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四大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中国加速步入全面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但也正是在全面建设现代化的进程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下,出现的源于现实物质世界的矛盾冲突也在影响着精神领域,构成了当下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力军,当代大学生在思想上能否抵制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消极影响,在当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立足于解决多样化社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消极影响,着眼中国当下的现代化进程,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力图在现实发展领域找寻当下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主要社会思潮及其产生根源,进而探究消除其消极影响的应对策略,助力完善在多样化社会思潮下当代大学生培育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多样化社会思潮;现代化;当代大学生;应对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速步入全面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尤其是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更是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会变化日新月异。但也正是在全面现代化的进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不断碰撞,各种利益分歧不断冲突,源于现实物质世界的矛盾冲突体现在精神领域就构成了当下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怀抱着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在寻求真理的道路上,在对社会科学知识的接触中,对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会更加关注。而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三观定型时期,思想逐步成熟时期,这一时期,是大学生吸收各类思想体系的黄金时期,但也是对各类思想体系不加以理性批判的发酵时期。作为日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如果不能在时代条件下深入地探究各类社会思潮的根源,并据此对大学生加以科学地引导,那么势必将会对我国日后发展全局造成一定的影响。
一、多样化社会思潮之发酵
(一)社会思潮之概念
“思”,为“思考”、“想法”之意;“潮”,为“汹涌起伏”之意。“思潮”便是指“起伏不平的思想”。早在清末,梁启超就对社会思潮有过论述:“凡文化发展之国,其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 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与呼应,汹涌如潮然。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1]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在 1843 年致卢格的信中首次使用“思潮”一词:“新思潮的优点恰恰就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 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2]综合以上论述,我们可以认为:社会思潮,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发展时期,为了阶级目的,反映不同阶级利益和时代环境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想。
(二)多样化社会思潮之代表
综合《人民日报》旗下杂志《人民论坛》近几年评选年度十大思潮的结果表明: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封建的文化保守主义、民族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粹主义、新左派等高居前列,成为当代中国多样化社会思潮之代表。
与此相对应,部分大学生在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消极影响下,三观出现了偏移,价值出现了失范。他们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真理性,怀疑当下道路政策的正确性,开始把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奉为圭臬,用这个标准来衡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部分当代大学生只是通过感性的认识,不加以批判地接受各种社会思潮的主张,造成了思想的极大混乱,并引起了不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行为。他们在言论上一味鼓吹西方价值观,开始推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消费主义,娱乐至死,与集体相脱离,言论不当,行为失规,人生态度开始消极颓废,与当代大学生应有的样子和社会期望相差甚大。
二、时空压缩型发展与多样化社会思潮
马克思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 [3]当下多元化的社会思潮绝不是偶然的现象,其一定是产生于相应的物质基础之上的,一定是主观辩证法符合客观辩证法的结果。我们要找寻当下多元化的社会思潮的根源,就势必要着眼于现实的物质基础,从现实出发去探究。
(一)现代化的不平衡发展与多样化社会思潮
唯物史观认为,政治共同体的发展必然需要“精神”上的纽带,因而任何思想上的冲突,都必定有其发展上必然的推论。当发展进程出现矛盾时,思想领域也就必定要忍受苦果。而当下中国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其直接的联系也就在于不平衡发展的矛盾。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4]当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5]。但是,也正是历史的进程决定了,中国在前所未有的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同时,也面临着发展上的复杂的矛盾;在不断深入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矛盾也开始不断地积累。
从动态层面來看,矛盾的根源在于中国现代化的速度过快这一必然。“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6]因而,我们所面临的矛盾在时间概念上也必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几十倍甚至更多。西方发达国家自十七世纪迈入现代化历程以来,也经历了“分娩”的痛苦。“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历史责任、发展阶段、应对能力都不同”。[7]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西方有充足的时间一项一项地将矛盾解决,于是在我们今天看来,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是平稳的,似乎是没有矛盾的。而作为晚生后发的中国,其当下的环境决定了我们没有充裕的时间去消耗,“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8],因而在现代化进程中也就必然积累大量的矛盾。
这其中,最大的问题便是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其中,又尤以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和阶层发展的不平等为主要矛盾。
