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真实意蕴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4642
林颖

  摘 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文本出发,探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真实关系: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剖析当今社会人与自然的现实状况:人与自然的异化,人随意支配自然;展望未来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于改变现存的人类的实践方式,最终对世界的生态发展乃至对我国正在建设的生态文明事业有所助益。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异化

  一、人与自然的真实关系: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一)人来源于自然界,人的生存和发展都依存于自然界

  从物质世界的发展过程来看,人是这个物质世界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生物,人生也自然,死也回归自然。人一生的全部衣食住行的物质来源都是自然界。可以说,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马克思说,“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1]接着马克思又解释说,人为了不至于死亡,必须不断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人首先为了生存,通过自己与自然之间的一系列活动,从自然界获取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资料,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没有了自然界,就没有人类。

  (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不是自然界的对立面

  然而,人与自然界进行的物质交换,并非是对立的双方进行交换,而是毋宁说是自身的交换。马克思说,“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这是深刻的解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然而,当今世界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的根源则把人看做自然的对立面,没有把人看做自然界的一部分。

  二、人与自然的现实状况:异化

  “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坏,实际上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2]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变迁和当今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变化

  原始文明时期,人类用石器进行生产。人对自然的关系是崇拜和敬畏,把自然看做主宰人类命运的神。人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一种原始的和谐。

  农业文明时期,人类用铁器进行生产。人对自然的关系是顺应和利用,自然是人的天命。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一种比较低级的可持续发展关系。总体是顺应自然的,但并没有真正保护自然。楼兰古国的消亡,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消亡就是人不懂得保护自然、破坏自然的结果。

  工业文明时期,人类用机器进行生产。人对自然的关系是征服、利用和改造,把自然看做人类的对立面,轻视自然、藐视自然,以征服者和占有者的姿态面对自然,在知识就是力量、人定胜天的思想的鼓动下,为了满足人类自身需要向大自然不断索取,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一种紧张的、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20世纪著名的八大环境公害就是这种工业文明带给人们的灾难。恩格斯曾经警告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3]

  (二)人与自然关系的当代特点

  在当代,尤其在资本主义制度主导的世界,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异化。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工人的劳动不仅在结果上表现为异化了的劳动产品,即工人生产的劳动产品是不属于工人,还表现在劳动过程中的异化劳动,即厌恶劳动,这就等同于说人厌恶他自己,因此人与自我,人与人自身异化了。

  这种异化除了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外,还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只有人的活动才是真正的自由自觉的活动。马克思比较了人和动物的异同。马克思索,人和动物都生产,例如都繁衍后代,但是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才生产,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1]马克思进一步阐释说,“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1]这本来是人超越动物之上的突出特点,但是,私有制条件下,人妄图征服自然界,使自然界受人的支配,其结果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异化了,人不再是自然的一部分,相反,自然变成人的一部分。当人们随意支配自然的时候,自然也就开始了对人的报复。

  三、人与自然的应然态势:实践基础上的和谐

  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发展的历程。从人与自然原始的和谐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即对立的、紧张的、互相否定的,到今天人们再次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人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否定前一阶段从而形成新的发展阶段。而今天人们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不是让人们退回到原始人那样的生活方式,而是在更高起点上建立一种全新的、深刻了解人的发展规律、自然的发展规律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一)和谐的前提:树立正确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不能超越自然之上。人应当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远古时期的人类往往怀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感恩之意去对待自然界。人们更愿意从自然之子的角度认识自己和外在的世界,这是一种不自觉的顺应和尊重的态度。今天人们对自然的态度不是回到远古时期,而是在经历了人类几千年甚至几万年发展历程、经历了人类不断探求世界发展规律之后,自觉地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这是懂得人与自然关系之后的人类智慧的选择。

  (二)和谐的途径:改变人们的实践方式

  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是人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就是一种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当然这中间还包括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实践关系。工业文明时代把生产力作为改造自然的能力,把劳动对象——自然——作为用之不竭、毁之无害、弃无不容的被动的仓库,没有认识到自然的生态承载力限度,导致生态危机。

  现在正处于后工业文明时代,是时候超越工业文明的实践方式,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当人们真正把握自然发展规律,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时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呼之欲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要走生态文明之路,要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健康发展,做到生产、生活和生态良性互动,实现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做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發展生产力。

  马克思在描绘未来社会时指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1]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2000年第三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3版.P56-58.P81.

  [2]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P28.

  [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P517.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