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中国山水画皴法发展脉络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5098
龙军

  摘 要:作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表现技法,皴法的出现标志其真正走向成熟。从皴法出现开始,每一时代山水画都因皴法的发展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色。皴法不仅是区分山水画不同时代风格的关键,也是鉴别同一时代不同流派山水画特点的重要依据。本文拟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皴法的产生、发展脉络作简单梳理,以期进一步地理解与研究中国传统山水画。

  关键词:中国传统山水画;皴法;脉络;风格

  厘清皴法发展历史脉络,总结各时期皴法发展特点,是我们研究中国山水画史的关键。对于皴法的产生,历来画史研究者莫衷一是,其发展衍变规律及特点,不同研究者也各持不同的看法,但总的来说,这其中大的历史背景,发展脉络还是一致或趋近的。

  一、皴法的雏形:魏晋南北朝——隋唐

  “山水画萌芽于晋”,各文献对此不乏记载。晋朝顾恺之《论画》一文首句即是:“凡画,人最难,次山水。”其另一著作《画云台山记》中,对山水画的构思、设色等内容也多有涉及。而传为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首次出现了山水景物,并且人山等大,显得质拙,画面无皴法。

  自晋始,早期山水画以勾线填色为主,“笔法”仅限于勾勒自然物态的外轮廓线条,但稍有变化,“皴法”尚处于萌芽状态,传为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中,其山石无皴,只用线条勾出轮廓和简单脉络,然后着色。至唐代,李思训《江帆楼阁图》也主要以勾线填色为主,所画山石,轮廓中描以结构繁密的线条,已见皴法雏形。其子李昭道山水画《明皇幸蜀图》,相对前者绘画技法虽有所变革,并发展了吴道子粗笔墨线勾勒山石的“笔法”,但画面仍以设色为主,皴法也未见明显。

  作为“南宗”水墨山水的开山鼻祖,王维继承了吴道子画法,传为其代表作《雪溪图》,以遒劲的线条勾勒,施以水墨渲染,笔墨相互渗透,具有意境深邃的文人气息,但是皴法仍为得到明显应用。

  二、皴法的形成:五代、宋初

  五代时期,以复线条方式对山石进行表现的皴法开始正式出现,荆浩山水画代表作《匡庐图》突破了隋唐以來有勾无皴之法,将线描与墨色进行渲染结合,成功表现出山石体积感,极大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形式。继荆浩之后,出现了“三家山水”,代表人物是关仝、李成、范宽。关仝山水在继承荆浩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所作山水出现了“钉头皴”法,代表作有《关山行旅图》等。李成创立了“卷云皴”法,其山水在继承“荆、关”的基础上自成一体。其多以侧笔作波状线条,或呈卷云头状,并以粗细、浓淡的线条皴其山体,树枝的弯曲与山体的卷云态势交相互映,呈现出气象萧疏、广远险趣的风格特征。范宽创立了雨点皴(又名“豆瓣皴”),其技法特点是,以浓淡、干湿、大小不同的短线条对山体的不同结构进行点簇,以此表现北方高大山壑,力显山体的厚实与质量感,代表作有《溪山行旅图》。

  与关仝、李成同时期并列的南方山水画大家有董源、巨然,董源始创短披麻皴法,特点是以短促而带弧型的线条来皴其山体,展现了江南郁茂、苍润与平淡的山水风姿,代表作有《潇湘图》《夏景山口待渡图》等。巨然皴法学董源,并在其基础上创立更具长度、韧性及弧形更显弯曲的长披麻皴,画面浓淡干湿和墨色层次更加丰富多变,其代表画作有《万壑松风图》《秋山问道图》等。

  三、皴法的发展与完善:宋、元、明、清

  皴法至北宋中期已得到完全确立。李成“卷云皴”法及画树的“蟹爪”技法为当时多数人所推崇,受此影响且成就最大的是郭熙。《宋学士集》有谓:“河阳郭熙以画山水、寒林得名,盖得李咸熙笔法。”从郭熙的《早春图》《窠石平远图》《幽谷图》来分析,画面呈卷云状的山石十分明显,类似“鬼面”。丛树的枝杈弯曲欹侧,近于“蟹爪”,继承了李成山水画的余韵。

