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论拉美文学错译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5340
李圆桢++沈妮++杨听韵++高蒙蒙++胡曼瑶

  摘 要: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拉丁美洲文学中极具代表性的一支文学流派,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后进入中国作家的视野,并在当时掀起了一股学习魔幻现实主义的热潮。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当时,中文媒体所翻译的那段颁奖词使“魔幻现实主义”一词进入中国大众的视野中。然而他们错将“hallucinatory realism”(幻觉现实主义),翻译成了“魔幻现实主义”,这直接淡化了莫言扎根于中国传统的创作风格。而在当代中国读者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对魔幻现实主义的理解存在一定偏差。本文通过对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的现状的分析,结合当代大学生对魔幻现实主义的理解的調查研究,总结拉美文学错译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拉美文学;魔幻现实主义;中国文学

  一、魔幻现实主义现状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一种以魔幻手法表现现实的文学流派。它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后兴盛于拉丁美洲,它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共同倾向,主要表现在小说领域。其代表作平有《玉米人》、《佩德罗·巴拉莫》、《百年孤独》等,而胡安·鲁尔福及加西亚·马尔克斯等作家即是此流派中代表人物。

  魔幻现实主义(realismo mágico)是拉美文学中极具代表性的一支,而加西亚·马尔克斯则以《百年孤独》为代表独具风采,使得魔幻现实主义在世界上广为流传。他认为在拉丁美洲这个孤独又奇妙的地方,发生的一切都是真实而有根据的。加西亚·马尔克斯通过对魔幻事件的描写反映出南美洲错综复杂的社会、政治和历史现象,表现了拉丁美洲的过去、现在以及将来,折射出拉丁美洲人民奇特的、艰苦残酷的生活。

  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开始引入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以来,受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中国作家们沉痛反思民族历史、奋力开凿“文化岩层”又渴求许多新鲜事物。如今许多中国文人都已对此文学流派有了一定的了解,莫言、陈忠实等作家已经能够领会到它的精华,他们对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既继承又发展,在文学美学意义上对我国传统文化重新认识阐释,发掘出更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通过荒诞、怪异的写作手法来表现现实,揭露社会状况;与此同时他们不断做出自己的思考和理解,甚至开始将魔幻现实主义中国化,使其更加贴近我国的本土文化。

  然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他们对“魔幻现实主义”原著并不十分熟悉,更不用说其英语甚至西语原文“realismo mágico”,可是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几乎随处可见 “魔幻现实主义”这一词语——有人用 “魔幻现实主义”来形容图书馆占座位、蔬菜价格;又有如齐新光的网络诗歌《殇歌·序曲·2007残存的魔幻现实主义无题诗歌》[1],却只在诗中不断描写飞鸟、公主、骑士以及城堡;再如独立学者、国学起名师灵遁者作品集中则有以《魔幻现实主义诗歌》命名的一诗:“魔幻现实主义的诗歌是我奶奶/她在活着的时候/枕头下藏刀/从不给深夜造访的人开门/她总说:我们要善良,接受一切该接受的。”[2]这样的诗歌单独看来可能有可圈点之处,但若是非要贴上魔幻现实主义的标签,不免显得有些蹩脚,因为诗中只是包含了一些看似玄乎的时间和奶奶的人生哲理;此外,在某网站的电影推荐中出现了如下评论:“少年派难道不算魔幻现实主义?”、“魔戒也应该算作魔幻现实主义”,更有文章提出郭敬明是将魔幻现实主义引进中国的第一人,而其作品《小时代》和《幻城》则是当之无愧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因为其中既写出了魔幻的大场景,又有对现实奢侈生活的表现。

  事实上,以上的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电影艺术,虽然都给当代中国艺术带来了多样性,但这样的“魔幻”,与加西亚·马尔克斯式的“魔幻与现实”完全不是一回事。由于大多数人无法直接阅读外文原文,他们对文学或流派的理解是直接来源于中文翻译的。而由于任何两种语言之间都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在翻译过程中就会产生的“词不达意”的现象,因此直接导致了普通大众对“realismo mágico”的理解仅停留在“魔幻”或“现实”的单一层面上,甚至产生与“奇幻”的混淆。

