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回归以来澳门高等教育的发展特点及趋势展望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4876
宋婉贞

  摘 要:自1999年回归以来,澳门高等教育的发展有了大幅度提升,“教育兴澳”的目标也由此得到了较好的贯彻和落实。通过对近17年来相关数据的分析和研究得出,澳门高等教育的发展呈现出诸多新特点,如注重法规与体制建设、人才培养更具多元化、对外联系日益紧密等。本文立足于对诸特点的分析,进一步剖析澳门高等教育的社会化、终身化等发展趋势,并提出前景展望。

  关键词:澳门高等教育;回归以来;发展特点;趋势展望

  现今伫立于澳门大地的“大三巴牌坊”早已成为了当地的标志性建筑,而其前身正是16世纪成立的圣保禄学院。该学院在澳门的诞生,不但是澳门高等教育的肇始,同时也是澳门西式教育的开端,而且还是中国土地上的第一个西式教育的样本。随着国内外形势的不断演进,澳门高等教育得以快速發展,并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走上了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为回归后的整体调试与改革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一、研究概述

  对于澳门高等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内学界,学者们对澳门高等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1.对其发展历史的梳理,将圣保禄学院视为澳门高等教育的发起点,对随后数百年的发展进行概述[1]。2.从文化角度对澳门高等教育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剖析四百年间澳门高等教育发生变革的文化特征[2]。3.分析粤、港、澳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异同,以及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模式、对三地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3]。4.从经济角度分析澳门高等教育的发展与产业发展的互动,认为澳门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可以为澳门社会经济发展积累优质的人力资本,同时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输出,带动经济发展,推动产业适度多元化[4]。而对于回归以来澳门高等教育的研究除了涉及到上述内容外,更多的是关于澳门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特点、问题及相应的对策的研究。如谢安邦、张红峰认为,澳门回归后出现了移植发展快,自我成熟不足;资金来源足,使用效率不高;高校空间狭小,可持续发展力不强等问题。

  综上,国内对澳门高等教育的研究多倾向于学理分析,单对澳门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进行简要的表象论述和惯性定性,而未曾有足够的文献证据作为支撑,且未有最新的学术梳理,给读者一种“浅尝辄止”的意味。鉴于此,笔者主要在对澳门高等教育辅助办公室、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暨普查局、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入口网站等数据库进行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试图用具体数据来说明和印证回归以来澳门高等教育的发展特点及趋势。而从2016年向前追溯,以及大量对数据的分析,也拟为本文的一个创新之处。

  二、回归以来澳门高等教育的发展特点(1999—2016)

  澳门现有4所公立及6所私立院校,在庞大人口的推动下,澳门各大高等院校不断进行自我调适以适应人口增长的需求,高等教育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呈现出了新特点。

  (一)注重法规与体制建设

  《澳门基本法》第121条第1款规定:“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自行制定教育政策,包括教育体制和管理、教学语言、经费分配、考试制度、承认学历和学位等政策,推动教育的发展。”由此,澳门政府得以有权自行制定教育立法,因地制宜地对当地高等教育的法规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以保证高等教育的主体性和多样性,进而保障院校的平稳有序发展。此外,澳门政府持续加强高校的体制建设,积极跟进《高等教育制度》的立法工作。至2014年,高等教育行政部门的组织和运作、高等教育基金及高等教育协调委员会行政法规草案已初步拟定,并委托了学术机构开展关于学历认可制度需求的研究,以了解本澳社会对学历认可的需求。

  此外,澳门政府持续加强高校的体制建设,积极跟进《高等教育制度》的立法工作。现时的澳门高等教育设不同层次的学位,修读期各有不同,授课语言亦因应院校及课程(专业)而有所不同。

  (二)人才培养更具多元化

  澳门地区的“三文四语”为不同地域和国别的人才提供了多元化发展的土壤。而多样化的课程设置、高质量师资队伍以及不断注重的研究生教育等,又为澳门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动力和保障。

  课程设置社会化。澳门高校的课程设置一直坚持顺应澳门社会的实际需要和发展趋势,并考虑资源的效益,适当地引进一些本地以外的高等教育课程。如在2003年,澳门大学增设了有关博彩业、心理学、中医药学等相关的学位课程,以配合澳门社会发展的需要。2004年,澳门理工大学也创立“中英翻译”课程,并与香港“持续教育院校联盟”结盟,为社会培养多样化人才[5]。在2014—2015学年,澳门各院校共有1993名教学人员,高教课程注册学生30,771人,运作的高等教育课程共274个,当中包括博士学位、硕士学位、学士学位、高等专科学位、学位后文凭及高等教育文凭课程。

  师资队伍高层化。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是回归后澳门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被列入历年的年度施政方针中,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各高校师资队伍中博士的比率不断提升,在2014—2015学年,全职任教的博士教师达66.03%[6]。

  研究生教育规模化。由于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各院校更加注重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与扶持,鼓励本地、外地的研究生在澳门高校入读。在2013-2014、2014—2015学年,高校研究生的规模更为扩大。

  (三)对外联系日益紧密

  回归以来,澳门高等院校在招收本地学生的同时,也大量地接纳外地的优秀学生入读。数年来,获准到内地招生的院校由4所增至6所,招生省市由14个增至25个。除人数和比率持续增长之外,来澳学生的成绩也越显优秀。以来自内地的学生为例,2015—2016学年共有612名成绩在内地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一本线以上的内地学生来澳门升学,较上一学年增长19.5%,而该学年获取录内地学生,98.9%的成绩在一本线或二本线以上[7]。

