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陶鼓最早出现于仰韶文化遗址中,它的出现与我国礼乐文化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对新乡市凤泉区潞王坟遗址的出土的红陶鼓进行研究,试析其内在文化及作用。
关键词:仰韶文化;红陶手鼓
在新乡博物院史前文化展厅中,陈展着一组新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摆放的第一件陶器,虽然形体不大,却格外引人注目:它高20、口径18.5厘米,泥质红陶,大口、鼓腹、平底,沿下饰一周若干个钩状钮(革钉),端座在方形白色亚克力支座上,在射灯的照射下,散发出柔和的红光,使人幻迷、陶醉。
新乡市凤泉区潞王坟遗址的红陶鼓
陶鼓最早出现于仰韶文化遗址中,它的出现与我国礼乐文化的产生有着有着密切的关系,礼是我国古代社会特殊的文化现象,礼乐文化贯穿我国古代社会始终,构成了古代文化的核心[1]。
《周禮·春官·籥章》:“籥章掌土鼓、豳籥。”郑注引杜子春云:“土鼓,以瓦为匡,以革为两面,可击也。”可知,土鼓即陶鼓。需说明的是,在史前陶鼓中,既有单面冒革,也有双面冒革。鼓的用途很多,仅从《诗经》上就可以看出有以下作用:
一、庆典,即在各种活动、舞蹈时击鼓。《诗·小雅·甫田》:“我田既藏,农夫之庆。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士女。”
二、筵宴。《诗·小雅·彤弓》:“我有嘉宾,中心贶之。钟鼓既设,一朝飨之。”
三、劳作伴鼓。《诗·大雅·绵》:“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咎鼓弗胜。”
四、男女相悦。《诗·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五、征伐。《诗·邶风·击鼓》:“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六、祭祖、祭祀。《诗·商颂·那》:“猗与那与,置我兆鼓。奏鼓简简,衎我烈祖。”《诗·小雅·楚茨》:“礼仪既备,钟鼓既戒。孝孙徂位,工祝致告。神具醉止,黄尸载起。鼓钟送尸,神保聿归。”
在《左传》、《周礼》、《易》等先秦文献中还记载有“集众”、“丧葬之礼”、“驱邪除虫”等作用。无疑,这些作用中,多是史前遗风。仰韶文化陶鼓多用于各种庆祝、舞蹈及祭祖、祭神。
新乡出土的这件红陶鼓,从形制上看,其与辽宁凌源牛河梁遗址(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与玉器精粹》文物出版社1997年)及河北易县北福地遗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北福地——易水流域史前遗址》文物出版社2007年)出土的陶鼓相近,而与河南大河村遗址出土的陶鼓差异较大,表明新乡在仰韶时期与北方部落氏族有过交流,受北方文化因素的影响较大。它是怎样制作的呢?它的口与革丁之间有距离,可以在鼓口冒革后,用绳索一圈一圈的缠绕,将皮革的边缘用绳索固定后,再用绳索交叉缠绕于革丁上,将鼓面绷紧,此冒革方法仍用于非洲木鼓(非洲木鼓采用费铃伢《新石器时代陶鼓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2009年3期图片)。从体量上看,这件精美的红陶鼓应是一件手鼓,用于庆祝舞蹈、祭祖祭神。
牛河梁陶鼓 非洲木鼓
参考文献:
[1]尹德生.甘肃新发现史前陶鼓研究[J].考古与文物.2001(02).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