  北宋中期以后,山水画成就较高的有米芾、米友仁父子俩。其所创皴法为“米点皴”,是在继承范宽“雨点皴”法后加以创造发展起来的,画法以简练线条勾出山体轮廓,然后以笔饱蘸水墨,卧笔横点,以点成片,积点而成,用来表现江南山村烟雨迷蒙的奇景。目前难见米芾山水真迹,从其子米友仁《潇湘图》详知“米点皴”的真实技法特点。

  南宋时期,院体画风盛行,代表画家是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北宋范宽“雨点皴”法深受帝王冷遇,李唐在其基础上加以改进,创立“斧劈皴”法,“斧劈皴”法分皴廓与皴劈两个阶段,中锋勾廓,廓线方硬;侧峰皴劈,侧峰用笔,用力劈运,首重尾轻,劈后轻提,皴笔有轻有重有疏有密,是一种变直笔为横笔的皴法,代表作有《万壑松风图》。其后,马远又在李唐“斧劈皴”的基础上发展成一种“大斧劈皴”,与李唐的“小斧劈皴”近似,代表作有《踏歌图》。大、小“斧劈皴”是根据侧笔横扫所形成的面积大小来区分,“小斧劈皴”的特点是笔法干挺坚硬,层次细腻丰厚;“大斧劈皴”常被用来表现有大切面裸露的山石岩体,体现刚毅芳硬的风格特点。“南宋四大家”之一的刘松年承袭了李唐,山水画法亦采用“小斧劈皴”法,但稍有变化,画法较为秀美工致,代表作品为《四景山水图卷》。夏圭皴法类似马远,与马远有“马一角、夏半天”之合称,代表作有《溪山清远图》《长江万里图》。

  山水画由宋入元,进行了再次重要变革,笔墨注重主观情趣,超逸洒脱, “文人画”成分明显加重,尤其到了元代后期,皴法臻于完备,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元代赵孟頫“托古改制”,对山水再次变革,“元四家”(即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等四人)则承续了此次变革。赵孟頫以中锋勾皴山体,创立“荷叶皴”法,山体脉络如同荷叶茎脉,代表作有《鹊华秋色图》《水村图》等。王蒙创立“解索皴”法和“牛毛皴”法,其画法以中锋笔法依山体作屈曲繁复的勾勒,有些皴法如被支解开的绳索,呈强扭曲之势,谓之“解索皴”,有些皴法乱如牛毛,谓之“牛毛皴”,代表作有《春山读书图》。“元四家”中,倪瓒创立了“折带皴”法,其画法以枯笔卧笔拖勒后转势直擦,以显江南山石寂寥空漠、水天一色的景色,所作山水呈天真幽淡、萧疏苍郁的画风,体现了“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美学追求,代表作有《容膝斋图》《渔庄秋霁图》等。

  中国山水画皴法技法的发展历程到元末已经趋于完善,转入明清,后人于数百年里都以“摹古”为主,动辄“仿某某笔意”。这一时期,他们近师董其昌及“明四家”,远师“元四家”乃至董、巨,在皴法方面无一例外得对前人加以直接传承。例如,在“明四家”中,沈周、文徵明一脉相承了宋元以来的董、巨传统,近师法于“元四家”;唐寅与仇英将南宋院体画加以改造,纳入到文人画历史轨道之中,皴法也相应进行继承。清代,以王时敏为首的“清四王”继承了董其昌,被后人一致视为正宗,而“清四僧”“金陵八家”“宣城画派”等,或多或少也受到了“文人画”的影响,在皴法上多继承,少创新。

  四、小结

  一部皴法发展史,决定着山水画的发展历史与走向,对其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限于篇幅,本文关于皴法在五代从无到有,近现代抱石皴的创新发展等关键问题仍少于论述,笔者将作进一步研究,以待后续发表。

  参考文献:

  [1]陈振濂.山水画皴法美学特征试析[J].朵云,1990(4).

  [2]刘春.论山水画皴法语言的节奏化[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2(2).

  [3]谷泉.皴和皴法问题[J].大连大学学报,2002(1).

  [4]廖少华.山水画的体识与皴法[J].美术大观,1997(9).

  [5]朱汉功.中国画山石皴法演变浅述[J].美术向导,1998(5).

  [6]胡美君.中国画常用的几种皴法[J].中国校外教育,2009(10).

  [7]俞子才周阳高.山水画皴法十要[M].上海书画出版社1989(06).

  [8]武霖生.傅抱石谈艺录[M].四川美术出版社1987(05).

  [9]潘景友.中国山水画皴法与地质构造[M].浙江大学出版社1989(04).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