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柔性管理其实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人的心理,遵循人的成长的规律,更多的给与肯定。随着教学体制的改革,许多大学生心理状况及思想行为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加上通讯技术越来越发达,大学生使用手机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对其依赖程度越来越深,课上玩手机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并如何防范,怎样才能更好的将柔性管理运用到大学生课堂管理中去,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柔性管理;玩手机;防范对策
随着教育体系的改革,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及心理需求逐渐多样化,学校知识管理不断创新,传统管理理念的弊端尤为明显。缺乏灵活性,严重影响学生的创造性,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对此,许多高校开始采取柔性管理,科学引导,“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管理,尊重大学生的人格,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对于大学生课堂上玩手机的问题,如果采取强硬态度,不仅不会取得好的效果,反倒更容易让学生反感。在柔性管理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一、柔性管理的定义及特点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本质上说是对“稳定和变化”实行一种新的管理方法,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看到其的本质所在,从而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柔性管理强调“以人为中心”,进行“人性化”管理,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方式,在人们心里产生潜在说服力,将外在的意志变为自觉行动。柔性管理的精髓是人本理念,尊重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才能,重视人们的各项需求,把人们的行动看作是最终的管理目标。
二、大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的原因
随着通讯技术的创新,作为新媒体传播工具的手机已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在的手机除了具有通话功能,无线链接互联网,还可以下载各种应用软件APP,这也使学生上课期间玩手机的频率不断增长。课上玩手机不仅影响课堂秩序,也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上课玩手机多数都是使用微信聊天、浏览各种微博论坛、打游戏、看小说及上网冲浪等,学生只专注于手机里的内容,而忽略老师所讲的知识内容,长此以往就会对这门学科彻底失去兴趣,最终将会导致学科无法结业。究其原因,很多学生认为老师的授课内容太过枯燥乏味,多数都是照本宣科,对于抄照教科书、PPT读课件的老师尤为反感,有的同学是禁不住手机的诱惑,也有一部分同学是随波逐流,看见多数人都在玩,自己也跟着玩起来。
三、防范对策
(一)学校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
为了有效解决大学生上课玩手机的问题,学校可以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严禁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保障教学秩序的运行。同时利用屏蔽技术进行控制,对学生上课的教室进行信号屏蔽,使学生的手机无服务系统和网络信号,通过技术控制,减少学生课堂上玩手机的几率。
(二)教师要改变教学模式
在柔性管理基礎上,要想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解决大学生上课玩手机的问题,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模式,通过互动式或体验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抬头率及听课率。教师也可以设立一些奖项,对学习进步较大以及在校文化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或鼓励学生根据课上的理论知识以小组的形式开展课外活动,这样学生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就会认真听课,将更多的注意力、精力放到课堂上,从而降低课上玩手机的频率。
(三)规范学生课堂使用手机行为
教师要严格管理课堂秩序,对学生进行柔性引导,帮助学生改掉课上玩手机的不良习惯。教师可以使用物理隔离法,在班级放置一个大的袋子用来装手机。教师起带头作用,和学生一起将手机存放在袋子中,并把手机调成静音或关机状态。这样不仅有利于规范课堂纪律,确保课堂秩序不受外部因素干扰,还能帮助学生摆脱对手机的依赖性,抵挡住手机的诱惑,慢慢养成课堂上不玩手机的习惯。
(四)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当代大学生的思维及其敏捷,接受、掌握新鲜事物的速度比较快。个性强、敢于尝试,但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时间都局限在校园内,很少有机会接触社会。所以学校可以鼓励学生走出去,接触社会,从社会实践中获得对自己有帮助的知识信息。当他们真正认识到社会实践对自己的意义所在时,自然而然就放下手机,从虚拟世界回到现实。
四、总结
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互联网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传统的大学课堂面对互联网的思维,逐步展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大学生课堂上过度使用手机对学生自身以及整体的课堂秩序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老师要在刚性管理的前提下实行柔性管理,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传递正能量,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律意识,从而更好地解决手机课堂现象。
参考文献:
[1]张文静,郑红娟.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情况调查与对策研究[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97-99+109.


最新评论