1.城乡发展的不平衡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9]可以说,现代化的進程都依托城市开始的,并以城市为中心不断深入。
但是,在自然经济时代,虽然城市作为国家的政治中心,但作为国家主导力量的,还是乡村。地主与农民的生产地位与土地等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了,地主阶级作为国家的主导力量和统治阶级,其势力范围在广袤的农村;而国家所依赖的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其经济推动力也在农村。因而,农村便成为了自然经济表现最突出的地区、封建体制展开最完善的地区、封建思想最深入的地区。这也就决定了在农村不可能率先产生现代化的土壤。相比于农村,城市之中手工业和商业更为发达,阶级分布更为复杂,对外联系更加频繁,地主阶级的掌控较为薄弱。所以,当自然经济的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时,在城市兴起的资产阶级便推动了现代化的开端,即使它在一开始的表现形式是间接的。
2.阶层发展的不平衡
动态的发展带来了静态的结果。过快的不平衡的现代化进程致使农村广大人口向城市横向流动,但对于现代化程度已经接近饱和的城市来说,人员纵向的流动像塞车的公路,已然十分困难。农村人口源源不断涌入城市,城市却凝固不动,城市中便产生了阶层固化的危险,出现了阶层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客观的现实是,信息和教育在这纵向的凝固中并未起到正向的推动作用,其带来的不是主观与客观的一致,而是精神世界走在了物质世界的前面。在当下生产力水平下,人们对物质有着一种几近于几何增长的需要,但物质的丰富却是算术式的。信息爆炸和不断提高的教育水平吊足了人们的胃口,尤其是在对比之下,助长了其更大的渴望,但现实却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于是便加深了其经济不平等地位的强烈感受。
(二)现代化进程中全球化的市场经济矛盾对社会思潮的冲击
现代化的核心是经济领域的现代化,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现代化的直接推动力应该是其经济根源,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1.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矛盾
就我国现行经济体制来说,我们不能避免一些发展所必须经历的“痛苦”。“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长期积累了一些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这些由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
2.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
相较于我国现行经济体制所带来的矛盾,作为全球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全球化背景下在世界占主导地位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带来的矛盾对我国的影响更大。
虽然当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入了新阶段,但是其根本性的矛盾依然存在,其新的形式只不过是苦涩的食物上涂上了一层令人作呕的甜甜的涂料。只不过在当下,这种矛盾的具体体现由一国领域变成了全球范围,冲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1)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矛盾依然无法克服
(2)世界市场经济利益目的与社会思潮的输出
三、应对多样化社会思潮消极影响的策略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消除我国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消极影响
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国的主流社会思潮理应是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是遵循社会主义道德的,应该遵循早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已明确指出的: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 。
(二)克服现代化中的发展不平衡
要解决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所带来的社会思潮多样化,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在思想上,要坚决拥护党和国家及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为之奋斗的事情。一是在要坚决拥护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保障好农村群众的医疗、教育、卫生,拓宽农村信息渠道,推进城乡平衡发展。二是要坚决拥护政治体制改革,极力破除利益固化,畅通人员纵向流动的渠道,让群众有获得感。加强制度建设,坚定不移地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尤其是规范政治参与制度,以压倒性态势反腐败,并制定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制度政策。全力支持消除城乡发展的不平衡。
(三)解决现代化中市场经济体制的矛盾
理想是指引人们奋斗方向的航标。在现代化进程中解决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矛盾的层次上,我们应该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坚定“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但是,仅有坚定的信念是不够的。在理想实现的过程中,道路是漫长而曲折的,其前进的趋势可能随时与后退的反趋势相交织。历史的辩证法决定了它的终点,我们主观上决定了它的过程和在时间上的概念。所以,我们在现实中的路径选择除了坚定对未来光明前途的信念,全力拥护支持党和国家及全国各族人民正在做的事情外,也必须立足于当下,用符合当前实际的现实策略来尽量减弱理想道路上的困难,缩短漫长的理想道路。
当下多元化社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从根本上说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矛盾造成的,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客观性。但是,我们不能因其必然性和客观性就不加以规范地任其发展。当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拥护改革,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生产力;我们必须动员起全国各族人民,尤其是当代大学生这一未来的生力军,统一思想,凝神聚气,团结一致向前看;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自觉与以习主席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保持一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梁启超史学论著四种》[M].湖南:岳麓书社,1985:2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41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
[4]《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5.
[5]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http://news.xinhuanet.com,2012-11-19.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