  另外,与周边和世界的联系密切。澳门各高等院校除因地缘和文化的关系与内地、香港、新加坡、台湾地区等地联系紧密外,亦因历史原因与欧盟,特别是葡萄牙关系密切,每年均开展合作项目,同时亦与美洲以至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院校保持密切往来。目前,澳门与教育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广东省教育厅及葡萄牙教育部门等签订了高教领域的合作文件,并因应泛珠三角和粤澳等区域合作机制与相关地区开展包括高教范畴内的各项合作。

  近年,澳门积极与世界各地和国际组织保持联系,除于2012年成功加入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辖下的国际高等教育管理机构(IMHE),以及高等教育质素保证国际网络(INQAAHE) 及亚太质素保证网络(APQN)两个国际性的高等教育质素保证组织外,亦于2015年7月起正式成为了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CHEA)辖下的高等教育质素保证国际组织(CIQG)的会员,透过加入国际组织,加强彼此间的联系及紧密合作,汲取世界各地的经验,提升整体办学水平。

  三、回归以来澳门高等教育的趋势及展望

  从世界范围来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要兴旺发达,须具备三个因素:其一要有合适的办学理念。其二要具备充足的财力。其三则要有良性的运行制度[8]。在“一国两制”的政策扶持下以及国际社会的合作下,澳门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在2013年底,澳门大学横琴校区在珠海的正式启用,为澳门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对回归以来的发展特点进行梳理,亦可在一定程度上总结出澳门高等教育发展的些许趋势。

  (一)实现澳门高等教育的全民化和终身化

  现今,澳门本地学生就读当地高校享有很大的优惠扶持,近年来有超过五成的澳门本地应届高中毕业生留在澳门升学,高等教育的覆盖率逐年提高。

  在历年的《社会文化领域财政年度施政方针》中,“终身教育”都被列为是发展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促进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推广终身教育的观念,各高校尤其注重对学生的持续培训和大学延续培训。各高等院校在2002年继续与社会机构加强合作,回应社会需要,提供了多项科研、调查、培训、讲座和研讨会等活动。如理工学院在2001—2002學年与卫生局、保安部队等政府部门及其他社会机构合作,开设了120多项课程,参加人数达一万人次[9]。由此观之,澳门高等教育的全民化和终身化将是其未来发展的一个既定方向。

  (二)教育的社会职能愈加凸显

  澳门高等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即为其课程之设置与社会发展之需求紧密相关。因应澳门的历史和产业特色,与旅游、博彩、葡语及翻译等类别相关的课程,在澳门院校长期的教育实践当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的体系和特色;与此同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设立亦带动中医药及微电子领域课程的发展。

  在各课程中,注册最多的专业为“商务与管理”(8930人)及“旅游与娱乐服务”(6556人),而此两种专业都与澳门的商业、服务业密切相关。以教育服务社会发展,正是澳门“教育兴澳”理念的归宿。因此,此点不仅为一种发展趋势,也将是澳门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上的一个根本方向。

  (三)本地高层次人才缺失

  外地生在澳门高等教育人数的比重也在逐年上升。本地生虽占很大比例,但实际数量则在不断减少。另外一个现象即,此处所指的“高层次人才”即硕、博人才更多地是指外地生,本地生多以本科生为主,硕、博学历者相对较少。这就导致了长远发展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即照此趋势看,澳门有可能在将来面临缺失本地人才的瓶颈,不得不在核心技术上依赖于外来文化,继而逐步丧失本土的自主创新与科研能力。而这一现象实际上在回归前后时期即已经发生,当时澳门的高技能人员就主要源于外地。

  笔者在访问澳门大学时有机会与该校一位本地研究生交流,据其介绍,澳门当地90后一代更多地选择了在取得本科文凭后开始工作和婚姻生活,其交友圈内继续读研深造的极为少数。这也许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点滴事实。本地高层次人才的缺失,不得不引起澳门高等教育的重视。

  21世纪以来,各国纷纷改革高等教育,制定了不同的质量发展方针。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强化高等教育为本地区服务的办学理念,把服务本地社会发展作为评价高等教育的关键指标[10]。澳门在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和各种挑战和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导致的激烈竞争之际,坚持以“教育兴澳”为发展的根本理念,着实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总体而言,澳门人口受教育程度仍然偏低,高层次人才结构存在断层的隐患,因此,对于回归数十年的澳门来说,21世纪不仅意味着高等教育发展的无限契机之存在,更隐含了较多无法预知的挑战。对此,澳门需要有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的行动与计划。

  参考文献:

  [1]陈才俊.澳门圣保禄学院与中国西式高等教育的开端[J],高等教育研究,2003,4.

  [2] 马早明.文化视野下的澳门高等教育变迁[J],高教探索,2010,2.

  [3]张泰岭,吴福光.粤港澳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探讨[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林荣策.港澳高等教育的比较与发展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11.

  [4]陈广汉.澳门高等教育发展与产业适度多元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5]社会文化领域施政方针政策摘要2004,http://portal.gov.mo/web/guest/info_detail?infoid=163.

  [6]高教统计数据汇编2015,http://www.gaes.gov.mo/big5/book/stat2015/stat2015.pdf.

  [7]澳门高等教育概况,http://www.gaes.gov.mo/chinaenroll/gb/macaulife02.html#2c.

  [8]张红峰:《回归15年澳门高教治理的回顾与展望》,《中国高教研究》2014年第12期.

  [9]社会文化领域施政方针政策摘要2003,http://portal.gov.mo/web/guest/info_detail?infoid=84934.

  [10]张雪莲:《澳门教育制度与受教育权保护》,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年版,第57页.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