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民族教育发展的新思考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4852
魏舒欣

  摘 要:教育是人类传承文化、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是社会进步、民族振兴的基石。在“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推进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向导性的作用:在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中,教育能拉近各国人民之间到距离,实现“民心相通”,从而更好地促进沿线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对话。因此,“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思想对我国的民族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等要求。

  关键词:一带一路; 民族教育;国际化

  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带一路”战略。倡议一经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参加 2013 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时强调,铺就面向东盟的海上丝绸之路,打造带动腹地发展的战略支点。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一带一路“战略是推动和促进沿线国家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中国作为具有重要位置的沿线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给中国带来的不仅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更多的是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共同发展。

  一、“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民族初等教育课程设置多元化

  世界是多民族的世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而灿烂的文化。教育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理所当然离不开文化的支持和沉淀。因此,多元文化教育在当今多元文化世界中显得尤为重要。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们更要以多元文化的视角去看待民族教育,尊重文化差异和文化多样性,开展多元化的课程。

  (一)尊重文化差异,开设民族特色课程

  “一带一路”战略连接的不仅仅是地域上的关系,更多的还有经济政治的交往,和精神文化的交流。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多种文化共存的局面和现实要求民族学校要办出中国特色,体现民族特征。在不影响普通课程体系运作的前提下,结合当地的优势和特点,开设具有民族特色的课程。孩子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传承民族文化要从娃娃抓起,初等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各民族自治区在初等教育方面要切实做好本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对于既有语言也有文字的民族来说,使用本民族语言和国家通用语言授课,在初等教育阶段开展“双语教育”,是传承本民族语言文字最有效的方法。初等教育阶段的民族特色课程给孩子带来的不仅仅是本民族优秀的文化,更多的是一种油然而生的民族自内心和民族自豪感。

  (二)弘扬传统文化,国学课程纳入课程体系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实施,让我们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古代的丝绸之路,这也启示着我们,做教育不能忘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对现代文化与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近些年,我国社会掀起一股“国学热”的热潮,《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优秀的传统文化著作已经成为现代儿童的启蒙必读书目,甚至有些幼儿园已经开设国学课程或早读课,保障儿童每天都能接受到国学教育。幼儿园的“国学热”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民族初等院校是否也需要类似的传统文化支持本校的文化底蕴?

  民族初等学校在开展传统文化课程时可以充分运用自身优势,体现民族特色。例如,在开设汉语古诗词、文学著作的赏析课时,可同时开展少数民族语言的传统诗歌和文学著作的赏析课。将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更好地体现课程的多元化。除此之外,在初等教育的低年级阶段开设国学课程,能够更好地实现“幼小衔接”,避免孩子在学习知识上出现“断流”,保障幼小教育体系的流畅和贯通。

  二、“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民族高等教育日趋国际化

  “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国家间密切的联系与交往,给高等教育,特别是民族高等教育带来了世界性的视角。民族高等教育的进步和发展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而不能局限于自己的圈子里。这就对新时代的民族高等教育提出了以下两方面的要求:

  (一)秉承国际视野,转变教育观念

  要发展首先要转变观念。无论是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还是民族高等院校的改革与发展,对国家战略思想的把握和办学理念的转变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关键点。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民族高等教育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必须在教育价值观、教育国际观等方面重新定位。“一带一路”战略在经济、文化、政治、交通等方面实现的“五通”,有力证明了世界已经成为一个整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早已同呼吸、共命运。在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趋势下,教育也从一个国家的事变成一个世界的事。教育的国际化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资源的共享,还有人才的交流。在此背景下,民族高等院校要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以国际的眼光看待教育发展。接轨国际,积极借鉴吸收国外优秀的文化和教育理念,不断调整,不断升级,寻找一条适合自己又切实可行的办学道路,辦出民族特色,展现大国风范。

  (二)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开设国际化课程

  “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符合“一带一路”战略思想的理念和要求,在这种理念的支持下,民族高等教育要向国际化、全球化方向发展。坚持“引进来”战略,吸引更多的国外留学生到民族高等院校交流学习中国文化,这就对民族高等院校在师资配备、双语人才的任用、课程开发、教学设备的升级完善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坚持“走出去”战略,培养更多的优秀民族院校人才走向世界,学习国外优秀的文化知识,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开设国际化课程,是民族院校走向国际化的关键一步。前人在高等教育国际化领域做过很成功的先例: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和开设孔子学院弘扬我国的优秀文化,让更多的中外学生接触到多元文化。民族高等院校可以借鉴、吸收前人的优秀成果,结合自身特点,做具有自己特色的国际化民族高等教育。

  三、“一带一路”战略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帶一路”战略的发展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无论是从社会上外部的需求,还是高校自身的发展来看,对于民族高等院校来说,无论是在招生还是在人才的培养上,既要切合战略要求,又要体现民族特色。

  (一)民族院校招生要坚持多元化与优质化相统一

  民族院校的招生既有与普通高等院校相同的特点,也要有自己的特色。首先,要坚持生源的多元化。民族高等院校之所以带有“民族”二字,是要汇集各民族在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民族高校不是某几个民族人才的专属培养地,而是包括汉族和各个少数民族在内的各民族优秀人才成长的摇篮。因此,民族高校在招生政策上各民族、各地区的学生都要接纳考虑,不能仅仅招生某一民族或地区的学生,避免单一化和片面化,坚持美美与共,真正做到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互动与分享。促进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坚持做多元文化教育,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民族高校前进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力。

  其次,在坚持多元化的同时,要兼顾生源的质量。在招生标准上,要更多地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考虑学生成绩分数的同时,兼顾学生各方面素质,不能只求数量或种类,更要注重优质化生源的引进。在招生需求上,民族高校需要明确发展建设方向,准确定位,根据本校的现状和真实需求有方向、有目的地招生培养。尊重学生报考意愿和学科兴趣,用发展的眼光发掘“潜力股”学生,培养专业化人才。

  (二)民族高等院校需要培养高精尖人才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给我国的一些高精尖产业技术行业带来挑战的同时,也给通讯、IT、经济贸易等高端产业带了无穷的发展空间。国际化社会大背景下,民族高校不能脱离国际化而发展,国际化的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精尖产业迅速发展的要求,也造成了高精尖技术人才,特别是少数民族高精尖人才的缺失。这就要求民族高校要跟上时代步伐,及时调整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注重科技创新,加强院校在通讯、IT、经济贸易等专业的资金投入和关注度,加强一级学科建设。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建设好本校,才可以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民族高精尖人才。

  注重培养少数民族高精尖人才的培养,其实是一种文化间的交流和思维上的碰撞。少数民族高校生自身的文化底蕴和思维方式具有与众不同的独特性,他们所经历的文化对其在高精尖领域的探索钻研带来很大的在思维上的创新与开拓。将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与高精尖技术相结合,根据各民族地区的现状与特点,研究与发展属于少数民族自己的高精尖技术,对民族地区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周艳.“一带一路”战略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向[J].扬州大学学报,2016 (12).

  [2]李星云.“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困境及发展路径[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6(10).

  [3]周龙英.“一带一路”战略人才雪球效应下的高等教育路径探析[J].理论广角,2017(4).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