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青城“西厢调”的历史沿革与生存现状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20606
赵伟焯

  摘 要:西厢调”是植根于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青城地区的民间地方说唱艺术,自清代产生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西厢调”与元代著名戏曲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小说似乎有着联系,在“西厢调”创立之初,就是选用《西厢记》为剧本,进行演出,从而有了此地方曲艺的诞生。本文是对该曲种流行地域的地理人文概况、历史沿革、现今发展三方面对这一曲种进行探析。

  关键词:西厢调;历史沿革;生存现状

  “西厢调”是植根于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青城地区的民间地方说唱艺术,其产生年代大致为距今二百多年的清朝光绪年间。从字面含义上理解,“西厢调”与元代著名戏曲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小说似乎有着联系,在“西厢调”创立之初,就是选用《西厢记》为剧本,进行演出,从而有了此地方曲艺的诞生。

  一、“西厢调”的历史沿革

  “西厢调”,又称“西厢小调”、“青城小调”、“青城小曲”。在此小曲未出现之前,当地人一直是以唱“老曲子”和“眉户小曲”为主。大致在清朝光绪初年间,以当地曲艺爱好者张海润先生为代表,将王实甫的《西厢记》剧本与当地流传的一些民歌曲调结合在一起,创编出一种新的曲调,并用该调排演了八折《西厢记》,分别为《游寺》、《接厢》、《酬韵》、《请宴》、《传简》、《递简》、《越墙》、《拷红》,受到群众百姓的喜爱,并且,将此小曲定名为“西厢调”,因为“西厢调”作为青城镇的地方戏,“青城小调”、“青城小曲”的别称也应运而生。

  张海润(字晓霞)生于清道光二十二(1842)年,卒于光绪三十(1904)年。青城村人,出生于大川渡红庄(今白银水川地区)。在同治年间,由于陕甘两省的回汉民族矛盾的激化,兵燹突起,到处烧杀抢掠,“条城河朔一带咸受其害”汉族人口锐减。在《青城记》书中关于当时作者的父亲张廷桂的记载为“作山堡于红圈湾以卫乡民。五年八月乱民攻堡,公率众堵御,力不支。弟廷德伤。乃令三弟廷荣负母间出,翌日,堡遂陷,公及于难。”在三叔的力救下,作者与母亲等人从山后侥幸逃脱。左宗棠平乱后,甘肃采芳局为其父立传并且保举“善词曲”的张海润入国子监深造。在国子监深造期间,作者结识京华乐律师桢干,并且研读王实甫《西厢记》及其他戏曲作品,为日后创作词曲奠定了基础。大致到了光绪初年,为活跃乡间的文娱活动,作者将其编辑的八折小曲“西厢调”搬上舞台。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以至于后来“每至春节,排演乡傩,以闹丰年”。关于当时的演出情形,当时条城的文化名流也多有评述。

  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科进士、刑部主事、湖南新田、麻阳知县杨巨川跋文曰:“童年在乡闾间,每到元灯节,火树银花,到处管弦竞奏,雅曲高歌,缭绕四处,红男绿女,如蚁如织,余亦侧身其间,兴高采烈”。梁启超弟子、法政大学士、楹联巨擘李子安跋文“乡先辈张晓霞举人,所著《西厢调小曲》,冠流风遗韵,文气盎然,真趣事也。”

  宣统元年孝廉方正、举人刘翰宸曾跋文说:“西厢曲调,系吾邑前辈张晓霞先生编辑而排演乡傩者,故跋名《西厢曲调》。余于音律略有门径,幼年时每逢春节提倡乡傩参加歌舞,可以发扬文艺,移风易俗,亦可以开胸襟而舒怀抱者也。”

  领乡秀才王心如跋文是这样评价的:“前人作此好歌,管弦清雅,声调谐和,可比阳春白雪,故于每年元宵佳节,灯火輝煌,演唱西厢之调,以及各种小曲,手舞足蹈,节奏工能井然,有条不紊,足以视听之娱,是为主好,谁不争夸其盛哉?伏思彼时,余正年轻,亦趋步而参观,始悉大小曲调之好处于人实多,可以解愠,可以忘倦,可以益神志,可以养性情。”

