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活动课程化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5079
张鑫+高琳璐+周琳滨

  

  摘 要: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活动是指在校学生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不图物质报酬,奉献自己的力所能及,为推动校园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公益事业而提供的服务。在高职院校中,由于多方面原因,直接或间接导致志愿服务课程化出现各种问题。在对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活动课程化的研究过程中,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座谈等方法进行详细调查,对数据进行分析,查找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活动;课程化

  一、基本情况

  (一)选题背景

  我国现代青年志愿服务源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发展迅速。在高职院校中,由于师生的思想认识不统一、资源支持程度不同步、缺乏系统设计与管理等方面原因,直接或间接导致志愿服务课程化在各个高职院校出现一些问题。对于志愿服务活动课程化的现状需要认真研究,查找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二)研究意义

  探索志愿服务活动课程化的路径可以促进志愿服务能够有计划、有条理、有标准地组织管理和考核,形成完整的青年志愿服务课程体系;有助于增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主动性;有利于促进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开展。

  (三)研究方法

  研究过程采用了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座谈等方法,对志愿服务活动课程化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共发出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88份。同时,采用文献检索法,对相关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活动课程化的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研究。

  二、调研数据及结果分析

  (一)总体现状

  1.对于《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理论讲授内容,有96%的学生认为有用,为自己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提前获取相关知识,只有3%的学生认为理论讲授的内容没有用。由此可见,志愿服务活动在课程化的实施过程中,需要设置理论讲授内容,而不是一味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2.对于《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中志愿服务活动的次数安排,75.4%的学生认为次数正好,也不会给自己的学习增加负担;9.8%的学生认为次数有点儿少,建议增加活动次数;有11.3%的学生认为活动次数有点儿多,影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由此可见,对于活动次数安排,多数学生可以接受。

  3.对于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能够获取相应学分,52.1%的学生认为通过自己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获取学分,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37.2%的学生认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并不是为了获取学分,而是为了锻炼自己;8.8%的学生认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只是为了获取学分,使自己顺利毕业。由此可见,半数以上的学生看重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获取学分的这种形式,通过理论讲授志愿服务相关知识,学生的思想觉悟有了提升,不再单纯为了获取学分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4.对于志愿服务活动课程化的实施,学生参加的志愿服务活动类型是多样的,68.4%的学生参加了校园卫生保洁,64.5%的学生参加了医院志愿服务,21.6%的学生参加了养老院等机构的志愿服务,20.3%的学生参加了各类赛事赛会服务,7.9%的学生参加了暑期“三下乡”等专项志愿服务;由此可见,在志愿服务活动课程化的探索中,为学生提供多样的活动形式是很重要的,但是各类活动的参与度并不均衡。

  5.对于《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中,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方式,70.1%的学生觉得团支部与服务岗位签订协议的形式很好,64.3%的学生认为由团支部统一安排时间的形式很好,这两种形式得到学生的认可。同时,26.6%的学生认为活动结束后“盖章”的环节吸引人,16.7%的学生认可活动成绩由服务岗位的老师来决定。由此可见,志愿服务的组织方式有一部分得到学生的认可,而有些组织方式随着活动课程的深入实施,它的作用会慢慢减弱,得不到更多学生的青睐。

  (二)總体评价

  1.对于志愿服务活动课程化实施的评价,69%的学生认为有利于志愿服务活动的统一管理,55.1%的学生认为填写活动课程手册有助于记录自己活动的全过程,44.5%的学生认为参与志愿服务后“盖章”是对自己的激励,35.7%的学生认为统一安排志愿服务岗位和时间省去了自己找岗位和安排时间的繁琐。由此可见,多数学生认为志愿服务活动课程化的实施还是有积极作用的。

  2.对于《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意义,66.8%的学生认为是学校“实践育人”的特色,应该坚持;55.3%的学生认为对于培养志愿服务精神和个人成长有积极意义;49.5%的学生认为课程设计比较合理,能够轻松完成。由此可见,对于活动课程设置的意义,多数同学能够认同学校的设计。

