄想借助神力来解决政事的不顺,来弥补对外关系中的不足,实为本末倒置。真宗欲化权力为合理的权威,想以此长保政权稳固,但如若无法掌控现实权力,无法真正取得民心,仅只倚仗不可测度的天象异兆,编串成权威的仪式象征,极易出现政治危机。
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到盖棺论定的功用。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我们从庙号为“真”也不难看出这位皇帝的特点。从宋真宗御制文目录中可以发现,与天书、封禅等天命昭显有关的撰述占了相当分量。虽然宋真宗可能并非真正认可玄虚,但其借助此等玄虚之事,借着神圣化的权威领导来维持大中祥符的太平景象,却是不争的事实。
皇帝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控皇权,这种权力必定会让渡到别处,虽名为皇帝拥有,实际已掌握在他人手中。真宗朝中宫刘后得以预政,究其缘由正是真宗在处理政务时依赖刘皇后。渐渐的,刘皇后得以笼络大臣,安插亲信,将其势力遍布朝野。这为后来仁宗朝时期刘后长期把持朝政奠定了基础,皇权一度旁落于太后手中。
五、太后权力与士大夫理想——仁宗朝的约束
仁宗即位,尊刘皇后为皇太后,“军国事兼权取皇太后处分”。刘皇后在真宗朝已有政治基础,但历代太后临朝始终面临合理性的难题。刘太后在遗诰中“吾秉先帝遗言,权助军国。”可以看出“秉先帝遗志”就是她最好的说辞。刘太后为仁宗之母,秉先帝遗言,又早在真宗朝打下根基,统揽军国大事直至其崩逝也不足为奇。刘皇后能受到真宗政治上的依赖与信任,一定有着过人的政治谋略,少年天子始终无法与强势太后相抗衡。
宋代的士大夫官僚,他们接受儒学教育,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就是他们的典型代表。宋太祖引进士于殿廷,将科举出身的官僚收归天子门下,君臣又被赋予师生关系。宋代文彦博曾直接提出“与士大夫治天下”,宋代士大夫的地位作用可见一斑。他们怀着“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的信仰,冒着被贬谪风险积极进言,敢于诤谏。宋代士大夫群体对于专制皇权而言,无疑是一种强大的约束,皇帝也不能打破儒家义理的权威。endprint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