  张海润晚年定居在白银靖远的女儿家中,并由女儿、女婿养老送终。在青城,“西厢调”演出活动仍在继续,李仁友、张新等人又将“西厢调”进行了创新,他们整理出在当地传唱的几折眉户与民间故事的剧本,将“西厢调”之曲调加入其中,唱词加以删改,创作出《玩会》、《卖翠花》、《钉缸》、《卖货》、《戏叔》、《射雕》等新的剧目,加入“西厢调”中,扩大了其演出的内容,演出效果更加火热。李仁友,城河村人,人称“李陆爷”,传为先前兵败隐居青城的李自成的后裔。张新,青城村人,二人自“西厢调”创立之初便开始学唱并且登台表演,其中,因张新的唱腔优美,表演生动,在当地最为人熟知。二人除了创新、填写剧本之外,还口传心授,培养出许多“西厢调”的传唱者。到了中华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由于全国大面积闹饥荒,青城地区也未能幸免,于是,很多艺人纷纷离开青城,远走他乡,而当地百姓们为了生计,也没有了娱乐的心情,“西厢调”因此被停演,一停便是十余年。大致到了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解放初期时,当地一位自小便听“西厢调”,非常喜好此曲调的村民——刘自重。开始挑头与他人重新发起搜集整理“西厢调”的工作。

  刘自重,字郑卿,青城村人,在其朋友萧梓殷的《跋青城小曲集》中,有关于刘自重的记载:“幼失学,身虽务农而雅好文艺,顺口溜生动自然,纯属天籁。记忆力特强,凡庙宇、戏台及春联,过目成诵,历久不忘,尤其利用农暇多方访问,邀请宿学,把有清一带青城地方戏剧汇集成册,集中以西厢曲八折为主,对保存青城文物作出了可喜的贡献,为当前群众所称道之人”刘自重在他与举人高炳寰记录的《选录西厢眉户小曲记》中,对于当时所发生的情形这样写道:“自民国十八年以来,天道元旱,人民苦不堪言,从此无乐趣趣矣……幸有我邑三合牌居民李君仁友者,年已古稀,精神尚健,就其年少所学一一口授心传,每至傍晚余邀李君至保寿堂庭院之内,歌其次调,乐而录之”。在刘自重与众人的努力下,将“西厢调”的曲调、唱词重新整理齐全,并且邀请出生本地,后在西安艺术学院就职的李干成先生,创编出新的《三奶奶和合》等剧目,开始排演。收到很好的效果。而刘自重等人将演唱的二十余首西厢曲调录制成磁带,将曲调保留了下来。

  “文革”期间,“西厢调”不可避免地被列为“四旧”行列,再次遭到停演,一停就是十多年,这十多年间,多半会唱西厢调的老艺人,如李仁友、刘自重等人也相继辞世。而十几岁便跟随李仁友学唱“西厢调”的滕海文先生,此时也不能唱,他忿忿地压抑着内心的情绪,盼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可是随着电视的普及,人们的注意力开始发生转移,“西厢调”开始逐步淡出村民们的娱乐活动,甚至也只是滕海文等人晚饭后自娱自乐的“节目”。endprint

  这一时期的“西厢调”曲谱唱本,也随之又一次流失,滕海文与其师兄陶明宗两位艺人,开始了新一轮的搜集整理曲调的工作,数十年如一日,并孜孜不倦地向爱好者们传授技艺,在他们的影响下,“西厢调”排演的内容数量不断增多,大批文艺爱好者加入其中,创编出《游青城》、《黄河岸边是故乡》等一批现代剧目,而“西厢调”的传唱队伍也在日益壮大,演员的表演技艺不断提高,除农历新年的“社火”演出外,各个村社办起了自己的“秧歌队”,以在农闲节假日表演。回顾“西厢调”的历史,断断连连,可谓“一波三折”。但是最终还是被一次又一次的保留了下来,流传到了今天。

  二、“西厢调”生存现状调查

  时光飞转,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抢救地方传统小曲,在青城镇镇政府与几位健在的老艺人的共同努力下,走到新世纪初期的“西厢调”,依然保持了旺盛的演出“生命力”。

  (一)“西厢调”的班社分布

  目前在青城地区排练演出“西厢调“班社的分布是以其各个行政村社为单位,有上下外三片之说。上片在地理位置上即以青城鎮为中心,依次排开,有青城、城河、新民、瓦窑四个班社;下片指青城镇以北一直延伸至黄河南岸的整片区域,分三河、上坪和下坪班社;而外片则是指青城镇以东的东滩乡班社。各个演出班社因地理位置的不同,排演的剧目也不尽相同。而且,各班社都有一两折拿手的演出剧目。如新民社的《玩会》、瓦窑社的《小放牛》、青城社的《写扇》、城河社的《渔舟》、《三奶奶和合》等等。根据对老艺人高启康的采访,在其九岁时随李仁友学习西厢调,现如今关于“西厢调”的传承情况如下表所示:

  “西厢调”创始人 张海润

  “西厢调”第二代传人 李仁友 张新刘自重

  “西厢调”第三代传人 高启康 (师从李仁友、张新二人) 腾海文 (师从刘自重)