  3.对于志愿服务活动的课程化实施,58.9%的学生认为志愿服务的岗位过于单一,岗位数量少,42.9%的学生认为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缺乏老师的具体指导,40.9%的学生认为填写活动手册比较繁琐,38.7%的学生认为活动地点和时间由自己安排更好。由此可见,志愿服务活动的课程化实施过程中岗位过于单一,岗位数量少,缺乏老师具体指导,为今后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提供了对照和参考。

  4.对于参加或组织志愿服务活动面临的困难,56.7%的学生认为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缺乏有效的管理,学生积极性不高;53%的学生认为某些学生功利性强,使活动效果不佳;37.2%的学生认为自己不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关于志愿服务的各类信息。

  (三)发展方向

  通过分析调查数据得出:74.1%的学生希望增加志愿服务活动地点和岗位的选择性,校内外都可以;55.3%的学生希望增加手机APP的实时记录功能,不再填写纸质手册;39.8%的学生希望增加志愿者活动的反馈,以问卷、座谈等形式都可以;37.3%的学生希望增加老师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的具体指导和组织。由此可见,志愿服务活动的课程化实施路径探索,需要不断开发新的形式,满足学生的需求。

  三、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活动课程化的问题及分析

  通過调查,我们发现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活动课程化实施存在一定问题,结合自身特点和学生特点能够进行深入分析。

  (一)师生的思想认识不够,尚未达成统一共识

  对于志愿服务活动,高职院校都能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是,志愿服务活动以课程化的形式来开展,这对于高职院校来讲,是一项全新的课题,师生的思想认识还未统一,没有意识到志愿服务活动“课程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优势,甚至思想认识的高度还不够。

  (二)志愿服务活动“课程化”的具体设计与实施没有统一的标准

  对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以“课程化”的形式实施,势必使志愿服务活动成为一门“课程”,由于志愿服务活动的特殊性,这门特殊的“课程”在设计与实施中还没有统一的标准,给志愿服务活动“课程化”实施提出了难题。

  (三)高职院校对于志愿服务活动“课程化”的实施支持力度不够

  由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课程化”处在探索和研究阶段,各方面支持力度不够。学校对于志愿服务活动“课程化”的宣传不到位,教学体系架构、活动课程教材编撰、管理评价制度建设、管理机构运行等多个方面需要学校攻坚克难。

  四、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活动课程化的对策与建议

  在高职院校,真正实现志愿服务活动的课程化,不仅需要将志愿服务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之中,开设与志愿服务活动相关的课程,最重要的是根据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在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有意识地建立一整套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育以及评价体系在内的志愿服务活动课程体系。

  (一)提高学校、师生对于志愿服务活动课程化建设的认识

  对于学校而言,要对每个阶段的探索进行及时和深入的总结,探索出适合学校特点的志愿服务活动课程体系,做好教材和教学内容的规划,组建好具有特色的教学团队;对于教师而言,要正确看待志愿服务活动课程化的意义,做好对于学生的监督、管理与考核;对于学生而言,要提高对于志愿服务活动课程化实施的认识,积极主动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课程中。

  (二)以“互联网+”的思维搭建志愿服务活动课程化的理论与实践平台

  志愿服务活动课程化的顶层设计需要结合“互联网+”的思维,使志愿服务活动的课程化实施更加便利,更加吸引学生。高职院校可以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搭建志愿服务活动课程化建设的平台,以“互联网+志愿服务活动”的理念来具体实施,同时在理论讲授中融入“互联网”思维,在平台实现线上与线下深度融合。(如图)

  志愿服务活动课程化的理论平台要充分利用“第一课堂”,通过讲授使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前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获取志愿服务活动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技巧。实践平台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可以采用手机APP的形式,全面记录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信息,既满足了课程需求,又增加了对学生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陈冀东.构建高校学生志愿服务课程化机制的探索与研究[J].文学教育(中),2014(03):71-72.

  [2]沃意琳,游华丽.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课程化管理初探[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5):45-47.

  [3]郑甜甜.大学生志愿服务课程化建设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0):228-230.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