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黎族民歌传承问题的思考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4404
王永光

  摘 要:民歌传承,是当前全国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歌》项目保护工作长期的重要内容之一。保护与传承是紧密相连互为促进的,保护是为了更好的传承,而传承,特别是有效的传承才能使民歌焕发出新的价值和活力。有感对当前海南黎族民歌传承的现状,作者想就这一问题的思考提出个人的一些看法,愿与同行和专家讨论。

  关键词:民歌传承;思考

  在抢救濒危的文化遗产项目过程中,人们最常用的一句术语就是:保护和传承,两者是紧密相连的关系。保护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和方法将传统的尤其是濒危灭绝的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收集、整理和保存;传承的目的有二,一是要延续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之不断层、不灭绝;二是扩大对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的人群、范围和影响,让更多的人都参与到传承中来,而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和创新是为了更好的传承。事实证明,没有发展和创新传承就缺乏活力,就达不到传承的目的。黎族民歌从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学发展到如今曲调多样、旋律优美的民歌和歌曲,无不有力说明:只有发展和创新,传统民歌才能焕发出应有的价值和活力。

  一、黎族民歌的传承历史

  黎族是具有几千年发展史的璀璨民族,黎族民歌作为口口相传的文学形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早期,黎族民歌的主要形式是民谣,民谣歌词和格律长短不一,曲调单一且多用黎族方言咏唱,与旧时汉族诗人吟诗相类似。到了唐宋以后,出现了用汉语演唱的黎族民歌。汉语民歌七言一句,四句一首,且乐句完整(属称四句歌仔),它的出现是黎族传统歌谣向新民歌发展的历史性突破,它使黎族民歌在曲调上更加多样,在演唱形式上更加灵活,在表现内容上更加丰富,也使黎族民歌的演唱形成了方言和汉语两大类。正是有了汉语民歌,才有了以后新民歌的创新和发展。

  上世纪50—70年代,黎族民歌传承迎来了全面创新发展的新时期。在这一时段内,由王妚大、符其显等多位黎族民间歌手创新发展了一批用汉语演唱的脍炙人口的新民歌,如《叫侬唱歌侬就唱》等;由谢文经为代表的一批海南本土文化工作者也经过采风收集整理和创作推广了一批新民歌歌曲,如《放开喉咙唱首歌》、《各族人民一家亲》以及《毛主席来过五指山》、《舂米谣》等。一时间,新编民歌唱遍了全海南。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由中央芭蕾舞团创作演出的经典舞剧《红色娘子军》当中,采用黎族民歌“罗呢调”创作的主题歌《万泉河水清又清》更是让国人认识了海南的地域音乐特色,使黎族民歌音乐曾一度成为海南地域音乐文化形象的代表。这都是黎族民歌创新发展取得的成果。

  二、目前黎族民歌传承的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黎族民歌传承经历了90年代多元音乐文化的冲击后,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主导下,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深入推进,传承工作有了很好的社会氛圍。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由省政府主办,各市县承办的传统“三月三”节等庆典活动每年都在举办,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市县对黎族民歌及其音乐的挖掘整理和发展创新,激发了广大黎族群众唱民歌的热情;二是各民族市县每年都举办民歌传承培训班,组织民间歌手学习、交流和传唱民歌,不少市县还开展民歌走进校园活动,使民歌传承范围不断扩大,传唱歌手不断增多;三是这些年来,由谢青、谢文经、王照良、何丕杰等本省文化工作者和民间歌手创作整理的民歌歌曲:《美不过黎家三月三》、《久久不见久久见》、《捡螺歌》、《摇篮曲》等都在全省群众中广为传唱;四是我省各高校也都组织专业人员到黎族地区采风,举办专题讲座等活动,积极投身到黎族民歌及音乐文化的传承行列中来;五是阿侬仔黎、邢日新、黄婷丹等一批青年的黎族歌手近期都在网络上推出自己的演唱歌曲。我们欣喜地看到,如今黎族民歌的传承呈现出多样式、多层面、多渠道的良好氛围。但从这十多年来从事黎族民歌传承经历的情况来看,既有欣喜,也有忧虑。原因有如下方面:一是我省非常缺乏一批熟悉掌握地方音乐特色韵味的传承专业创作团队,也没能组织创作出在区域或在国内能够叫响的黎族歌曲作品,这很不利于创新发展和传承海南本土音乐,十多年的实践表明,高手都在民间。二是省委和政府有关部门也曾经组织一些专家深入民族地区进行采风,但由于工作形式肤浅,创作效果甚微。三是黎族音乐的传承推广与上个世纪50—70年代相比,出现区域性偏差,重点在民族地区、汉区成了盲区,就连中小学校的音乐老师和在海南高校学习的许多音乐类大学生对黎族民歌乃至地方音乐都非常缺乏了解。

  三、要继续加大对黎族民歌传承创新发展工作的重视

  本人认为,黎族民歌要达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不仅要继续保持现有的良好势头,更要加大创新发展,如果不着力创新,黎族民歌传承只能在原地打转转,我们不期求能有几首歌曲在全国唱响,但我们应该整理创作一批朗朗上口、易于传唱的黎族(国语和海南方言)歌曲在全省中推广,先立足本省,再面向全国。因此,本人有几点想法和建议:

  (一)建议省有关部门组织海南籍相关音乐专家

  对建省以来创作和传播的歌曲及音乐作品进行收集梳理,挑选一批地域特征浓厚、歌曲旋律优美又易于传唱的好作品,通过电视台和电视网络,在黄金时段每期播放二至三首,循环播放,并使之常态化,让观众多听多了解海南本土音乐文化。

  (二)建议由省委宣传部牵头组织一支有专业水平的创作团队

  团队人员有本土籍的也有内地籍的,创作团队要有长期目标,定期深入基层采风、定期举行创作座谈和交流作品,开展艺术批评,汇集集体智慧。搞创作的人都懂得,一首好歌的产生,要经过多次深入生活和采风体验,不是走马观花所能获得,如果我省能组成这样一支团队,如果这个团队能坚持三年以上,我省的音乐创作一定会有大的起色。

  (三)建议省民宗委设立艺术创作奖励基金

  展开社会调查,对近年以来或是今后在全省或在民族市县中群众较为传唱的黎族苗族的好歌曲进行奖励,以激励专业的、业余的和民间的歌曲作者。

  (四)建议在我省高校的音乐教学中传承海南黎族的音乐文化

  将《万泉河水清又清》等好歌曲纳入视唱练耳教材,或将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片段纳入音乐欣赏课程中,让在海南学习音乐的大学生,都能了解黎族音乐文化的概貌。

  总之,黎族音乐文化仍不失为海南地域音乐文化的象征,黎族民歌传承也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要想用歌曲唱响海南,选择黎族民歌题材是最有效的创作路径,而黎族民歌要让全省人民所熟悉和接受,就必须发展创新。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