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微课融入小学数学课堂的探讨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3082
梁杰基

  摘 要:数字化教学是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微课作为微时代的产物,微课不仅仅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思维和教学设计,体现教师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微课在网络上互相分享着各自的教学资源和教育智慧。笔者大胆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探讨微课如何怎样有机地融入到课堂中去,为课堂教学服务。

  关键词:微课; 融入; 引导

  微课在实际教学开发与应用中,人们很可能陷入一种悖论:“原本是为了利用技术使教学中的主体自由与学习效率等问题得以缓解、消除,却不曾料想技术化过程中的教学不但没有得到解放,反而被技术所奴役。”教师一方面认为信息技术的确有利于促进教学,但另一方面有时又感到教学受困于技术,如何令它们达到一种平衡,使微课能有机融入到小数学课堂中去?以下是笔者几点看法。

  一、厘清微课的作用

  微课是老师的助手,但无法取代老师的地位。不能把微课搬入课堂后,就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微课,这样微课起不了应有的预期效果,微课融入小学数学课堂,要有科学的方法,并不是要取代教师传统的授课,也不是要成为课堂的主导地位。

  在教学“小数的性质”,运用微课呈现教学视频:老师先在黑板上写了三个“1”,接着提问学生:这三个1相等吗?学生回答相等后老师用等于号连接起来。接着,老师在第二个1的后面写上一个0,成为10;在第三个1后面写上两个0,成为100。再提问:现在这三个数相等吗?学生回答不相等。你能想办法使它们相等吗?……

  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通过微课视频教学的呈现,运用微课创设情境,能吸引住学生,让学生产生“玩”的冲动同时唤起求知的欲望,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主动投入到对新知识的探究中。教师在教学中并不是播放微课后可以中场休息,而是要始终贯穿自身的主导作用,使得微课的运用始终围绕教学而服务的。

  二、微课要精挑细选

  胡铁生老师强调,所谓微课,微到极致才是经典。微,是其外在特征,课,才是其本质特征。微课的基本资源可以用“4+1”来概括,“1”即微视频,“4”即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学习任务单。微课“短小精悍”,一般是5到10分钟,但对于40分钟的课堂来说,也是相当宝贵的,所以课前老师必须做好精挑细选。在挑选的过程中,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目标。

  对于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时,学生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因此作为教师,要努力调动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可以通过微课的融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理性思考。在学习“倍数”时,笔者制作微课课件,以贴合学生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视频显示:下课铃声响了,老师没有马上布置作业下课,而是要求全班的同学拿出课前每人发了一张从1-42的卡片,说:请拿着是2的倍数的同学先走。学生走了一些,接着老师请是3、5倍数的同学离开课室,课室只剩下几个同学了。此时,问学生:老師出一个什么数,大家都可以离开课室呢?学生略略思考一,大声一起说“1”。这几个同学非常高兴地离开课室。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用“倍数”的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活跃的数学思维。

  三、微课要灵活

  微课在教学应用中要灵活,不能生搬硬套。我们可以根据课型的特点,制作合适的微课,可以在课前预习,也可以在课中学习,也可以在课后复习。当然,在我们实际教学中,每天制件微课也是不太现实的,我们可以尝试让指导学生登录“优课网” http://www.u-class.com.cn/,引导学生去观看将要讲授的课时相关的微课。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之前,引导学生搜集几个相关的微课视频,“五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的面积》预习汇报 ”和“《三角形的面积》自主合作探究”。让他们在观看的过程中找出一些问题,在上课的时候提出,互相讨论。在上新课的时候,他们已经对三角形的面积有所了解,并不需要老师多讲。而是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要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转化?”……学生在开展讨论的过程中,即把这节课的知识学了,也理解了,大大地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四、微课要总结评价

  根据新课程标准,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微课融入数学课堂中,课后的总结时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 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数字化教学是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微课可以通过在网络上互相分享着各自的教学资源和教育智慧,促进教与学的有机融合。微课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远程教育杂志.

  [2]于翠翠.课堂教学技术化的价值悖论及其超越.教育科学.

  [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