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物理空间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而心理空间则是以人的视觉、感受、思维及经验的累积所产生的,而在客观空间中并非镜像而出的虚幻的空间载像。因此,心理空间体现的是一种虚拟的心理空间活动,而且这种活动是确确实实的存在和作用于人的心理情感活动。最能代表和诠释心理空间活动的是表现于艺术活动中的空间关系。
关键词:心理空间、艺术设计、视觉感受
众所周知,艺术表现中的空间关系是与人类生活中的空间是完全不同的,特别是平面视觉艺术的空间表现。在平面艺术表现中,并非通过生活空间中人的行为活动,包括运动、触觉、嗅觉、听觉等一系列的行为方式来意识和感受空间二维平面艺术表现的空间,只是给其提供了一个有限而界定了的平面空间,它不具备事实上的广延性与深度性,且对触觉、听觉及肌肉的活动而言是不存在的,它纯粹是为眼睛服务的。平面中的视觉元素千变万化,各显其态,它们在平面的空间中占据着各自的位置,演绎着各自的故事,并任意将自己推的更深,拉的更广,使平面的空间变得神秘而变幻莫测。它犹如镜子里的空间,可望而不可及,但它确确实实可以通过视觉给人的心理产生空间的意义。所以,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艺术的空间纯粹是一种幻象,离开了视觉元素的组织与排列,这种空间的概念是不存在的。
幻象的心理空间即艺术表现空间,它的存在,并非是物理空间的一个部分,而是有其独立完整的理论与实践完美统一的体系。作为独立的体系,有着其独特的空间理论支撑,因此,在空间的塑造中,有着在各个方向上的无限广延性与可塑性。阿道夫·希尔德布兰德说: “让我们把整个空间想象为沉入某些容器的一池清水,这样,就既限定了特定的水量,又不破坏包围着它们的连续的整体水的概念。“为了其目的,绘画的呈现包含着对这种空间概念的理解,而这点,则完全通过艺术家呈现的诸种因素所取得。艺术空间的心理反应是以通过对实际空间的感受为参照载体的,它不会破坏它的整体性,而又与实际空间保持同一性,就好像容器与水的关系。
物理空间在非时间运动的状态下是恒常与不变的,因为它不受外来因素的影响。但它在人的视觉感受中,会产生变形,这种变形就是我们所说的透视变化,但这种变化只是空间在人视觉中所发生的空间幻象,并非客观空间的事实。在平面视觉艺术表现中,所体现的视网膜上的变形形态呈近大远小、近实远虚、近粗远细等现象。物体距人的视网膜越近,由物体各部分至视点的距离相互直接差别越悬殊,所以物体的视觉空间变形越大。反之,由于物体离人的视点越远,由物体各部分至视点的距离相互之间差别越小,其物体的变形越小,且越接近实际的客观空间。这种现象在照相机的摄影照片中,可以找到最好的答案。
在平面艺术空间表现中,所体现的心理空间的现象与功能,主要表现于在二维的空间内体现三维的空间纵深感及二维平面位置的设立及分割与构成。表现物象间的距离与空间感,主要是依据人对空间距离的知觉经验及透视关系来组构完成的。而在二维平面上的平面分割与组构则是以平面上的视觉元素的大小、聚散、多少、主次、虚实、简繁等视觉语言的排列组合与对比及协调中来完成空间的心里想象与感受。透视在艺术心理空间中表现,是二维前后重叠图例再现和模拟三维空间现象常用的方法。由于艺术的特殊性与多样性的特点,导致了艺术空间表现的多元化。空间的前后排列现象,就是二维空间表现的特征之一。所谓空间的前后排列现象,指的是利用物与物前后相互重叠与遮挡,来获得空间的深度感。这种方式的前提是被重叠的物体与遮擋物体必须连带性的错位,同时显示,才能达到相应的效果。如果不错位地完全遮挡,则遮挡物必须小于被重叠的物体,这样才能体现前后关系。换言之,如将物体分成前、中、后的三层关系,那么,后者的物体为最大,居中的物体为中,前者的物体为最小,这样,我们在观察这前后关系时,能将这三者物体尽收眼底,前后的空间关系也一目了然。该枣零的表现手法最大的特点是,放弃了客观表现再现事物的焦点透视法,给空间最大的自由度。
在现代艺术的空间表现中,基本上游离了焦点观察的表现手法,而致力于开拓可无限性展开的空间表现法。与生活中动态性的观察法一样,在特定的二维空间中,采用多视点的形式手法,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地全面展开,其间,没有单一固定的时空关系,有的是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空间关系。多点的空间理念,在生活中是客观存在的。如前所述,人的视觉本身就是以观察多点事物而存在的,这种活动的观察方法,使人类能长久地生存下来。在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表现中,均以生活中常见的观察和理解方法来表现空间关系的。物与物之间空间层次的表现,都是以上下左右的位置平面的展开,每一个位置都是中心,每一个形态都是焦点,解读作品的过程,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种空间理念的设置,无疑地大大拓展了空间的容纳度。突破了单一特定的时空表现观念,多点的空间则更多的提供了时空同步表达的广阔舞台。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