  可见虽然“魔幻现实主义”已经为广大中国读者所知道、接纳,但是许多普通读者对这一词汇的概念性认知是有误的。他们并不理解其来源、历史以及内涵,仅仅凭着对翻译字面解释来猜测使用这一词语。这就说明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作家们也能更好地结合自身文化背景,继承发展魔幻现实主义,让它在中国土地上焕发生机。

  二、调查问卷分析

  (一)文学类专业与非文学类专业学生

  采访同学A为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她对魔幻现实主义的理解为: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荒诞的现实生活的文学作品。据他说,外国文学专业课上老师往往只挑选更为大众所熟知的欧美文学,拉美文学大多是略过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拉美文学在中国的接受度还不够高。究其原因,同学A认为: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架构太大,反映一个家族或者几辈人的生活变迁,由于缺乏特别强烈的戏剧冲突,对读者的吸引力不够大,并且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在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上所体现的文化与中国文化差异也较大。

  采访同学B为外国语学院法语专业学生,她觉得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并没有特别魔幻,其着力点还是在现实生活。她认为该类作品的迷人之处恰恰在于它们比较偏离主流的审美,以《白鹿原》为例,在白鹿原那个时代出生的人或者活在白鹿原上的人未必会觉得它魔幻,但是远离了这个生活背景的人,就会觉得那片土地是很有魅力的。也就是说,小说中的人物觉得稀松平常的事,在我们读者看来却是不合逻辑的,这种强烈对比极具讽刺性。

  采访同学C为商学院金融系学生,她对魔幻现实主义一无所知,虽然并未看过该类文学作品,但一直有个固有印象:魔幻现实主义作品非常晦涩难懂。

  通过与不同专业同学的交谈,我们发现文科类同学对魔幻现实主义的理解度普遍高于非文科类同学,并且普遍认为该风格作品的故事内核是现实生活,但表现手法是荒诞的,使得整个故事看起来不按常理,诡谲丰富。绝大多数阅读过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的同学对这一流派的理解基本正确,只是阅读起来感到比较费劲,这源于魔幻现实主义的自身特点,它区别于其他流派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所采用的思维方式。它站在原始人理解世界的方式上,剔除理智成分,从神话思维的角度去表现现实,所以我们在读作品的时候,既会看到现代派所采用的艺术手法,如隐喻、象征、夸张、变形等,也会有一种天马行空的感觉:时空、生死的界限完全被打破了,整个世界神秘而诡异。这种“魔幻”性还深受西方现代主义诸多表现手法的影响。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对于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西方现代主义手法,采取兼收并蓄的积极态度,并在其作品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endprint

  无论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手法如何怪异,它的本质还是忠于现实、反映现实。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是“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实”。不管作品采用什么样的“魔幻”、“神奇”手段,它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反映和揭露拉丁美洲黑暗如磐的现实。

  (二)调查问卷分析

  本次项目研究的主题以魔幻现实主义中心,探讨拉美文学错译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围绕这一主题,为了能更直观地看出错译的影响,作为拉美文学译本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受众的读者群体的反应就非常值得纳入考量。从受众的角度出发,考虑到读者的学识层次以及思想背景,我们的研究对象选择了最有代表性的大学生群体,为了将其对于魔幻现实主义的认知程度进行具化来方便对比考量,本组采用了小范围问卷调查与具有针对性的个体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为了最终调查结果更具有针对性和对比性,问卷在题目相同的情况下划归为两份,分别向文学类专业大学生以及非文学类大学生进行发放,最终的问卷统计也是按照这两类进行分类数据汇总;个体调查亦然,分别选择有文学专业背景与没有专业背景的个体进行关于认知程度问答。以下是第一部分问卷调查的题目设计以及最终结果。

  问卷问题主要可以划分为两类,即被调查样本对于魔幻现实主义中外作家及其作品的了解程度以及对魔幻现实主义特点的理解。

  作为问卷的先导,在“是否听说过魔幻现实主义这一名词”的问题上,文学类受访者和非文学类受访者都给出了积极的反馈,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受访者都表示听说过这一名词,这为问卷结果的准确性打下了基础。

