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进入初中阶段以后,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初中数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计算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数学知识的应用和以后内容的学习。本文探讨初中数学教师在七年级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开展教学: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培养学生计算反思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养成验算的习惯,促使学生养成正确、合理、快速进行计算的习惯,提高计算能力,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数学;计算;兴趣;能力;习惯;效果
数学是一门基本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而在数学的学习中,计算又占有很大的比重,就初中数学而言,就存在大量的计算方面的知识,如实数的计算,方程,代数式,函数,不等式,统计,概率等。这些知识点无一不涉及到大量的计算,学生计算的基础能力和基本技能以及学生对数学计算的兴趣是否浓烈,影响着学生计算能力的层次。在进入初中阶段以后,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初中数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计算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数学知识的应用和以后内容的学习。而作为刚踏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初中数学在六年级数学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抽象符号的计算,因此七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是整个中学数学的基础。下面,结合我的教学经历,浅谈一下初中数学教师在七年级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开展教學。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中外学者都强调了兴趣的重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学得比别人好。在计算教学中,数学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一)教学中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二)教学中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
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中分散训练,集中考核
在学习有理数运算、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等涉及到运算的问题时,因为当堂作业中计算的题目较多,学生容易产生疲劳、烦躁,做题也就不那么认真了,所以在学习这些内容后,我每堂课只给学生布置两道计算题,这样量小,学生容易认真做,易于集中精力,准确率就高了。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就可以进行集中考查,对出现的个别问题进行及时解决。
二、培养学生计算反思的能力
计算的简洁是计算合理性的标志,是计算速度的要求,它是对学生思维深刻性和灵活性的考察。要提高学生合理进行计算的能力,“计算反思”是一个很好的训练方法。因为通过“计算反思”,学生就可反思在计算中用到了哪几个定理或公理、性质;反思这道题有几种解法;反思这道题哪一种解法既正确又简洁,从而确定合理的解法。
例如在分析完一道计算题时,教师可以提问:本计算题有什么可反思的知识?引导同学们学会反思:本计算题用到了哪几个定理或公理、性质,它们是如何联系并应用的?自己在分析过程中是因为哪一个定理或公理、性质不熟或不灵活才导致思维受阻?别人的解法和自己有什么不同,能否还有更多种的计算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这道计算题和以往的哪些计算题有些类似,能否把它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系统?等等。教师每天坚持这样和学生共同反思题目,哪怕少做一题,哪怕是一个小题,也要把所解决的问题当堂研究透彻,使学生形成对问题的思维定势,只要有问题就要从各个角度,各个不同的方面去思考、去反思……
教师长期的正确引导,学生就会从不习惯变为习惯,从而养成反思自己计算过的每一道计算题,把自己的每一道计算题都当作自己创造的一个作品来完成,力求最完美地展现给老师和同学们,同时教师也要不失时机、适当地大力欣赏和高度赞扬这些肯动脑、有创意的学生,使他们有成就感,并利用作业展览,作业互判等形式来带动更多的同学去参与,从而在学生中形成浓厚的比、学、超的学习氛围。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养成验算的习惯
有相当大一部分学生,如果在测验、考试之前单独敲打一下,盯得紧一点,成绩就会起很大变化。分析其中的原因,不是基础的东西没有掌握好,而是平时的学习习惯不行。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所以,从七年级第一学期开始,数学教师就应要求学生认真听课,积极思考,独立完成作业,特别是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数学教师应该从下面几点开始:
(一)严格计算过程,规范演算草稿
计算规范是提高计算准确率的保证。从七年级第一学期开始,数学教师就应要求学生就做到计算格式规范,书写工整正确,作业和试卷整洁不潦草。草稿演算是正确进行数学计算的必要手段,许多计算错误都是因草稿演算潦草、无序所致。在教学中,草稿演算同样要求学生书写工整、有序,能口算的尽量口算、那标上进位的尽量标上进位。单元测验时,要求学生按平时要求打草稿演算,可将单元试卷对折,草稿演算与相应的题对应。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学生有条有理地开展自我复查,不必再费时重写草稿演算,可以直接对照检查,省时省力,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细致、诚实、认真的作业习惯,又能克服学生乱写乱丢草稿的坏习惯;既有利于教师寻找并分析其错误的原因,又能帮助学生订正及调控以后的教学。
(二)严格要求,抓实抓细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数学教师就必须严格要求,抓实抓细,持之以恒。严格要求,严在平时教学中抓实抓细上,严在平时教学中持之以恒上。学生在平时作业中计算不规范的错误,教师一定要及时纠正;平时作业书写潦草、不工整,教师一定也要及时指出;学生在测验时出现的计算不规范错误,教师在课堂上更要详细讲评,教给方法;对重复发生错误的学生,教师应该给其开“小灶”。
在教学中,计算题应与应用题教学一样,养成看到题目,首先审题的习惯,在进行题目求解的计算的过程中或结束时还须对计算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检验,以便及时纠正计算过程或结果中出现的错误,并掌握验算方法。这样数学计算起来方法会更正确、更合理,数学计算速度会不断提高。学生数学计算出现差错,错写、漏写数字和计算符号是常有的事,因此指导好学生认真书写也十分重要。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计算的思路和数学计算步骤。
诚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靠一朝一夕,也不能时紧时松,只有坚持不懈,一抓到底方能有成效。另外,数学教师也应以身作则,板书、批改作业、单元测验都要作出表率。
总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数学教师应该贯彻在整个中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既要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的针对性训练。只要我们认真钻研,工作中不断进行总结和完善,认真挖掘计算题中的能力因素,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endprint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