  现今“西厢调”艺人 高启生、周新莲、关晓燕、张彦梅、刘晓丽、康月玲、刘宇智、高信孝等人

  (二)“西厢调”班社的行规

  在“西厢调” 的各个班社中,都流传“玩社火,玩三年”这样从祖上留下来的规矩。意思是说,要想学习演唱“西厢调”,必须要学三年,否则,就不能参加表演。这样做的目的是:一.防止有些学唱者只是一时心血来潮或有其他什么目的,以至于耽误排练演出。二.对于三十多首曲调的学习到上台的表演,一般没有三年的时间是掌握不全面的。

  “西厢调”班社里的技艺传授主要是言传身教的方式,学徒不用交学费,但逢年过节时,要给师傅送点礼物。在“西厢调”的演唱表演中,遵循“真、实、巧、妙、严”这五点原则:所谓“真”,是指演唱过程中,吐字要求清晰,并且对戏中人物角色的理解要求做到情真意切。“实”是指实实在在的地方艺术风味,这里主要为戏文韵白的地方,必须要用青城方言来说,如用秦腔或眉户中的腔调表白的话,其韵味就会感觉别扭,即当地人讲的不正宗。“巧”说的是表演中每个手势动作随韵调节眼中完成。即动作在师傅教授过程中,特别强调唱腔与表演动作的完美结合,这里比如《卖翠花》中的唱词之一是:“腊月里天气寒,家家户户赶长面”,在其中除了要用【班歌调】将唱词唱清楚之外,还要在唱到“赶”字的时候,做出相应的动作。另《打樱桃》的戏中:“出了北门望南坡,观见海清拿天鹅,拿的天鹅叽哩刮啦叫,叫煞闺中女娇娥”,其中,要把握四个动作的准确介入,包括“望”、“拿”、“叫”和“娇娥”(女旦手势)。这样一来,在“西厢调”中加入了程式化的内容,使得剧目变的丰富多彩起来。“妙”主要指现在创编新的剧目时,要重视衬字的妙用,衬字用的妙和准,才能完整配合出曲调。“严”是对伴奏乐队的要求。定弦要求一致,打击乐的起落板要求一致。

  (三)“西厢调”的演出状况

  21世纪的今天,西厢调”这一地方小曲,在当地演出作为逢年过节时作“社火戏”这样的正式演出,在农历春节期间,即农历正月初八开始至正月十六,由各个村领导安排,每天安排一两场“小曲子”演出。有时,也会有水川、强湾村等外乡的演出团体来到青城城隍戏台进行表演。演员由先前传下的戏装样式,演出团体自制服装,在当地城隍庙的戏台上化妆演出。其戏服与“秦腔”戏服相近,同为清朝古装服装。而演出的剧目除了传统“西厢记”八折中选出一二折子外,还会选一些象《三奶奶和合》、《卖货》、《富贵图》等一些喜庆热闹的戏剧来演。

  “西厢调”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现已过世艺人腾海文的带领下,也取得了一些新的成绩和辉煌。2001年滕海文等人自编自演的小曲《计划生育好》登台表演后,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 2004年参加首届兰州市农民艺术节,滕海文等人编导演出的节目《渔舟》——《西厢调》剧本27折中的一折,演唱者独特精彩的表演,令观众耳目一新,获得了演出一等奖,滕海文还因此被评为“农民艺术家”称号。2010年9月,由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办公室、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市群艺馆联合编印的《兰州青城西厢眉户小曲选》已正式印制成册,册中记录了“西厢调”唱词27折、“眉户词”9折唱词,眉户常用简谱曲调28首。2016年3月,高启康被确立为青城“西厢调”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称号。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一些具有当地旅游或民俗文化特色的节日也使“西厢调”派上用场。由高启康、杨国志等人创作的《西瓜节》祝词 ,分别用【神仙】、【阶州】、【太平】等曲调,“艳阳高照古青城,小曲吟唱西瓜节”“吃一口来香十里,香沁心脾醉远客”等等或描述或表赞的唱词,通过音乐表演的形式,将当地西瓜优质的特点与人们和谐生活的特质表现出来。再如例年清明时节当地举行的“青城镇民俗文化节”中,“西厢调”与“英雄武鼓”、“柴山”等民俗活动一起作为展演的内容,并且,“西厢调”的演出节目中选取了《游青城》这一现代剧,剧中将青城的历史风貌及民俗文风等内容使用在剧本中,使那些初次来青城的游客们,第一时间了解到有关青城的点点滴滴。 因此,“西厢调”小曲植根于风雅青城人群体的文化传统或文化历史之中,在该地区民族群体中起着确认文化身份的作用,已成为青城人民一张有代表意义的文化“名片”。

  参考文献:

  [1]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所民族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4.3,第一版.

  [2]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3,第一版.

  [3]杨巨川《青城记》——“青城小曲题序”.

  [4]杨巨川《青城记》68页.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