  第一类程度类问题中,每个问题的选项都被设计为从1至5的五项,用以代表对问题提及的作家或作品的了解程度,数字越高,则表示了解的程度越深。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共选择了六位,即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米盖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胡安·鲁尔福,伊莎贝尔·阿连德以及莫言。作品八部,分别是《生死疲劳》、《白鹿原》、《废都》、《鸟人》、《百年孤独》、《幽灵之家》、《佩德罗·巴拉莫》以及《玉米人》。我们所选择的作家都是在魔幻现实主义领域完成过出色作品的代表人物,作家的国籍多样,其活跃年代也不尽相同;在作品上我们更是有意识地选择了高知名度作家的代表作品,如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以及高知名度作家的非高知名度作品,如莫言的《生死疲劳》,以期望能达到一定的对比效果。

  此类问题文学类专业和非文学类专业的受调查者给出的反馈结果在对比之中也有统一之处。首先,无论是对问卷中作家的了解程度还是对作品的了解程度,文学类专业学生都要高于非文学类学生,尤其是著名作家的非高知名作品,即莫言的《生死疲劳》这一项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其次要说明的便是结果体现出的共性,很明显,获得过诺贝尔奖的莫言和加西亚·马尔克斯具有相对较高的了解度;而未获得诺奖的其他作家及其作品则不然,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对中国大众的影响中所具有的片面性可见一斑。

  第二类问题为了了解受访者魔幻现实主义特点的理解而设计的。要了解魔幻现实主义的特点,首先必须进行广泛的阅读,但是在调查中,无论文学类还是非文学类专业学生,读过或正在阅读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的数量半数左右都在一至两本,这样的阅读量所带来的对魔幻现实主义特点的理解难免片面,这也是在接下来的关于对魔幻现实主义印象的问题中,超过百分之六十的人选择“神秘有趣”和“晦涩难懂”的原因。

  魔幻现实主义由于其时间和情节上相对的不连贯性,使初读者不太好理解。但是“神秘”这样一个更偏重于“魔幻”的词汇,表现出的则是大多数人对于魔幻现实主义的错误认知。由于早期的错译,或者说翻译的不准确,使得realismo mágico 这一名称被翻译为“魔幻现实主义”,这一名词随着莫言获得诺贝尔奖而深入人心,也使得大众对于这一概念有了“想当然式”的误解,认为“魔幻”是这一流派的根本特点,然而正如realismo是名词主体,mágico只是形容词一样,现实主义才是“魔幻现实主义”的落脚点。

  (三)结论

  通过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首先,绝大部分人都至少知晓魔幻现实主义这一名词,虽然并不一定能够准确的知晓其定义,但是对其有最基本的认知。其次,大多数人只是熟悉魔幻现实主义这一名称,对于其更深一步的相关作家作品与风格的了解其实是比较少的。而大部分人对于莫言与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认知是来源于其为诺贝尔奖获奖得主,而并非其為魔幻主义代表作家,或者,从反方向来说,是这两位作家获得了诺贝尔奖才将这一名词带到了人们的视野之中。对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认知程度调查也反映出了相同的结果,但是相对而言文学类专业的受访者比非文学专业的受访者了解程度要高。

  从此次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人对魔幻现实主义的认知仍然浮于表面,更多的只是对个别代表作家的一两部作品的了解,而对于魔幻现实主义的内涵知之甚少。

  三、总结

  “魔幻现实主义”一词本身就是翻译而来的词汇,“魔幻”二字只是修饰,“现实主义”才是根本。虽然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借由“魔幻”的外衣,将现实包裹得神秘诡谲,但究其根本,它依旧反映了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我们在进行问卷调查的过程中也发现,当代大学生普遍对魔幻现实主义的理解存在一定的误区。他们过度强调“魔幻”的表现手法而忽略了“现实”才是“魔幻现实主义”的核心。中国作家从魔幻现实主义中汲取了重要的元素,结合本土文化创作出富有中国特色的作品,而普通大众透过“魔幻现实主义”这扇窗户,窥见了更丰富多彩的世界。在正确认识和理解魔幻现实主义的基础上,中国作家定能开创出一条繁荣的民族文学之路,树立文化自信,向世界展示中国。

  参考文献:

  [1]曾利君《马尔克斯在中国》.北京.201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p143.

  [2]节选自灵遁者《魔幻现实主义诗歌》http://dzh.mop.com/50097774.html.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