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武生作为生行的分支,成为我国戏曲中最为重要的行当之一,它集中体现了戏曲的精髓,是艺术性与生活性的高度结合。长靠武生作为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弘扬中国戏曲艺术的重任,它并不是大多数人认为的简单的穿铠甲、背战旗的一类,而是有着独特文化和舞台表演魅力的一种艺术形式,对于中国戏曲精华在世界文化中的宣扬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众所周知,戏曲中强调唱、念、做、打四项基本功,武生重在“做”和“打”,因而它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尤以各门武生艺术流派、各方专业武生艺术大家的确立而展示出无穷的舞台魅力。武生以长靠武生和短打武生为主,兼有箭衣武生、勾脸武生等。本文仅从个人专业的角度,结合十多年的一线舞台经验以及研习过程中的切身体会,谈一点对长靠武生舞台表演的认识。
关键词:戏曲表演;长靠武生;“三重境界”
一、长靠武生舞台表演的艺术特色
长靠武生,顾名思义,因扎大靠的典型造型特征而得名,又因另一技术难点——穿厚底靴子表演,便也称“墩子武生”或“大武生”。他们经常在舞台上扮演一些武艺高超的男性角色,多为将官。著名的长靠武生戏有《挑滑车》中的高宠、《长坂坡》中的赵云、《战冀州》的马超等。武生以功夫和工架见长,无论长靠武生还是短打武生,都离不开一个“打”字,“打”戏极大地丰富和活跃了舞台,增强了可看性,精彩的表演、真实的功夫常让人流连忘返,叫好不绝。由于传统戏曲在服饰程式性上的严格规定,使归结于这两类的万千武行男性人物单从服饰造型风格上就具有了个性鲜明的符号特征,极易识别与记忆,加之表演中动作幅度、技巧侧重的不同,呈现出来的观赏趣味也各不相同。短打武生的表演讲究“漂、帅、脆”,机敏矫捷,身轻如燕,角色多为绿林好汉,便于短兵相接是他在服装上的主要功能要求,因而在程式中他以罗帽、打衣裤、薄底靴为主体,利索而干净,不拖泥带水,与表演风格形成高度一致。长靠武生的造型则身扎硬靠、背插靠旗、头戴帅盔、足登厚底靴,手握长枪,全副武装,角色多为戎马将士,他讲究的是气度——驰骋沙场、统领三军的气度,从工架而言更注重阳刚美,稳重、端庄,有型,有范,更有一股威武之气。
武生是一个格外注重武功功底的行当,除了需要不断地苦练这些“身上”的硬基本功,还要能将程式化表演技巧融会贯通,灵活地运用到人物性格的塑型外化中,将动作所赋予的肢体语言与想要表达的人物思想完美結合,如此才能展现武生表演的精髓。
二、长靠武生舞台表演的“三重境界”
武生作为中国戏曲中重要的表现形式,经历了无数的变革和发展,才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体系。长靠武生的舞台表演推崇“三重境界”,即“准”、“美”、“韵味儿”。我理解,第一重“准”,就是基本功阶段,它是科班武生的必修课,“冬练三伏,夏练三九”,练的就是一招一式,不能走样,要规规矩矩地、照单全收,要将前辈留下来的基本模式和动作准确无误地、仔仔细细地学到手、演出来,能到“四击头一亮相”就差不多了;第二重是“美”,是长靠武生的过渡阶段,它描述的是在严谨的科班训练之后,通过舞台实践的长期积累,对于不同的舞台角色有了自己较深的见解,能找到绽放“美”的点,能将传统的程序化招式巧妙地运用其中,使人物呈现出轻松自然的形态,而非机械化地完成套路,这是十分不容易的,经常是武生演员的一个瓶颈;第三重境界则是“韵味儿”,也就是“戏我合一”,能够由内而外地将人物感受通过特定的形式展示出来,达到“戏中有我,我在戏中”的地步。
三、武功和文唱是武生演员必须具备的表演技巧
武戏唱念所具有的特殊韵味、魅力构成了武戏欣赏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程式服务于剧情,技巧服务于角色的情感。武生演员既要有纯熟的武功技巧,又必须有扎实的唱念基本功。即使在纯武戏的表演中,也要始终贯穿着角色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的特点。置剧情要求不顾单纯卖弄技巧,乃是武生演员一大忌。
技巧的运用,不是为技巧而技巧,而是应当服从于人物性格的塑造和主题思想的开掘。技巧要有个性,不能不顾剧情的需要,故意“卖弄技巧”,单纯地追求舞台效果。不论“长靠戏”“箭衣戏”,“短打戏”,都要表现剧中人物的精神面貌、性格特征,向观众展示剧中人所处的典型环境,给人一种“帅”“脆”“干净利落”的形式美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