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亲和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充分发挥和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转变地方政府和高校的思想认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高雅的校园文化,积极开拓新媒体教育平台,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滨州特色传统文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当地文明在特定自然、历史作用下,历经千年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至今发挥影响作用的当地文化。它不仅以有关的文献史料、文化物品等客体形式存在和延续,又以当地民族、人民的思维方式、风尚习俗、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主体形式存在和延续。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1],地方传统文化亦然。充分发挥和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的现代影响力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亲和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社会主流思想文化在人身上由内在接受认同到外在自觉践行的转化过程。要实现这一过程,就要选择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教育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2]。地方优 秀传统文化作为该地区人们耳熟能详的长期积淀下来的历史文明成果,其影响无处不在,同时,给当地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打上了深刻的地方烙印,塑造了人们的经验和行为。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容易被认可、接受,特别是在精神认同上具有天然的亲和力。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感召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取决于教育内容的感召力。地方优秀传统文化长期扎根于当地人们的思想观念,不仅符合主流意识形态,还具有生动性、直观性,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提供丰富有效的教育内容以及互动性强的教育载体。同时,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既能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又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有助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渗透。因此,地方传统文化也应当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范畴。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凝聚力。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社会或群体意识与精神的塑造,将教育对象的理想信念、精神信仰、道德规范统一到主流思想意识上来,实现社会发展的目标[3]。中华文明历经千年而不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对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的自觉认同是其根源。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为当地人民提供了区域文化价值的认同感,是其地区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的来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激发人们的认同感,容易形成共识,使得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价值需求、奋斗目标趋向一致,进而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凝聚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滨州特色传统文化概述
滨州地处山东北部,是黄河文化和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悠久,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了以孙武“武圣”文化、范仲淹“忧乐”文化、董永“孝悌”文化和杜受田“勤廉”文化为特色的地方傳统文化。
孙武,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被后世尊为“武圣”,滨州惠民县据考证为孙武故里。“武圣”文化,起源于其军事著作《孙子兵法》中的军事思想,即用唯物辩证法的思维看待战争发展和敌我力量。
范仲淹,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其青少年时期曾在今滨州邹平生活过。“忧乐”文化,源于其名作《岳阳楼记》中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先有国家和百姓的幸福安康,才有自己的“乐”可言,体现了爱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董永,汉朝千乘人(今山东博兴)。“孝悌”文化,源自汉朝《二十四孝》记载的董永孝行,即孝敬父母、爱护兄弟、友善邻里,知感恩、懂回报。
杜受田,清朝滨县人(现滨州滨城),道光进士,咸丰帝师。“勤廉”文化,是以杜受田为代表的杜氏家族文化,即做人要正直谦逊、做官要勤政清廉、做事要公正求实。
以孙武“武圣”文化、范仲淹“忧乐”文化、董永“孝悌”文化和杜受田“勤廉”文化为特色的滨州传统文化,不仅在滨州当地广为流传,也得到了广泛的社会认可。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通相容,具有统一性。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宗同源,如孝悌文化与“和谐”、“友善”、“诚信”不谋而合,“勤廉”文化教育我们要“敬业”,“忧乐”文化更是深深的“爱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相辅相成。二者从根源上看,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三、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地方传统文化教育的主动性欠缺。我国上下历史五千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经过不同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中华传统文化,并成为中华民族发展的思想力量源泉。但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并没有足够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地方传统文化教育,以致于在当前的德育工作实践中,开展地方传统文化教育的主动性欠缺,缺乏系统化的整体设计。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地方传统文化教育的针对性不强。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共同追求,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但是,据笔者调查,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专门接受过传统文化教育的学生所占比重很少,接受地方传统文化教育的就更少了。在目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仍然以理论授课为主,缺乏有关传统文化的元素。endprint
四、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转变思想认识,着力打造具有浓厚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社会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是系统工程,良好的社会环境是有效的助推器,对个人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十八大以来,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凝聚全民族的力量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像滨州特色传统文化这样的地方文化,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其爱国精神和人文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滨州市已将“武圣”文化、“孝悌”文化、“忧乐”文化和“勤廉”文化的弘扬和发展纳入“十三五”规划。由此可见,地方政府应当将其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切入点,纳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整体规划当中,贯穿于学校教育、社会道德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全过程,以此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传统文化的整体氛围,进一步强化地方传统文化的心理认同,夯实文化育人的社会思想基础。
加大高校的重视,主动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通,而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够有效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层次。高校应主动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工作中,在课程设置和教师素养上主动开展工作。首先,在课程设计方面,虽然目前各高校都开设“大学语文”课,但在师资配备、教材水平上参差不齐,而且并未有列為必修课。因此,要开设系统化的传统文化课程,增加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设置,同时,要鼓励教师开设相关选修课、讲座,让大学生多渠道、系统化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地方传统文化,激发大学生对理想境界和自身修养的追求,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提高高校教师的思想认识和自身文化素养。引导高校教师转变思想认识,积极挖掘所授课程的优秀文化内涵,加强传统文化与学科间的有机融合,将传统文化精髓贯穿其中;同时,加强高校教师队伍的传统文化素养,深入了解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教师队伍的文化素养水平,这样在开展授课、德育工作时,能够提高教育内容的针对性、现实性和生动性,避免大而空的泛泛之谈,切实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
建设高雅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校园文化是高校大学生身边的人文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对大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等人文素养有熏陶作用。因此,高校要结合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利用地理优势,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如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文化周教育活动;邀请传统文化教育专家学者,举办传统文化讲座;组织当地历史文化名人故居游览,并鼓励学生撰写有关论文;鼓励学生开展相关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建立实践基地。在此基础上,加强制度建设,建设传统文化教育工作长效机制,形成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浓厚校园文化氛围。
建设网络阵地,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教育作用。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平台、手机平台迅速占领了大学生群体的课余生活。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要主动抢占网络阵地,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主题网站、手机APP,发挥主阵地的正面效能;同时,注重网络阵地的内容建设,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作品、文献资料、历史文物等制成数字化产品,积极利用新媒体手段加深大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的理解,加强正面教育。
做好大学生引导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当前大学生是90后青年,对传统文化价值认识不足,思想也趋于多元化。鉴于此,首先,要做好大学生的引导工作,使其充分认识到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大优势在于地理位置的便利性,便于高校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开展活动,使学生自觉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提升自身人文素养;其次,要积极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使其亲身参与到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中,增强主体意识,这样,以传统文化学习为切入点,建立起自主参与的主体意识后,也有利于自身学习方法的改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激励作用。再次,注重大学生道德修养自主性的培养和提升。中国传统文化有关道德修养的内容十分丰富,范仲淹的“先忧后乐”和杜受田的克己奉公体现了古代文人自省与知行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借鉴,能够为大学生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提供良好的带教作用。因此,在学校和社会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主导教育和自身塑造相结合,不断提高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
参考文献:
[1]朱仁宝.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J].浙江社会科学,2005(5):75-78.
[2]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04.
[3]沈国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05.endprint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